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更關系到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然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學校或家庭單方面的責任,而是需要兩者緊密合作。
1.學習倦怠
不少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面臨著學業(yè)壓力,如數學、英語等科目難度增加,因而產生學習不適應的情況。久而久之,小學生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倦怠。還有些小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可依舊進步甚微,因而也會對學習產生倦怠,甚至是習得性無助,以及全盤否定自我。
2.人際關系不良
有些小學生為家中的獨生子女,非常受長輩寵愛,導致個性較強勢,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再加上不懂得謙讓,難免會與同學產生矛盾。還有些性格孤僻的小學生,不善溝通,很容易遭受排擠、孤立,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
3.自卑偏激
有些小學生攀比心過重,在看到自己的衣著、生活費、學習用品不如其他同學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這其實是自卑心理在作祟。還有些小學生看到其他同學的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優(yōu)異,而自己勤勉有加卻學習成績不如意,也會滋生自卑、嫉恨心理,以及偏激情緒。
4.早戀傾向
由于受到各種媒體渲染的影響,加之現在物質條件優(yōu)渥,小學生身體發(fā)育日趨成熟,導致他們逐漸對異性產生好奇,出現早戀傾向。
1.學校的責任
學校是小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一責任人,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責無旁貸。
提供專業(yè)的教育資源:學校應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提供相關的教材和教學資源。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和諧、安全、尊重和包容的校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健康心態(tài)。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輔導。
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組織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團體輔導等,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
與家長保持溝通合作:及時與家長分享學生的心理狀況,共同制訂和實施教育計劃。
2.家庭的責任
提供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支持和信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培養(yǎng)其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發(fā)現并回應孩子的情緒問題,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
與學校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老師保持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需求。
為孩子樹立榜樣: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樹立榜樣。
學校和家庭的責任是相互補充、促進的,只有兩者密切合作,才能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1.建立溝通渠道,定期展開交流
培養(yǎng)學生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是班主任與家長的共同期許,因而學校方面應該主動與家長溝通,獲取家庭的支持與幫助。學校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座談會,建立家長微信群、校訊通等方式與家長保持定期溝通,分享小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況。班主任在開家長會時,要可以告訴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盲目采取暴力措施,動輒就非打即罵,這樣反而會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應該與班主任攜手,共同以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為了方便與家長的溝通,班主任還可以設立心理健康輔助工作熱線,受理家長的幫助請求,記錄家長提出的一些良好建議等。此外,班主任還應該特別關注單親、留守、病殘等特殊學生的心理,與其家長保持更加深入、持久的溝通,對其傾注更多的心血與精力,讓他們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面對人生。
2.依托信息技術,強化培訓指導
現在大部分信息的接受和傳播都是依靠網絡進行的,班主任不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活用網絡教育資源,以此強化對家長的培訓與指導,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應對方法。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群內分享一些有關心理教育的短視頻、主題課,并為家長推薦一些心理教育相關的網站、公眾號。讓家長接受到正面的心理教育引導,習得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從而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此外,班主任與心理輔導老師一起開發(fā)更加符合本班學生心理發(fā)展情況的校本課程,如制作繪本故事、短視頻等,然后將其分享到各個班級群內,讓教師和家長都能不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此外,如果有條件,也可以邀請當地的心理輔導專家,定期在班級群內召開線上會議,共同學習、商討更多解決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策略。
3.及時反饋交流,共同制訂計劃
學校要及時將學生的表現和問題反饋給家長,家長也要及時向學校反映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學校應定期組織家長會或學生心理健康交流會,讓教師和家長有機會面對面交流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互相分享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情緒變化、學習困難等,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共同探討解決方案。當遇到問題時,學校和家長要共同協(xié)商,尋找解決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學校和家長可以共同制訂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明確雙方的責任和任務。同時,還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記錄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特長、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根據檔案信息,教師和家長可以共同制訂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包括學習目標、培養(yǎng)方向、心理輔導等。此外,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情緒困擾、學習困難等,可以召開個別化教育計劃會議。邀請家長、教師、心理專家等共同參與,制訂針對性的教育計劃,明確學生的發(fā)展目標和支持措施。
學校和家庭,如同雙翼,共同承載著小學生的未來。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積極采取行動,才能真正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關愛、支持和引導的環(huán)境。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