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品讀古文: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太平御覽》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戰(zhàn)國策》
“懸梁刺股”這個成語出自孫敬和蘇秦兩個人勤奮學習的典故,后人將其合二為一,用來形容一個人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
孫敬是漢朝人,以學識淵博而聞名。他經(jīng)常通宵達旦地讀書,足不出戶,鄰居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由于經(jīng)??磿吹缴钜?,不可避免地會打瞌睡,孫敬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一根繩子將自己的頭發(fā)系緊,把繩子的另一端系在房梁上。這樣,每當他昏昏欲睡的時候,只要一低頭,繩子就會拽著頭發(fā),扯得他頭皮發(fā)疼,睡意也就暫時消失了。通過這個辦法,孫敬手不釋卷,發(fā)憤苦讀,終于成為名聞天下的大學者,甚至有學生不遠千里來向他請教學問。
戰(zhàn)國年間有一個叫蘇秦的人,他師從鬼谷子,學了一身本領(lǐng),胸懷大志。恰好那時秦惠文王廣招天下賢才,蘇秦就去秦國向秦惠文王闡述了自己的抱負,可惜并未得到重視。
在秦國失利后,蘇秦下定決心要更仔細地鉆研學問,學有所成,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他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夜以繼日地苦讀,讀到深夜忍不住瞌睡的時候,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用疼痛強迫自己清醒,繼續(xù)讀書。就這樣,他的學問突飛猛進。后來,蘇秦終于取得了成功。他提出了“合縱”的戰(zhàn)略,游說山東六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因此得以佩戴六國相印,天下諸侯無不以禮相待。
孫敬和蘇秦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肯付出時間和精力刻苦地學習,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拓展延伸:
“懸梁刺股”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發(fā)憤讀書,待學有所成后再一展抱負。漫漫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像這樣鼓舞我們奮發(fā)向上的勵志故事,一起來看一看吧。
圓木警枕
司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鑒》就是他的著作。關(guān)于他砸缸救出溺水小伙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今天我們來看關(guān)于他的另一則趣事。
司馬光從小就是一個機智聰穎的孩子,更難得的是,他學習還很勤奮、刻苦。小時候,司馬光和家中的兄弟們在一起讀書,每次學到新篇目的時候,他的兄弟們略微熟讀幾遍就扔下書本跑出去玩耍了,只有司馬光不肯走。他關(guān)上門窗,坐在書桌前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直到把文章背得滾瓜爛熟才肯休息。
這種勤學苦讀的精神貫穿了司馬光的一生,直到入朝為官以后,他也一直秉持著這樣的學習習慣。身為一名官員,他的住處除了書籍和床鋪,一件珍貴的擺設(shè)都沒有。床鋪也十分簡單:一張硬木床,加上一根圓木枕,僅此而已。這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這個特殊的枕頭能幫助他學習。
原來,圓木做的枕頭放在硬木床上很不穩(wěn)當,稍有動作就會滾動起來。人枕在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睡不安穩(wěn)。只要稍微動一下,枕頭就會“溜走”,人的頭自然就“砰”的一下砸在床板上,驚醒過來。司馬光每次驚醒后,就立馬爬起來繼續(xù)讀書。因此他還給這根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意思是它能警示自己抓緊一切時間讀書學習。
“圓木警枕”的故事和“懸梁刺股”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向我們展示了古人勤學苦讀的風采。今天的我們當然不能照搬故事里的做法,但要想學有所成,一定要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