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豐富學生的語言應用知識、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積極性,這就是“積極語用”。“積極語用”是相對于“消極語用”而言的,是一種主動語用、自覺語用,是一種全語用,是一種深度語用。積極語用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言文字的應用應當從傳統(tǒng)的被動語用轉(zhuǎn)向自覺語用。積極語用是一種以表達為中心的語用,是一種以學生為核心的主體性語用。作為教師,要給學生的主體性語用提供條件、搭建平臺,賦予學生充分的語用時空、權(quán)利等。浙江師范大學潘涌教授指出,“學生要成為文本的言語表達主體還是言語復述主體,這是消極語用和積極語用的分水嶺”。積極語用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從傳統(tǒng)的“接受”轉(zhuǎn)向“表達”。
比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這一課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時,針對文本中的描寫祖父園子中的如倭瓜、黃瓜、玉米等植物生長的自由的句子,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筆者引導學生在文本感知的基礎(chǔ)上進行文本思維、文本想象,進而走向仿寫、創(chuàng)寫。學生通過說、寫等表達,能對文本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能對作者的寫作形式、寫作秘妙形成深刻的感悟。孩子們能說出自由灑脫的句子,寫下活潑生動的內(nèi)容,如“知了愿意歌唱就歌唱,愿意休息就休息”等,不僅僅確證與表征著學生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即通過植物生長的自由描述、動物活動的自由描述等,來表達祖父園子中的生活的自由,同時也確證與表征著學生能積極地遷移文本中的表達技巧。這種融“內(nèi)容”與“形式”于一體的積極語用教學,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能力。積極語用,增強了學生主動、有效應用語言文字的理性。
積極語用倡導一種積極的語言哲學觀念,它鼓勵學生用收放自如的語言表達,來實現(xiàn)自我思想、情感等的蓬勃發(fā)展。顯然,在這種“自覺性”“自律性”意義上的積極語用就是自覺語用。鼓勵學生自覺語用,就是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主體的觀念,鼓勵學生積極抒發(fā)主體的情感等。自覺語用,能促進學生生命之間的互動,能促進學生的心智綻放。
全語用是一種充分發(fā)揮自我多種感官,讓自我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的語用。浙江師范大學潘涌教授說,“積極語用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而且主要是指視思評”。其中,“視”針對的是當下多媒體、網(wǎng)絡(luò)化時代,學生解讀圖像、視頻信息的能力;“思”則是積極語用的核心;“評”則彰顯著積極語用的品質(zhì)。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沉潛文本,去感受、體驗文本跳動著的內(nèi)在的靈魂。
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昆蟲備忘錄》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關(guān)注文本中的寫作細節(ji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汪曾祺的語言藝術(shù)。如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瓢蟲款款地落下來了,折好它的黑綢襯裙……”,并將其與筆者所呈現(xiàn)的這樣的句子進行比較——“昆蟲落下來,折好膜翅,收攏硬翅”。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汪曾祺先生不僅善于應用修辭,而且對昆蟲的描寫非常地細膩,不僅僅展現(xiàn)了昆蟲的外形,而且讓我們能夠聞其聲、嗅其味。全語用,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充分地調(diào)動思維、想象,形成一種閱讀的通感。有了閱讀的通感,學生就能對文本產(chǎn)生一種移情性的感受、體驗。如此,對于學生而言,文本就不是單薄的,而是立體性、綜合性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積極主動地構(gòu)建畫面,從而達到了身臨其境的學習效果。有了這樣的一種對文本的全息感知,學生就會展開積極的全語用。如在對教材文本插圖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將原先干癟的句子,如“一只蜜蜂落在一朵花上”改寫成“一只有著老虎紋一樣的蜜蜂落在了火紅的月季花兒上”,等等。在言語輸出、信息輸出的過程中,學生會調(diào)動自我的想象,將自己想象到的相關(guān)的圖畫、聲音等融入自己的語言文字之中。如此,學生的寫作就成為一種畫面性、聲音性的寫作。
全語用是一種積極的語用。在促進學生全語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沉浸情境之中,從而能獲得一種全感官的立體感知。情境是學生全語用的根基,是學生全語用的載體,也是驅(qū)動學生全語用的動力引擎。
浙江師范大學潘涌教授關(guān)于“積極語用”有一個“算式”,即“積極語用=自覺語用×全語用×深度語用”。這里,我們姑且不研討這樣的一個算式的科學性,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積極語用應當是學生主動、自覺、全身心卷入的、富有深度的學習”。深度語用,追求的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境界,即“言意兼得”。研究表明,學生的語文學習往往要經(jīng)歷“言——象——味——言”的螺旋上升、循環(huán)往復過程。作為教師,要依托文本語言,聚焦語用元素,引導學生比較、辨析,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力、想象力、實踐力等。深度語用,應當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語文學習力的提升等。
比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一文,筆者圍繞著課文的主旨——“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問題如“課文中小珍珠鳥是如何逐漸親近‘我的”等,圍繞著文本,學生展開了有深度的文本精讀、文本細讀。為了引導學生的文本細讀,發(fā)掘?qū)W生的語用深度,筆者讓學生采用一種“對比的方式”,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品析,讓學生的文本思維、想象等深入到文本的靈魂深處。如課文中在描寫珍珠鳥熟睡的時候用了一個字“趴”。為此,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能否改用成“站”?在比較性閱讀中,學生認識到文本中的一個小小的詞語——“趴”,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小珍珠鳥對主人的一種信任、對作家的一種信賴。有學生說,“趴”字表現(xiàn)了小珍珠鳥睡得自然;有學生說,“趴”字表現(xiàn)了小珍珠鳥睡得熟;還有學生說,“趴”字表現(xiàn)了小珍珠鳥對主人沒有一點防備之心,等等。通過對比辨析,學生能領(lǐng)略到作者的遣詞造句的精妙,學生能夠感受、體驗到作者語言文字運用的精準。
這樣的一種深度閱讀、深度分析表達,必然能促進學生的深度語用。有了這樣的一種“推敲”,學生在寫作時就能對自我的言語表達進行審視、辨析、打磨。
深度語用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更能增強學生的語感。作為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深度語用,推動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著眼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語文生命生成,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語義的把握,更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展開言語應用。積極語用意味著教師要重塑一種新的課堂哲學,即從傳統(tǒng)的“接受本位”的教學范式轉(zhuǎn)向“表達文本”的教學范式。語文課堂教學的范式轉(zhuǎn)型,為教師的語文教學實踐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簡介:山東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區(qū)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