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小? 引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強調(diào),“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這引起全球共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卻有著多樣的文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在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繁榮和進步。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機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美美與共。
時文賞讀
文化的交融與互鑒
王旭東
在荒涼寂靜的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時間中不斷創(chuàng)新,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4至14世紀佛教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高峰。1700米的崖壁上分布著735個洞窟,其中492個洞窟有壁畫、彩塑。這樣一個文化寶庫為什么會誕生在這里?這就不得不提到絲綢之路。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之后,漢王朝在這里設立了敦煌郡。敦煌擁有特殊的綠洲環(huán)境,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都需要在這個地方歇腳。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淀,敦煌做好了迎接印度佛教文化的準備。公元366年,莫高窟誕生了。在莫高窟,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洞窟的形制、不同風格的彩塑和不同主題的壁畫,它們見證了佛教向中原傳播過程的演變以及佛教藝術的演變。我們在4.5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音樂、民俗……莫高窟是“墻壁上”的博物館。
故宮,則是另一種磅礴的文化遺產(chǎn)。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它的建成,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chuàng)造的集大成者,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文化的因素,單單是那些大殿的名字、匾額的名字,就能讓我們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顯示出“和”文化的無處不在。咸若館和雨花閣是佛教建筑,欽安殿是道教風格,延禧宮內(nèi)的靈沼軒是西洋建筑,倦勤齋的通景畫,是由意大利畫家郎世寧和他的學生們借鑒了歐洲教堂的全景畫形式移植到清代宮廷的……故宮的外國文物很多,收藏的西洋鐘表也非常有特點??滴趸实蹖ξ鞣降目茖W技術非常感興趣,通過傳教士學習了科學、數(shù)學以及一些測繪方面的知識等。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是希望學到先進的科學和技術,雖然還僅局限于個人愛好。
人類的敦煌,世界的故宮。毫無疑問,這兩大世界文化遺產(chǎn)都肩負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使命。
(選自《人民日報》2020年6月13日,有刪改)
賞? 析
作者列舉敦煌與故宮這兩個中華文化遺產(chǎn)中標志性的存在,通過追溯敦煌的歷史,指出敦煌文化是在貿(mào)易交流通道上形成的;通過總結和概括故宮建筑的特點,指出故宮作為皇家宮殿,匯聚了中華文明的成果。
無論是敦煌還是故宮,都記錄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
中國考古學者積極參與國際考古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劉旭霞? ?鄒? 松? ?景? 玥? ?俞懿春
烈日下,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西北200多公里處的科潘遺址,中國考古隊正在叢林中工作。隨著考古挖掘進程的深入,珍貴文物不斷出土,瑪雅古城科潘的興衰之謎被一點點揭開。
為什么要萬里迢迢跑到這里來?考古隊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李新偉從泥土里挖出一件羽蛇神頭像,對記者說:“中華文明和瑪雅文明都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處。通過欣賞其他文明之美,能更深刻地感知我們中華文明的獨特燦爛?!?/p>
2015年7月,李新偉率領中國考古隊正式啟動科潘遺址考古和瑪雅文明研究工作。此前,洪都拉斯瑪雅文明考古一直由歐美國家專家主導。作為瑪雅文明考古的“初學者”,李新偉帶領團隊研讀了大量瑪雅考古成果資料,積極與洪都拉斯考古學家等開展交流學習。
中方在科潘遺址的考古工作,是對編號為8N—11的貴族院落進行發(fā)掘、重建和綜合研究。通過對整個院落的完整發(fā)掘,考古隊員們清晰了解了這個貴族家庭的發(fā)展演變,并系統(tǒng)整理了資料。“中方帶來的三維成像和無人機航拍等新技術,取代了我們傳統(tǒng)的平面圖制作方法,確保考古信息準確無誤,也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焙槎祭箍婆隧椖抠Y料管理員塞西婭說。
“中國專家擁有豐富的田野工作經(jīng)驗和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研究和技術手段,為我們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洪都拉斯考古學家豪爾赫·拉莫斯說,“通過對瑪雅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研究,我們在交流與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痹诶钚聜タ磥?,瑪雅文明與中華早期文明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了解不同文明的發(fā)展,可以為研究中華文明拓寬思路和眼界?!皩Μ斞诺窨?、彩繪、陶器和玉器的圖像解讀,以及對瑪雅宗教觀念、瑪雅社會運轉機制等的研究,也給中國考古研究帶來啟發(fā)。”
明年,中國考古隊計劃開啟第二期科潘遺址考古項目?!爸蟹綀F隊發(fā)掘的大量文物是對瑪雅文明研究的重要貢獻,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和考古價值,受到美洲考古界的重視和好評?!崩贡硎荆嘈胖袊鴮<覍榭婆诉z址未來的考古研究帶來更多助力。
(選自《人民日報》2021年6月14日,有刪改)
賞? 析
這篇通訊主題明確,對“科潘遺址挖掘工作”的報道,圍繞“在交流與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展開。文章先簡要陳述了新聞事實,然后通過對人物的采訪,深入報道這次考古工作的背景和意義,讓讀者認識到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