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宗炯
【案例】
2022年,江西鉛山縣的胡某宇中考失利,后進入致遠中學就讀。
9月27日,胡某宇曾與母親3次通話,哭訴不想讀書、想回家。
10月1日凌晨,其母親、哥哥專程從福州趕回安撫他,10月4日二人返回福州。
10月5日,胡某宇又與母親通話3次,其母未透露通話內(nèi)容。隨后,10月9日,胡某宇最后一次和母親聯(lián)系。
10月10日至13日,胡某宇曾7次獨自到宿舍樓三樓陽臺,觀望睢園及校外的樹林山崗方向。
10月14日,胡某宇在食堂晚餐后,攜帶錄音筆兩次登上5樓陽臺,有明顯輕生意圖……
100多天后的2023年1月28日,15歲的胡某宇尸體被發(fā)現(xiàn)。在國內(nèi)權威刑事技術專家現(xiàn)場指導下,省、市、縣公安機關聯(lián)合工作專班通過開展調(diào)查訪問、現(xiàn)場勘查、尸體檢驗、物證檢驗鑒定等工作,認定胡某宇系自縊身亡。
胡某宇是家人、鄰居眼里有禮貌、陽光懂事的孩子。中考失利后,他進入私立高中,從原來拿獎學金的尖子生變成“差生”。他聽不進去課,在多本課本和作業(yè)本上寫下消極話語。案發(fā)前的9月27日,胡某宇和母親通電話長達43分鐘,哭訴不止,表示“不想上學,想回家”。
2022年10月14日,胡某宇在錄制的兩段音頻中清晰表達了自殺意愿。當天17時40分,他站在宿舍樓5樓陽臺上試圖跳樓,錄音里說:“真站到這里反倒是有點緊張了,心臟狂跳,說實話沒有理由,只是覺得沒意義,如果真跳下去了會怎樣?不確定……剛剛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應該是不想?!?/p>
23時08分,胡某宇再次表達自殺意愿:“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快零點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
其筆記內(nèi)容也清晰表露了他的消極情緒——
“新環(huán)境真的難以適應,我這內(nèi)向的性格真煩,也不能全怪性格吧,畢竟自己就是這么一個人,可以通過寫東西來緩解這份心情。
“我終于知道為什么我近視會加深了,一直盯著桌上的書看,幾乎不抬頭看黑板。因為我怕老師看到我一臉茫然的樣子,然后又不耐煩地講。
“10月9日,來校幾天后狀態(tài)依舊差,睡眠可能有問題……早上5點30分醒了一直賴床不愿起,因為害怕別人說打擾他休息?!?/p>
事發(fā)后,心理專家經(jīng)訪談、分析,結合胡某宇失蹤前行為,認為胡某宇性格內(nèi)向、孤獨,在意他人看法,少與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溝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緒宣泄渠道。他因學習成績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際關系、青春期沖動帶來的壓力,心理狀態(tài)失衡,表現(xiàn)為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和無力無助無望等情緒問題,進食出現(xiàn)異常,有明顯的厭世表現(xiàn)和輕生傾向。
可以看出,對身心有負面影響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家庭和校園環(huán)境是第一“兇手”;持續(xù)的生理心理問題(包括睡眠、進食、焦慮),是第二“兇手”;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應激事件,也許是按下自殺開關的第三“兇手”。
在精神疾病權威指南《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重度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除了悲傷難過,還提到活力下降、對于各類活動的興趣明顯減少、食欲減退、睡眠障礙、疲勞或精力不足、注意力減退、時常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出現(xiàn)死亡的想法等。這里面如果占了5點及以上,即使沒有感到悲傷難過,也可以診斷為抑郁癥。
根據(jù)2021年發(fā)表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的調(diào)查結果,我國有24.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癥,其中輕度和中度抑郁分別為17.2%和7.4%。抑郁檢出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到了高中階段,有37%左右的青少年患有輕度及以上的抑郁癥。
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告顯示,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約有高達17.7%的青少年有自殺意圖,而約有六成的自殺青少年患有抑郁癥。
另外,“自殺者遺族”現(xiàn)象也需要引起重視。一起自殺事件,至少有6位親人直接受到影響。他們面臨的悲傷往往更加復雜、持久,對沒有發(fā)現(xiàn)親人的輕生跡象充滿自責,對親人拋棄他們感到憤怒,而自殺行為本身也會帶來污名和羞恥。
胡某宇的生命已經(jīng)如流星一閃而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無形中也接受了“炙烤”。我們現(xiàn)在不是去追究到底屬于誰的責任,而是努力去做好事前科學的判斷、及時專業(yè)的干預,千方百計預防悲劇的發(fā)生,為夜空留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
【交流】
李向(山東):入學初,要為學生的心理進行體檢,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然后,根據(jù)測試反饋,對重點學生給予特別關注,通過聊天、周記、書信等,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積極對學生進行生涯規(guī)劃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對自我能力有正確的評估,幫助其找到未來目標和努力方向。
心理教師要加入班級成長體,定期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交流,給予學生心理指導和輔導。對于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班主任要安排班長、宿舍長、同桌做好重點關注。學校要形成家校共育的長效機制,開設家長學校、家長課堂,及時傳遞育人理念,形成家校合力。
張秀筐(福建):第一,教育要以人為本。首先,我們要尊重人、包容人、愛護人;然后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服務人,最后才是管理人。第二,接納是所有改變的開始,一切的不開心源于不接納。第三,要暢通信息渠道。
張斌斌(河南):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給這些學生設置三個出路。第一,發(fā)泄出路。大腦中長久的壓抑信號得不到釋放,就會轉化為攻擊信號,攻擊信號達到閾值就會誘導機體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可能是對外攻擊,也可能是對內(nèi)攻擊。第二,學習出路。如果學生能夠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成績有進步,就看到了希望,有了堅定的信心。第三,目標出路。我們必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必要性,只有深刻理解了學習的必要性,才能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我會建議孩子們?nèi)タ纯戳璩?點的菜市場,去看看半夜還在送外賣的騎手。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講道理,孩子需要的是心靈的解脫和真實的體驗。
何蕊(河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一要自由,二要朋友,三要幸福感,四要自信感,五要價值感,六要成就感。什么是壓倒胡某宇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的虛榮心讓孩子承擔了要考上名校的壓力。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任何宣泄情緒的窗口,他將會面臨人生絕境。孩子的心理問題是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情緒在前,學習在后。青春期孩子有三類共同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習和學業(yè),不良習慣。家長要多與孩子對話,用沒有功利的心態(tài)對孩子進行高質(zhì)量的陪伴。
王英霞(河南):家長要經(jīng)常和班主任溝通,尤其是各個學段的銜接階段——幼小銜接、小升初、初升高、高三等特殊時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胡某宇的案例警醒老師和家長:身心健康遠比考試成績重要。
班主任應該通過建立班級心理群、設立心理委員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家校聯(lián)系群,向家長普及一些學生心理問題癥狀和解決辦法,最起碼要讓家長知道,孩子有異常了可以進行心理咨詢,也可以和班主任溝通。多一些溝通,少一些迷茫;多一些理解,少一分擠壓。
遆廣凱(河南):如今,不少父母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作為教師,我會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增強輔導學生的能力,防患于未然。班主任要學會利用掌握的心理學知識,準確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性質(zhì)和嚴重程度,懂得識別抑郁發(fā)作和重性心理障礙,按照程序進行上報,與家長溝通,并及時送醫(yī)。
梅林(山東):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如果發(fā)現(xiàn)某個孩子“不對勁”,教師應該及時和他談話、談心。這個過程應該是比較私密的,讓孩子放下對老師的戒心,慢慢吐露心聲。
趙向媛(內(nèi)蒙古):孩子不幸福的原因大概是這樣幾個方面:家長過分關注,孩子必須按照家長的意愿來學習生活;老師對成績過分關注,成績是顯性的,而孩子內(nèi)心的成長是隱性的,并不好衡量;社會過分關注,中高考不停地劃分著人群差別,學生在這“內(nèi)卷”中,也生怕被別人落下。
王道武(新疆):我在琢磨,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與這樣的學生交流,才能使學生接受且取得好的收效呢?想來想去,是兩個字:寬容。很多心理異常的學生,背后都是家長“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對孩子“拔苗助長”的施壓,對孩子的過失耿耿于懷的刻薄。這讓原本陽光燦爛的孩子早早地患得患失、忐忑不安,逐漸走向焦慮抑郁。這個時候,如果老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介入,通過家校配合,局面是可以扭轉的。
【點評】
對悲劇的思考是為了預防更多的悲劇發(fā)生??偨Y起來,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概括為——四維協(xié)作,防患未然。
第一,家校合作。家長很多時候會當局者迷,愈關心孩子愈亂,班主任需要主動邁出家校合作的第一步,關注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
第二,班級制度建設。班主任要建立一套篩查目標學生的制度。如何篩查目標學生呢?方法一,學生作品分析,比如學生周記等。方法二,培訓關鍵學生,比如宿舍長、關鍵班委等。方法三,構建全員預防心理問題的環(huán)境。
第三,課程建設。班主任要多嘗試進行班本課程建設,讓學生在學校有歸屬感,能找到傾訴渠道。
第四,人文建設。這是長期策略,無形的人文氛圍最容易影響、感化人,班主任可以根據(jù)班級情況,從大處著眼,把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期。
(責編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