摘要:鄭愁予的《錯誤》具有經(jīng)典詩歌所蘊藏的豐富主題內涵,從知人論世角度看,表達了人世戰(zhàn)亂的生離死別;從文本本體角度看,表達了個體生命的愛恨愁怨;從審美哲學角度看,體現(xiàn)錯位的哲思妙趣?;谄湄S富的內涵主題,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從意象文化含義入手把握主題的多義性,通過詩歌比較閱讀理解詩人情感的復雜性,從審美角度賞析詩歌語言形式、修辭手法之美。
關鍵詞:《錯誤》 文本解讀 教學策略
田志忠,重慶市南華中學校教師。
鄭愁予《錯誤》一詩被譽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對于本詩的內涵主題,歷來眾說紛紜,筆者基于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嘗試從知人論世、文本本體、審美哲學三個角度對詩歌主題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加深對詩歌主題意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出把握主題多義性、理解詩人復雜情感、賞析語言修辭之美的教學策略。
一、主題內涵:人世戰(zhàn)亂的生離死別,個體生命的愛恨愁怨,錯位的哲思妙趣
詩歌文本內蘊的豐富性以及讀者個體差異性造就了詩歌主題的多元性,同時也為詩歌主題鑒賞提供了無限空間。筆者力求從作者成長歷程的有效梳理中,對文本本身的深刻關照中,對審美哲學角度的體察中,深入挖掘《錯誤》的豐富主題內涵。
(一)知人論世角度,表達人世戰(zhàn)亂的生離死別
根據(jù)記者采訪鄭愁予本人,詩人不把這首詩當作情詩理解,而是解析為閨怨詩,是戰(zhàn)爭詩的別裁,敘寫因戰(zhàn)爭造成婦人與丈夫的別離。詩人出身于軍人世家,為鄭成功第十五世孫,祖父是清代世襲的官吏,父親鄭曉嵐為國民黨將官。鄭愁予4歲那年適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父親征戰(zhàn)、遷徙于大江南北。這段經(jīng)歷,時常反映在他日后的詩作里?!斑_達的馬蹄”即來自童年經(jīng)歷離亂的記憶:“有一次,母親和我走過一個小鎮(zhèn),忽然聽到背后傳來轟轟聲響,慌忙回頭時,馬匹已拉著炮車飛奔掠過,這印象一直潛存在我的意識里,后來寫《錯誤》這首詩時,這個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現(xiàn)在腦海中?!睆倪@個后記中我們可以知道《錯誤》的主題是“母親等待父親的歸來”。作者的父親是國民黨的軍官,當時戰(zhàn)火頻仍,使得父親和母親不能長相廝守。
從“母親等待父親歸來”的主題還可以延伸為“女子等待丈夫歸來”的主題。從《后記》中,我們還可以讀出另一個主題,那就是“盼兒歸”的主題?!澳赣H的等待”是這首詩、也是這個大時代最重要的主題,也許母親等待的不止是父親,還等待兒子。從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角度解讀的話,可以把這首詩理解成“思鄉(xiāng)詩”和“回歸詩”。1949年,國民黨逃到臺灣為解讀《錯誤》提供了社會政治背景?!拔摇敝傅氖窃娙耍部梢灾概_灣,“你”指的是故土、祖國。研究者認為,這首詩在主題上遠遠超出了詩人的“預設”。寫出了海峽兩岸人們渴盼回歸和和平統(tǒng)一的心緒。再進一步,如果把詩中的“你”“我”分別看成是現(xiàn)實的影子和歷史的影子,那么它們就分別指代抒情主人公的現(xiàn)在和過去;所以,我們據(jù)此將本詩的主題提升為現(xiàn)代人對歷史的探尋及其探而不得之后的感傷。[1]
鄭愁予之所以被稱為“浪子詩人”,這首詩還可以有兩種解讀:其一,這首詩抒發(fā)了“我”有家不能回的惆悵和無奈。這種解讀源于詩人談及寫此詩的最初動機。鄭愁予感覺士兵由于戰(zhàn)事緊張,路過家門卻不能入。而他們家里的親人一定也在長久地等待,聽到馬蹄聲便出門張望。戰(zhàn)爭奪去了人情的溫暖和自由,即使是路過家門也不能回。其二,詩作抒發(fā)了“我”有家不想回的浪子情懷。這種解讀源于鄭愁予的浪子情懷和審美理念,原因就是他愛寫那些“常常不回家的人”。
(二)文本本體角度,表達個體生命的愛恨愁怨
新的文學批評就強調對文本本身的批評。獨立于作者個人背景與作品的社會背景之外,對于《錯誤》的解讀可謂“百花齊放”。從文本本身來看,《錯誤》可以解讀成古代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閨怨詩”?!跺e誤》具備了閨怨詩一向含蓄不露,溫柔敦厚的風格,委婉地抒寫了離愁別緒,極具古典韻味。也可以認定這首詩的主題是抒寫閨怨之情,而不是像作者所說的寫“母親的等待”。在這首詩中應該寄寓了三種情感:閨怨之情(由傳統(tǒng)閨怨詩多由男子擬寫女性心態(tài),現(xiàn)代詩人則以男性位置處理可見一斑)、舐犢之情(母親的等待)、游子思歸之情(過客“我”由女子等待歸人而反觀自身,不禁有一種羈旅他鄉(xiāng)、零落天涯的傷感)。在這三種情感之中,尤以第二種為重,因此作者才會有“母親的等待是這首詩的主題”之說。[2]
由閨怨詩的解讀,引發(fā)出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凄美的愛情故事。詩人以凄婉的筆調講述了一個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柳絮輕揚,在江南的一個小城,一個女子在苦苦等待意中人的歸來。在等待中,“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女子在等待中體驗著悲傷、孤寂、落寞。當她聽到“達達的馬蹄聲時”,以為自己的等待有了結果,誰知,接下來的仍然是失望。等待的愛情依然只能等待。從敘述角度上看,作者沒有選擇傳統(tǒng)閨怨詩大多采用的女子視角,也沒有選擇超然物外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而是從一個旁觀者(過客)的角度,來見證一場閨中少婦的幽怨情愁。自從“我”踏上青石街道的那一刻起,就介入了一場閨中少婦的情感風波,直至最終的離去,“我”始終以一個見證者的身份進行冷靜的描述。
有研究者由生命愛的體驗出發(fā),認為鄭愁予作為一個身心都在漂泊的浪子,他在心靈深處有著對愛的需求,有著對異性的渴望,但是被故鄉(xiāng)和文化放逐的流浪生活讓他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他的愛也成為一種漂泊的愛,一種永遠沒有歸宿的愛,一種無依無靠找不到彼岸的愛。[3]由于流浪,由于生活場所的流動性,他只能承受被愛放逐后的孤獨與痛楚。在“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蛩音不響”“春帷不揭”等詞語滿含著思婦的“怨恨”情緒,折射出深深的寂寞與孤獨感。人就是因為孤獨,才更要尋求理解,尋求愛,越孤獨的人越渴求愛。鄭愁予作為一個漂泊的過客,在愛情上更不是“歸人”。因為在當時戰(zhàn)亂紛紛、人們流離失所的時代背景下,愛找不到可靠的棲所與歸宿,戰(zhàn)亂讓一切的愛與被愛都轉眼成云煙,最后只剩下更深的孤獨與兩顆痛苦的心。對于故鄉(xiāng),鄭愁予是個過客,他只能在對故鄉(xiāng)的深刻懷念中,抒發(fā)一個“浪子”被故鄉(xiāng)放逐的孤獨;對于故土的文化,他也是個過客,只能在多種文化的夾縫中,抒寫一個移民者被文化放逐的邊緣心態(tài)和孤獨心境;對于愛,他也是個過客,只能在愛的渴望與徘徊里,奏響一曲被愛放逐的悵惘與孤寂。正是這詩行間深刻的孤獨感,筑就詩人筆下具有“勾魂魄力”的詩歌風景。
從抒情主人公主體變換的角度,還可以探究男性在情愛里隱秘的真誠。它以男子的口吻并以男子的立場出現(xiàn),對鐘愛、盼望著他們的女子,做了一次坦白、憂傷而無奈的回答。這首詩在無形之中對千古吟唱的思婦主題做了一個男人最隱衷而又最誠實的回答。[4]為什么千年以來女子“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從而“腸斷白蘋州”?只因為她們所等待的男人在她們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過客”,而不是“歸人”。不管是被迫還是自愿,都注定了這些男人靈魂與肉體的漂泊動蕩,都注定了“君問歸期未有期”的漫長等待。如果我們將思婦詩詞的主題加以延伸,那么它莫非意味著人們也許永遠也等不到他們所愛、所期待的東西,任憑魂牽夢縈,望眼欲穿。面對千百年來女子如許的癡情和等待,鄭愁予終于以《錯誤》一詩來表白男人的心事和心聲了,從而對女子的悲劇性命運做了某種意義的解釋和回答。這里面既有對女子深深的憐惜與歉疚,也有男主人公落寞的身影和沉重的回避。
(三)審美哲學角度,體現(xiàn)錯位的哲思妙趣
“美麗的錯誤”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的解讀空間,也給后人的解讀造成了“美麗的錯誤”。借用孫紹振教授的“錯位理論”來分析,《錯誤》可以是一首愛情哲理詩。[5]她“美麗的錯誤”就是功利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錯位、理性與感性的錯位、現(xiàn)實生活與浪漫理想的錯位?!懊利惖腻e誤”也體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內心掙扎的復雜情感。進而言之。體現(xiàn)了天下所有歷經(jīng)不可得的愛情情感主體內心的矛盾心理。中國古典情懷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此詩則刻寫了“多情總為無情苦”的凄美意境。如果“我”和“你”是兩情相悅,那么“美麗的錯誤”只能說明“我”和“你”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我們只能是有緣無份?!拔摇币膊⒎遣幌肓粝?,也許因為是“我”的性格使然,也許因為政治原因,注定“我”只能是個過客,而不是歸人。如果是“你”的錯,你誤把“我”當成是“你”等待的歸人,然而“我”只是一個匆匆行走的過客,那么“美麗的錯誤”就是“你”“我”之間美麗的誤會。“你”的誤會定然也會使你的心頭充滿對回憶的甜蜜。但不管怎樣,從愛情的角度來說,本首詩所體現(xiàn)的愛情就是“不可得的愛情”?!澳恪彼却氖峭昝赖?、超功利的、理想的、浪漫的愛情,這樣的愛情在“詩人”看來,在現(xiàn)實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就是功利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錯位,理性與感性的錯位,現(xiàn)實生活與浪漫理想的錯位。從哲學的角度理解,“結果”往往不像你想象的那般美好,真正美好的是實現(xiàn)那一理想的過程。
也可以從哲理的層面解讀為“思鄉(xiāng)詩”與“回歸詩”,那又怎么會是“美麗的錯誤”呢?故鄉(xiāng)永遠是人的根,不管“我”走多遠,故土永遠牽繞著“我”。故鄉(xiāng)是“我”的夢,“我”的理想,是“我”的情感歸依,但“我”不屬于故鄉(xiāng),“我”只能是故鄉(xiāng)的過客。不論是現(xiàn)實社會因素,還是“我”理性因素都決定了“我”的方向。同樣,上升到哲學層面,這“美麗的錯誤”依然要歸根于功利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錯位,理性與感性的錯位,現(xiàn)實生活與浪漫理想的錯位。
同樣是錯位,從主體時空錯位角度,《錯誤》表達了浪子個性化的家園鄉(xiāng)愁。詩人雖身在臺島,心卻總在路上,這是他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也是其精神處境。詩人不斷地尋找那鄉(xiāng)愁的來源,想要打破鄉(xiāng)愁的困擾,這才是他流浪的緣由,詩人看似寫了一種浪漫情愫,實則更多是悲情的流露。那無根的漂泊之感,那羈旅的滄桑之意,都不自覺地涌入筆端,所以,懷鄉(xiāng)的追問才會順理成章,尋找精神出路才顯得真誠。[6]《錯誤》所表現(xiàn)的情愛是一種浪子與守候者之間的無過錯的錯誤,過錯不屬于主體,而是時空錯位。詩中兩個主體:分別是匆匆奔波的過客、靜靜等待的美人。這匆匆奔波與靜靜等待就是一對無法更改的矛盾。這兩個矛盾的主體注定就是悲劇的命運。[7]真誠的等待與浪子失之交臂的錯誤是美的,美在那馬蹄聲經(jīng)過家門的繼續(xù),在那周圍的景致重歸于初始,在那對于下一次馬蹄聲的等待。詩的開篇就點明了我的浪子形象,詩的結尾又說:“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边@恰好點明了一種生命狀態(tài):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旅程、心靈歷程上都是過客。行色匆匆,難以找到歸宿,漂泊流浪才是生命的惟一。錯位的時空中,我們有太多無奈的錯過。我們無法走進他人封閉了的內心世界,命運也無法讓浪子停下腳步。即使跨越這個時空,我們還是無法去愛也無法承受愛,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個個體生命都是他人等候的過客。
二、教學建議:從意象入手,從詩歌比較入手,從審美角度入手
有什么樣的詩歌主題就應該有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對于詩歌主題的多角度挖掘,帶給我們對詩歌主題的全新理解,相對應的,也將帶來教學策略的相應調整。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詩歌意象入手,把握詩歌主題的多義性;從詩歌比較入手,理解詩人情感的復雜性;從審美角度切入,賞析語言修辭之美。
(一)從意象文化含義入手把握主題的多義性
沒有真正品味出詩中意象象征的多指性,談不上對詩歌主題多義性的挖掘。意象,作為一種審美符號,既指示著所指的客觀存在,還繼承著語言符號外部的民族心理、審美趣味等,具有豐富的文化隱喻內涵,是傳遞本詩深沉結構的詩意“密碼”。人們贊譽《錯誤》“堪與宋詞小令相提并論”。三月的江南、美麗的蓮花、和煦的東風、三月的柳絮、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三月的春闈、達達的馬蹄……諸多意象我們都似曾相識,可聯(lián)系文化知識,深入理解其象征意義,以拓展意境,豐富意蘊。
(二)通過詩歌比較閱讀理解詩人復雜情感
《錯誤》一詩的解讀點就是“美麗的錯誤”。什么是“美麗的錯誤”呢?怎樣理解詩題“錯誤”,因為對它理解的深淺涉及到對本詩主題把握的深淺。而在鄭愁予的《情婦》中,詩人寫道:“在一青石的小城,住著我的情婦/而我什么也不留給她/只有一畦金線菊,和一個高高的窗口/或許,透一點長空的寂寥進來/或許……而金線菊是善等待的/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所以,我去,總穿一襲藍衫子/我要她感覺,那是季節(jié),或/候鳥的來臨/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將兩首詩對比理解,“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可以更好地理解浪子詩人滿懷回歸的期待與不愿回歸的“過客”情懷。
(三)從審美角度賞析語言形式、修辭手法之美
從《錯誤》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領略其“聲籟華美”的特色。如首二句,“走過”與“開落”押韻;第五句的“晚”,第七句的“掩”,第八句的“誤”,也有押韻的效果。在詩行中的協(xié)韻和呼應,更是錯落有致,如首二句的“過”“落”與末二句的“錯”“過”相呼應。如中間五句的“心、青、音、心、緊”相協(xié)。如全詩中“節(jié)”“街”“揭”的同聲反復出現(xiàn)等,都具有韻律上的跌宕回響效果。另外,象“小小”與“達達”,“不來”與“不飛”,“不響”“不揭”這種類疊回聲的詞語運用,也造成了音節(jié)上的重復回響之美。如:語言的音樂美方面,首先體現(xiàn)在疊音詞的運用上。疊音詞的藝術效果在于“借聲音的繁復增進語感的繁復”,借“聲音的和諧增強語調的和諧”?!靶⌒ 薄斑_達”這些疊音詞的運用使全詩具有了輕盈躍動的旋律。此外,“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闈不揭”,四個否定句在彼此相對獨立的位置上互相呼應,既加強了抒情的深婉,又有助于全詩音調的和諧。修辭上靈活地運用了一系列鮮活的比喻,“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既寫出了在漫長等待中女子的紅顏在逐漸消褪,也寫出了思婦敏感的情緒隨著蓮花的一開一落微妙的變化,又讓人產生一種動態(tài)美。
當一個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它將不再屬于作者,而是屬于讀者?!跺e誤》自問世以來,對其主題內蘊的挖掘從來沒有停止過。正因為主題內蘊的多元性,在教學策略上,應該有與之相呼應的多樣性策略以輔助自己的教學活動,這不僅是對詩歌主題多元性的呼應,更是深入解析文本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楊四品.對經(jīng)典閱讀要有主體意識[J].名作欣賞·文學鑒賞刊號,2005(7).
[2]馬運濤.堅守詩歌的向度——鄭愁予詩歌《錯誤》的主題辨析[J].時代文學月刊,2011(7).
[3]羅小鳳.孤獨的過客——論鄭愁予詩歌中的孤獨感[J].名作欣賞,2010(33).
[4]張曉峰.“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鄭愁予《錯誤》一詩對中國詩詞思婦主題的回應[J].名作欣賞,2001(2).
[5]蘇芳.對《錯誤》解讀的多元與一元的對立統(tǒng)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9).
[6]劉波.對接古典的別樣鄉(xiāng)愁[J].新作文,2013(7).
[7]魏文忠.變成鳥,是鷓鴣啼叫在鄉(xiāng)愁者的心窩——鄭愁予《錯誤》賞析[J].語文教學之友,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