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
內(nèi)容摘要:英國小說《島》深受國內(nèi)讀者好評,但評論主要著眼于意象、人物形象以及顯性主題上,對這部作品所包含的隱性教育主題缺少關(guān)注。從小說主要人物疫情體驗下的成長歷程視角切入,能更好呈現(xiàn)這部作品所蘊含的隱性教育主題,揭示其內(nèi)含的育人功能。
關(guān)鍵詞:希斯洛普 《島》 疫情體驗 成長歷程 隱性教育主題
國內(nèi)學界對《島》進行的評論主要從意象、人物形象以及顯性主題上進行,如張春燕[1]認為島象征著悲涼生活中的希望和污穢之地的鮮花,其意象即希望和重生。將天平、夏雙珊[2]研究發(fā)現(xiàn),《島》中麻風病意象完全被顛覆,成了烏托邦式“自由民主社會”的象征。謝文琴[3]對《島》中伊蓮妮、瑪麗婭、安娜、索菲婭四個人物的對比分析,認為《島》是對博愛、無私奉獻的生命的熱情歌頌。王忠霞[4]認為,作品反映了上世紀中期環(huán)繞愛琴海的希臘地區(qū)被麻風病肆掠的普通人家的生存狀態(tài)和遭遇。通過解析主人公在命運巨變前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睿智、冷靜和博愛,凸顯愛是小說的重要主題。彭志賢、祁琳[5]從人性本善角度,剖析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之內(nèi)涵。余欣[6]從文學理論的生態(tài)批評角度,認為作品表達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追求。陳倩[7]則認為,希斯洛普的《島》以獨特方式解構(gòu)了健康與疾病、理性與非理性、罪與贖、自我與他者等一系列二元關(guān)系,透過“麻風”主題,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代西方文學的價值轉(zhuǎn)向和人文關(guān)切。
綜上所述,評論對《島》中的隱性教育主題缺乏關(guān)注。本文擬從該作品中主要人物疫情體驗下的成長歷程視角,揭示這部作品所蘊含的隱性教育主題,凸顯其蘊含的育人功能。
一.《島》中主要人物疫情體驗下的成長歷程
1.間接疫情體驗者的成長歷程
作為家族的第四代人,阿麗克西斯(Alexis)是間接疫情體驗者,她自小生活在倫敦,不管是與疫情發(fā)生地的實際距離,還是疫情發(fā)生的時間,對她來說都很遙遠。她是家族中備受麻風病疫情折磨的邊緣人,但毫無疑問在家族遭受麻風病疫情的歷史被逐漸揭開過程中,她感受最全面,情感體會最深刻。
首先,作者賦予阿麗克西斯一個和睦溫暖的家:癡迷于考古學研究的父親馬庫斯是大學教師,尊重母親的個人隱私,寵愛她和弟弟尼克。父親的書房也是她感覺最安逸充實的地方,這讓她大學時代潛移默化地喜歡上考古學,獲得考古學學位,在博物館找到份工作。然而年齡已是二十五歲的阿麗克西斯此時考古熱情消退,執(zhí)著于探尋眼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之道:一是如何叩開母親一直以來緊閉的心扉,了解母親家族的歷史;二是怎么應(yīng)對與男友艾德不融洽的情感關(guān)系。正是看到女兒日漸成熟獨立和自己內(nèi)心愧疚之情難以抑制,作為母親的索菲婭終于不再盡力遮蔽自己的過去,為女兒阿麗克西斯開啟了探尋自己家族那段深受疫情折磨和情感糾葛的歷史。
接著,作者賦予阿麗克西斯考古人員般的好奇心與熱情,借助一直生活在布拉卡的佛提妮這位家族好友之口,層層追述發(fā)生在希臘克里特島海邊的布拉卡小漁村與往日疫情中作為麻風病隔離區(qū)的斯皮納龍格島之間發(fā)生的往事。阿麗克西斯作為專注的聽者,深深被母親家族遭受的疫情折磨所打動,其間的多種情感糾葛深深地影響著她的情感判斷,使她在短時間內(nèi)懂得了母親的情感世界,體會到母親索菲婭的苦衷,同時也領(lǐng)悟到自己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與埃德不融洽的情感關(guān)系。這一表意進程完全是隱性的,它與小說的主要敘事情節(jié)始終相伴相隨,它的表意功能體現(xiàn)的是阿麗克西斯這位間接疫情體驗者的成長歷程。
2.心理與情感上受到傷害者的成長歷程
索菲婭(Sofia)是其家族的第三代人,并沒有遭受麻風病折磨的肉體上的痛苦,她所經(jīng)歷的沉重打擊來自于心理與情感上。小說《島》的第四部分以索菲婭的個人追憶形式清楚地交代了其心理與情感世界發(fā)生巨變的原因:十八歲之前,她的生活安逸舒適,幼小時失去親生父母的經(jīng)歷絲毫沒有留下記憶。由于年幼,她把疼愛自己的姨父姨媽認定是自己的親生父母。然而,看著她逐漸長大,十四歲就叛逆、任性,作為養(yǎng)父母的姨父、姨媽為她的未來擔心不已。就在索菲婭十八歲即將去遙遠的雅典上大學的前夜,姨父、姨媽決定告訴她家族的往事,特別是她自己親生父母的情感糾葛。這對年輕的索菲婭來說就是驚天霹靂!家族里不止一位是麻風病人,母親安娜是那樣的不忠,父親開槍打死母親,至今不清楚親生父親是誰…,一連串的驚愕徹底改變了充滿無限激情與浪漫想象的索菲婭。她從此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再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來歷的人。
可以看出,索菲婭十八歲時受到的心理與情感傷害是多么的巨大,以至于她決絕地切斷與家族歷史的一切聯(lián)系。然而,溫暖的家庭氛圍無法消除索菲婭心理與情感上的傷痛,隨著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她感到每次被孩子問及家族歷史時自己好似個陰謀者、陌生人,讓人無法信任。隨著自己年歲的增長,孩子們?nèi)找娉墒飒毩?,青年時期遭受心理與情感上嚴重傷害的索菲婭開始反省,原本對于自己的來歷痛恨不已,此時心理與感情上都接近死亡的狀態(tài)又開始蘇醒、成長。總體而言,索菲婭由于不敢正視自己家族歷史,個人心理與情感上顯得幼稚。這種隱現(xiàn)的個人心理與情感的不成熟在女兒的理解與安慰下才漸漸恢復到正常人的心理與情感狀態(tài)。
3.疫情親歷者的成長歷程
瑪麗婭(Maria)是其家族的第二代人,在她十一歲時,母親伊蓮妮染上麻風病被迫送往斯皮納龍格島隔離,五年后母親病逝。由于長她一歲的姐姐安娜性格叛逆、愛慕虛榮,瑪麗婭在母親離開家后就默默承擔了所有家務(wù)。在得知母親病逝后,她內(nèi)心雖然異常悲痛,但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家的責任與義務(wù),而姐姐安娜的反應(yīng)卻是極力想走出這個家,懼怕家里有麻風病人的背景影響到自己的未來。作者多角度地將瑪麗婭與姐姐安娜兩個人物形象并置,形成鮮明對照:瑪麗婭到了成年,看到村里熟悉的玩伴一個個有了家庭,雖然內(nèi)心偶爾焦慮傷感,但時刻盡心盡力操持家務(wù),照顧好父親。安娜則一進入成年就盡力施展女性的誘人魅力,終于如愿嫁入富有豪門,走出了自己內(nèi)心嫌棄的家與鄉(xiāng)村;瑪麗婭在就要與馬諾里舉行婚禮的前夕發(fā)現(xiàn)自己感染了麻風病,雖深受打擊她仍然決然地允許父親告知對方實情,并做好去隔離區(qū)斯皮納龍格島的準備。安娜則一面盡力遮掩家人病情與內(nèi)心充滿的怨恨與惱怒,一面失去理智地竊喜馬諾里又將回到自己身邊;在隔離島,瑪麗婭繼續(xù)傳承母親伊蓮妮的愛心與善舉,用草藥配合克里提斯醫(yī)生正在嘗試的麻風病新療法,讓自己與島上的病人逐漸煥發(fā)生的希望。而安娜則任性妄為,繼續(xù)濫情,讓自己一步步走入可恥的絕地。
從總體情節(jié)架構(gòu)看,作者透過兩個并置的人物生活情景,隱現(xiàn)的是作者對瑪麗婭的同情與贊許,對安娜的嘲諷與譴責?,旣悑I始終被籠罩在安娜自傲、性格強勢的陰影里,這也許正是作者有意為之的隱性情感共鳴表達:瑪麗婭的善美品質(zhì)是內(nèi)在本真的,與其姐姐的貪圖虛榮與追求情感刺激相比,她顯得能理性面對疫情給家人帶來的不幸,即使她親歷疫情,感受萬般恐懼、孤寂,也能堅強地面對,使自己內(nèi)心變得成熟、強大。在描寫瑪麗婭的很多細微場景中作者時常運用心理描寫手法,如小說第三部分有多處穿插瑪麗婭的情感經(jīng)歷,前半部分涉及瑪麗婭與善于揣測女人心思的馬諾里的交往過程,后半部分則是多情節(jié)再現(xiàn)瑪麗婭與克里提斯醫(yī)生的交往過程,前后也明顯形成對比。隱現(xiàn)的是瑪麗婭從最初的情感單純,易被人的外表所蒙蔽,漸漸地在身患麻風病的內(nèi)心折磨與煎熬中成熟起來,認識到不善言說的克里提斯醫(yī)生的真誠才是自己的真正所需。
4.疫情罹難者的成長歷程
伊蓮妮(Eleni)是小說《島》中深受疫情折磨家族的第一代人,她原本享受著寧靜幸福的生活,在當?shù)貙W校為師敬業(yè),深受布拉卡和周圍小村莊人們的愛戴。由于不幸感染上麻風病,她不得不離開布拉卡,與家人和眾多親友訣別。在斯皮納龍格島上,作為母親她時刻惦記著自己的兩個女兒,作為妻子她與丈夫約好永遠不說再見,作為教師她對教育孩子的工作滿懷熱情,樂于奉獻。然而,品行正直、善良的伊蓮妮在來到斯皮納龍格島上的第五年就被麻風病所吞噬。
伊蓮妮的成長歷程因作者賦予其近乎完美的品質(zhì)而顯得隱蔽而含蓄:患病之前她是和睦家庭的中心,是學校師生最愛的人。作為教師,她以二十年前一位充滿抱負的前輩老師為榜樣,把教學作為自己的天職。她幾乎能記住全校上百位學生的生日和孩子們喜愛的顏色,她有把孩子與成年人都吸引到她身邊的磁力。伊蓮妮這位深受疫情折磨的苦難者的成長是內(nèi)在的、精神上的,她是善良、正直、理性與堅韌的化身,這可以從以下細微情節(jié)中隱現(xiàn)地感受到:作為受人尊敬的教師,伊蓮妮離開布拉卡的當天,學校師生和當?shù)卮迕駛冹o靜地齊聚鄉(xiāng)村廣場為她送行,她強忍離別的悲痛與大家保持距離,一一柔聲告別;她對待可能傳染給她麻風病的幼小迪米特里患者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沒有絲毫怨恨,而是悉心照顧與教育他;當了解到島上十七個孩子的老師不能勝任工作時,她以實際行動贏得大多數(shù)長者的認同而競爭到教職;島上‘民主選舉后的各種變化她都會特意寫在信里告知兩個女兒;每次穿過隔離隧道去海邊迎候丈夫吉奧吉斯時,總是帶給他讓他欣慰的消息,從不讓他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擔憂;在自己生命垂危之時,她默默忍耐,坦然面對。
二.《島》中隱現(xiàn)的教育主題解讀
1.在探索與間接體驗中完善自我
阿麗克西斯作為間接疫情體驗者,始終隱現(xiàn)在《島》的故事中。她的成長歷程自始至終融于小說故事情節(jié)中:自幼生活在物質(zhì)殷實的家境中,有父母的關(guān)愛,受到良好的教育,內(nèi)心充滿對世界的好奇,但感情生活受困,希冀從父母以及其它外在環(huán)境里找到解困的效仿榜樣與途徑。正是經(jīng)過對家族歷史的親身探索與對疫情的間接體驗,阿麗克西斯深深體悟到人世間的不幸與幸運,內(nèi)心漸漸變得成熟,情感判斷力日益增強??梢钥闯?,阿麗克西斯的成長歷程對當代很多青年人的成長頗具啟示意義。因此,阿麗克西斯的成長歷程隱現(xiàn)的教育主題可以表述為:在探索與間接體驗中完善自我。
2.在移情互動中回歸理性
《島》中對索菲婭的隱現(xiàn)性描寫與對其母親安娜的凸顯性描寫完全不同,索菲婭讓讀者深深感覺到是一位深受家族疫情恥辱及父母輩情感糾葛的傷害者。她年輕時學業(yè)未成就遠離家鄉(xiāng)并很快在倫敦進入家庭生活,其中的原由至少有三:一是誤解姨父姨媽的善意,因家族恥辱而逃避;二是尋父無果內(nèi)心痛苦難以解脫;三是男友馬庫斯的體諒為她營建了舒適的情感安樂窩。人到中年以后,特別是日益感受到女兒的情感訴求后,索菲婭開始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正是她與家人、友人的情感互通、相互移情,才讓她重回理性,因此,索菲婭的成長歷程隱現(xiàn)的教育主題可以表述為:在移情互動中回歸理性。
3.在逆境中保持理智與真誠
《島》中除了將瑪麗婭與安娜進行外貌性格特征、生活態(tài)度、情感追求、人際交往等全面進行鮮明對比外,還時隱時現(xiàn)地讓瑪麗婭與多人物進行互動。多種并置而隱現(xiàn)的情節(jié)一起構(gòu)建起瑪麗婭的成長歷程,呈現(xiàn)出她內(nèi)在善美品質(zhì)的種種表現(xiàn)。與小說中其他人物相比,疫情下的瑪麗婭在成長歷程中遇到的障礙與困難更多更曲折,幸運的是她有父親、好友佛提妮、克里提斯醫(yī)生的情感支撐以及她利用草藥助人的善舉,使其抗擊疫情的內(nèi)在動力異常強大,讓她不管處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始終保持理性與真誠。因此,瑪麗婭的成長歷程隱現(xiàn)的教育主題可以表述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與真誠。
4.在善惡明辨中以德感人
《島》中帶有一定宗教色彩般塑造伊蓮妮的高尚形象,聚焦的是她的善美與堅韌,其隱現(xiàn)的成長歷程常被忽略。事實上,在疫情降臨到這個家族之前,伊蓮妮的成長得益于世代海邊鄉(xiāng)村人們的樸實傳統(tǒng)與堅韌特性和來自前輩榜樣的影響力,讓她具有教師職業(yè)必備的明辨是非能力、親和力和敬業(yè)精神。去了隔離島以后,她作為教師具有的內(nèi)在情操與品質(zhì)使她堅韌地面對一切艱難而樂觀地生活,只要條件允許她就會繼續(xù)教育之使命,支持高尚的正義的行為,反對自私失德的行徑。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垂危之際,她也顯示出令人敬仰的靜美德性。因此,伊蓮妮的成長歷程隱現(xiàn)的教育主題可以表述為:在善惡明辨中以德感人。
評論者一般認為,英國小說《島》之所以能贏得眾多讀者青睞,主要是因為作者圍繞疫情寫實般地構(gòu)建起豐富的意象和感人的情節(jié),從而凸顯高尚主題所起的效果所致。本文從小說《島》中主要人物疫情體驗下的成長歷程視角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蘊含著多個隱性教育主題,正是這些隱現(xiàn)的教育主題與凸顯的主題一起深深地影響著讀者,才使這部作品在新時代保持持久的魅力,不斷發(fā)揮其育人功效。
參考文獻
[1]張春燕.“島”之意象的內(nèi)涵分析——對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的解讀[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39-41.
[2]將天平、夏雙珊.《島》中的麻風病與社會烏托邦[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1):98-103.
[3]謝文琴.死亡之島綻放生命之花——英國當代小說《島》對生命的詮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1):32-35.
[4]王忠霞.從人物形象分析探討《島》中愛的主題[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8):126-128.
[5]彭志賢、祁琳.人性本善:剖析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15):75-76.
[6]余欣.《島》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閩江學院學報,2010(1):91-92.
[7]陳倩.被顛覆的隱喻:麻風主題的當代闡釋——以希斯洛普的《島》為核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20(1):129-134.
基金項目:本文系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教科研項目:外語學科一流專業(yè)建設(shè)探究(項目編號2021090101)部分成果。
(作者單位:銅陵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