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虹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多數(shù)家長而言,這或許是一句耳熟能詳?shù)摹懊浴薄S械募议L認為,學習成績優(yōu)異與特長是孩子“領跑”人生的必備條件,為了踐行這個“真理”,在“雙減”政策實施之前,家長會給孩子報很多輔導班和興趣班。這樣的助力或許對孩子一時的成績能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卻是品德?!坝械掠胁攀蔷?,有才無德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危險品。”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因此,德是立身之本,是家庭教育的靈魂。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德”是一個人的心,孩子的成長是心之所往、行之所至的過程?!靶摹备呛⒆映扇顺刹诺膬?nèi)在驅(qū)動力,只要心中光明磊落,心胸坦蕩,那么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便會灑滿陽光。
初中階段的孩子身體與心理都在快速發(fā)育,自我意識增強,“三觀”逐步形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切勿舍本逐末,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品德教育。
15 歲的小剛是學校里出了名的“小天才”,他智商很高,學習能力超強,新知識一學即會,每次考試,成績穩(wěn)居年級前三名。按理說,這種“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老師和父母的驕傲,實際上,小剛卻讓老師與父母操碎了心,班里其他學生對他也是避而遠之。原來,小剛雖然學習成績優(yōu)異,但在為人處事與人際交往方面為所欲為,還經(jīng)常目無尊長,頂撞老師。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因為寵愛兒子處處忍讓,連平時說話都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話說錯了讓兒子不開心、發(fā)脾氣。小剛生氣了,不僅會指著父母破口大罵,而且會在家里瘋狂地砸東西。有一次,小剛一怒之下砸碎了玻璃窗,玻璃碎片把媽媽的手臂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
在學校,小剛的行為雖然有所收斂,但依然讓老師既氣憤又心寒。小剛的班主任說:“每次看見他來問問題,我都覺得心口疼?!痹瓉?,小剛找老師請教問題時不但沒有絲毫的謙遜與尊敬,反而高傲狂妄。如果老師的講解讓他困惑,他甚至會大聲對老師喊:“你教的是什么玩意兒!”為此,小剛的父母沒少跟老師賠禮道歉,然而無論老師怎么批評教育,小剛卻當耳旁風,認為“只要我學習成績好,學校也得讓我三分”。
每每談到兒子,小剛的爸爸總是懊悔不已,自責地說:“這一切都怪我,是我把孩子毀掉了?!痹瓉恚傂r候就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學習能力,爸爸把兒子視為自己的榮耀,從小便給他灌輸“你只管學習,其余的什么都不用管”的錯誤觀念。小學時,班主任就小剛在班里欺負同學、橫行霸道的問題找小剛的爸爸談話,誰知這位父親毫不在乎,嗤之以鼻地跟班主任說:“你教好你的課就行,別的少操心!孩子中考高考還是看成績,品德再好沒有好成績照樣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學。”如今,小剛的爸爸和整個家庭苦不堪言,后悔不已。
如果小剛的爸爸能在孩子年幼時嚴格管教,注重對他的品德教育,現(xiàn)在的小剛或許會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這個例子雖然是個例,但是類似的錯誤教育理念在許多家庭中屢見不鮮。家庭教育就是在給孩子修德、立志,在給孩子的未來打基礎,如果不重視道德教育,那么孩子學習成績再好也難以應對人生道路上的狂風驟雨。
家校攜手助力孩子成長的理念是如今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作為一名教《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這門課雖然在中考中計入總分,但因為是開卷考試,并沒有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如何做到“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我們應該明確,只有在確立正確家教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家校攜手,學好、用好《道德與法治》課本的相關內(nèi)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墒?,下課后我卻聽到班上的一位同學這樣說:“書里的這些話都是騙人的!”我問他為什么這樣說,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書里說要遵守社會規(guī)則,可是我爸媽平時出門闖紅燈、隨手扔垃圾也沒有人說他們不好呀,所以我感覺成年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p>
這位學生的話讓我驚訝,更引起了我的反思。教育應當是“言傳身教”,“身教”甚至比“言傳”更重要。想要讓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家長就要先成為孩子的榜樣。雖然老師在課堂上講道德與法治知識時“頭頭是道”,可孩子回到家后卻親眼目睹了父母做的一些事情違背了公德,甚至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這導致學校的教育前功盡棄,孩子的“三觀”都可能受到影響。
有些家長會說:“我不就是在孩子面前闖紅燈嗎?有這么嚴重嗎?”在孩子眼中,家長不僅僅是闖紅燈,而是違背了交通法規(guī)。孩子會想:“既然爸媽可以不遵守規(guī)則,我又何必去遵守呢?”長此以往,孩子甚至會因此漠視規(guī)范乃至法律。
家長想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首先應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榜樣和表率,只有家長自己遵守道德與法律,孩子才會在心中對道德與法律生出敬畏之心。比如,在公共場所制止一位吸煙的陌生人、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紅燈停綠燈行……這些行為雖小,卻給孩子上了一節(jié)節(jié)深刻的德育課,讓教育體現(xiàn)在行動中,讓德育綻放于不言時。想要讓孩子走正路、走大道,家長就要做一個合格的引路人。
品德教育不是家長向孩子講大道理就能完成的,沒有孩子喜歡聽大道理和空洞的說教,想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家長要學會找準教育的切入點,從生活中尋找教育時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孩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了《做情緒的主人》這一課的內(nèi)容。七年級的小雪被朋友“放了鴿子”,這讓她心情郁悶,甚至遷怒于母親。父親告訴她:“媽媽每天照顧你的飲食起居,并且給予了無私的愛,你不應該這樣對待媽媽,一味地讓情緒肆意生長不僅無法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傷害你自己?!毙⊙┙邮芰烁赣H的建議,在每次情緒波動的時候就聽音樂或外出跑步,不僅減少了情緒波動,身體素質(zhì)也逐漸增強。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以“德”為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美好品德,在樹立良好榜樣的基礎上,通過言傳身教糾正孩子的錯誤思想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