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統(tǒng)稿 肖松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里,沉默是金。不喜歡多說話,這是因為中國人怕言多語失,怕禍從口出,怕招惹是非,怕貽人口實。就在這樣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下,孩子們的話語權(quán)常常被剝奪。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一位法國太太多次接待她的中國朋友,她非常不理解當她詢問小客人想喝什么飲料、想吃什么東西時,她的中國朋友經(jīng)常會替孩子搶答:“哦,可樂傷牙齒,還是來一罐酸奶吧!”“他這么胖,怎能再吃曲奇餅?還是來幾塊低糖全麥餅干吧!”法國太太曾多次用生硬的中文強調(diào):“我想知道寶貝的想法,是寶貝吃喝,不是你來吃喝,你干嘛要代孩子做決定?”
類似上述場景,在我們周遭并不鮮見。你若稍加留意,還會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聽話!”“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孩子懾于父母的威嚴,趕緊閉上想說話的小嘴,家長的尊嚴有了,家庭的秩序貌似恢復了,孩子的心靈卻受了傷害。有位母親在自己女兒訴苦時,總像個法官似的,評論個沒完沒了,不斷嘮叨,說女兒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女兒慢慢地不對母親訴苦了,轉(zhuǎn)而把精神寄托在朋友身上。后來她的朋友突然離開她,女孩覺得自己無依無靠,差點走上絕路,母親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如果這位母親能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把心里話都說出來,讓孩子傾訴一下她的苦惱,或許就不會發(fā)生這種事情。
在學校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不讓孩子說話的現(xiàn)象。雖然“教學相長”的理念也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過分強調(diào)“師道尊嚴”卻往往使教育變成教師一方的單向行為,學生在學校應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應該怎么干,都由老師說了算,學生幾乎沒有發(fā)言權(quán)。
說話本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孩子天生愛說話,語言能力還在發(fā)展階段的他們,詞匯量有限,表達能力不好,思維也不完善,但他們渴望用成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杉议L面對孩子尚不流暢的表達,總是覺得不耐煩,甚至訓斥孩子。殊不知,鼓勵孩子說話、吐露心聲,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獨立意識、溝通交往能力。因此,家長要多一些耐心,多和孩子交流,鼓勵并引導孩子,讓孩子體會到說話的樂趣,讓孩子擁有自信,敢于表達,整個過程雖長,但是受益終身,因為會說話的人,永遠都是備受矚目、受人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