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 石少敏
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元素。早在1949年,“語文”一詞始用之初,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曾釋義:“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
可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只忙于讀寫,而忽視了聽說,導致讀寫失去了根基,正如葉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樣——“成效減損”,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許多學生不僅“金口難開”,而且“神筆凝滯”了。
這種重“文”輕“語”的語文學習,使不少學生畢業(yè)后不善于表達、羞于“說話”,導致求職面試失敗,或工作中不善交流,給工作帶來不便,更影響了事業(yè)發(fā)展。
2022 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把“學會傾聽與表達,初步學會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作為課程的總目標之一,各學段對“表達與交流”也提出了具體目標。統(tǒng)編語文教材各個年級的許多單元都包含有“口語交際”內(nèi)容,如一年級上冊“我說你做”,下冊“聽故事,講故事”;二年級上冊“有趣的動物”,下冊“注意說話的語氣”;三年級上冊“我的暑假生活”,下冊“春游去哪兒玩”,等等。這些內(nèi)容結(jié)合學習和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自主寫話、分組交流等形式,掌握口語交際的要旨和方法。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要“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促進知識結(jié)構化”。
統(tǒng)編教材中單元結(jié)構的口語交際是一個典型的主題化綜合性學習,教師在教學時,應當依托單元學習內(nèi)容和口語交際主題,有意識地挖掘口語交際資源,如語言、方法等,讓學生的口語訓練有例可模、有物可言、有的放矢,在單元效能最大化中,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口語交際的結(jié)構與方法,獲得豐富的語言和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通過研究與實踐,我們探索并總結(jié)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經(jīng)驗和做法,成效顯著:
第一,立足課堂主陣地,構建小學語文“問題驅(qū)動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說”。
從語文的本義來說,語文課堂上,所有“語”和“文”的教與學,都是要通過師生對話來完成的。換句話說,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口語交際”。
“問”是“語”之始,對話從提問開始,“問”與“答”也就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有鑒于此,我們構建起“問題驅(qū)動口語交際課堂”的教學模式。
一般的課文教學有三個任務群:識字、知事、悟理——即認識生字新詞、理解概括課文內(nèi)容、感悟課文闡述的道理。針對三個任務群,教師設計趣味性、啟發(fā)性強的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習后,對問題進行解答、展示。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要用自己的、完整的、簡潔的“話”來回答問題。以下舉例說明。
教師提問:“閱讀課文,尋找每一段中的生字新詞,并說一說你是如何認識、理解它們的?”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通過閱讀課文,我發(fā)現(xiàn)第一段有兩個生字,A、B,通過查字典,我知道了它們的讀音和含義……”
“口語交際課堂”要求教師有意識地通過師生對話、同桌對話、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等形式,讓每個學生每節(jié)課至少有三次以上開口的機會,使語文課堂回歸“語”和“文”的本來要義。
第二,讓口語交際言之有物,練之有點,“語”與“文”相互交融,共進共升。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一般都安排在每個單元“中間”,前有課文,后有習作或閱讀。
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篇課文分別是《古詩三首》《燕子》《荷花》《昆蟲備忘錄》??谡Z交際主題是“春游去哪兒玩”,習作主題是“我的植物朋友”。
這種安排是“三位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感和內(nèi)在聯(lián)系。四篇課文為春游提供了豐富且充實的內(nèi)容,有“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遠鏡頭,也有“嫩黃色小蓮蓬”的細節(jié)特寫,為學生進行以春游為主題口語交際提供了內(nèi)容和語言導引,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說得好,說得美,為較好地開展口語交際提供了前提并奠定了基礎。習作“我的植物朋友”,可以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變“語”為“文”,把想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作文,讓學生寫作文不再發(fā)怵,實現(xiàn)了“語”和“文”的無隙過渡與融合。
為此,無論是課文學習、口語交際,還是習作,教師都要站在單元的視角下,以單元主題為主線,厘清本單元“語”和“文”要掌握的元素和重點,挖掘出課文例子中的可用元素,在學習中讓學生扎實掌握,會用熟用,活學活用,使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本單元“語”和“文”的要素架構,將豐富的“語”“文”素材內(nèi)化于心,掌握“聽說讀寫”的方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家長要相信孩子能說,鼓勵孩子敢說。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遇到熟人,家長讓孩子打招呼,孩子不吱聲,家長往往會幫孩子解釋:“這孩子內(nèi)向,不愛說話?!焙⒆诱娴牟粣壅f話嗎?我們做過一項調(diào)查,不少孩子說:“遇到陌生人,我總得‘確認’一下吧,可大人等不急,總忙著給人宣布‘我不愛說話’,那我還說什么呢?”
原來如此,不是孩子不愛說話,是大人心太急,過早地給他們貼上了“內(nèi)向”“不愛說話”的標簽。有鑒于此,孩子小時候遇到熟人,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孩子開口,相信他們能說,鼓勵他們敢說,時間長了,次數(shù)多了,孩子就“外向”了,就“愛說話”了。
家長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許多孩子在家不愿與家長交流,有人稱之為“代溝”,其實不是二者之間有“溝”,而是家長除了學習、成績之外,對孩子的其他話題不感興趣。家長要想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就要少談學習,多問孩子的在校情況。引導他們講述在學校看到或聽到的趣事、新鮮事、師生之間的故事,甚至包括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和糾葛等。
當客人來訪或探親訪友時,家長要讓孩子建立小主人、小客人的意識,主動與人打招呼和跟人交流,家長此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從小樹立敢于表達的自信。
家校配合,讓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梯次提升。家長要及時與老師溝通,了解語文學習進度,配合單元口語交際的學習主題,有意識地選擇和設計與孩子的交流內(nèi)容。比如,當學習“春游去哪里玩”這一單元時,家長可提出旅游計劃,與孩子討論周末去哪里玩,讓孩子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口語實踐,獲得情感體驗,享受交流的快樂,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以想用、學以樂用,從而慢慢地將口語交際能力內(nèi)化成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