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軍,陳文朝,郝建宇,王 巖,徐 敏,楊 茜
(張家口市農業(yè)科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京津冀地區(qū)是資源型缺水地區(qū),也是我國的主 要農業(yè)區(qū)之一。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農業(yè)用水量為1.21億m3[1]。據(jù)分析,河北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為0.64,但與發(fā)達國家農業(yè)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0.7~0.8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河北省葡萄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葡萄的重要產區(qū)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9年底,現(xiàn)有栽培面積8.9萬hm2,產量176.33萬t,分別占全國面積、產量的10.9%、12.42%,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第2位。張家口葡萄種植面積為3.39萬hm2,產量為50.03萬t[3]。隨著葡萄產業(yè)發(fā)展,如何提高葡萄灌溉水利用系數(shù),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灌水制度以達到提高葡萄水分利用效率顯得尤其重要。近年來,已有學者圍繞葡萄水分管理[4]、根區(qū)交替灌溉減施氮肥[5]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雷金銀等[6]、王東等[7]采用不同灌溉水平對釀酒葡萄研究,結果表明,赤霞珠最優(yōu)的灌溉量為3600~3750 kg/hm2。沈甜等[8]采用4種灌水量對赤霞珠根際微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含水量變化直接影響根際土壤細菌和真菌的多樣性和豐度。駱萌等[9]采用密閉式營養(yǎng)液循環(huán)供給系統(tǒng)栽培無核白葡萄,得到了吐魯番地區(qū)葡萄年需水量為4149.5 m3/hm2。張玥[10]研究表明,調虧灌溉可以提高葡萄果實品質、提高葡萄花色苷類物質含量。李晶等[11]、趙霞等[12]通過不同生育期水分調虧處理,得出果實膨大期虧水處理會降低果實產量的結論??拙S萍等[13]采用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處理得出梅鹿輒漿果膨大期耗水量最高,是控制土壤水分的關鍵生育期。郝旺林等[14]、楊湘等[15]研究了不同覆蓋物對葡萄土壤溫度和水熱環(huán)境的影響,結果表明,黑膜、酢漿草和地膜是葡萄園較為適宜的覆蓋模式。付詩寧等[16]采用不同水分和肥料處理得出,田間持水率60%+中肥是東北地冷寒區(qū)溫室葡萄水肥一體化最優(yōu)灌溉施肥模式。針對冀西北地區(qū)葡萄不同灌溉量、灌溉方式和不同覆蓋方式相結合對葡萄生長、果實產量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對蜜光葡萄灌溉覆膜進行研究,旨在為張家口地區(qū)葡萄合理灌溉保墑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yè)科學院沙嶺子葡萄園進行。該園位于北緯40°39′57″,東經(jīng)114°55′30″,海拔高度636 m,年均氣溫7.7 ℃,無霜期110~140 d,≥10 ℃的有效積溫為3300 ℃,年降水量為400 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0~100 cm土層的土壤容重為1.47 g/cm3,0~20 cm土層的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pH值分別為18.4 g/kg、1.24 g/kg、73.1 mg/kg、184 mg/kg和8.02。
2021年葡萄出土后到埋土前降水總量為369.1 mm,7月9日降水量為53.1 mm,占生育期的41.39%,開花前期降水量為24.8 mm,占生育期的6.72%,前期降水量很少,降雨主要集中在葡萄果實膨大期到果實轉色期這一階段。
供試材料為5年生春光葡萄(自根苗),株行距為1.0 m×6.0 m,東西行向,每行長為40 m,獨龍干棚架種植模式。園藝地布寬1.0 m,厚度為0.2 mm。
試驗設滴灌(DI)、滴灌覆膜(DIFM)、調虧滴灌(RDDI)和調虧滴灌覆膜(RDDIFM),以常規(guī)灌溉為對照,共5個處理。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小區(qū)240 m2,重復3次,共15個小區(qū)。
試驗灌溉方式為常規(guī)灌溉(大水漫灌)和滴灌,滴灌在距葡萄根部30 cm處設置一個滴灌帶,采用一行一管控制模式,滴灌帶直徑為14 mm,滴頭流量為3.0 L/h,滴頭間距為20 cm,葡萄種植行開溝寬度1.0 m。常規(guī)灌溉不覆蓋園藝地布,滴灌覆膜和調虧滴灌覆膜為覆蓋園藝地布,園藝地布覆蓋在葡萄根系兩邊的整個葡萄種植行。2021年4月15日葡萄出土,葡萄出土后(4月16日)和埋土前(10月23日)均采用大水漫灌澆水方式,4月17日鋪地布,10月23日收地布,10月27日埋土防寒。各處理灌水量和灌水時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處理灌水總量Tab.1 Total amount of irrigation water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m3/hm2
土壤含水量測定:每個處理在葡萄根系40 cm處用土鉆分5層(0~20、20~40、40~60、60~80、80~100 cm)取土,采用烘干法測定土壤含水量,每隔10~15 d取土,灌溉及降雨前后取土加測。
θi=土壤含水量(%)×相應土層土壤容重(2)
式中,Et為土壤耗水量(mm),P為降水量(mm),I為灌水量(mm),ΔS為土壤貯水量變化量(mm),θi為土壤某一層次體積含水率(%),Zi為土層厚度(cm),i為土壤層次。
葡萄產量測定:于葡萄完全成熟后,每處理隨機采摘5株葡萄,測定每株葡萄產量;每株葡萄選取果穗大小一致的葡萄9穗,測定單穗質量、單株產量。
式中,WUE為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kg/m3),Y為葡萄產量(kg/hm2),Q為灌溉總量(m3/hm2)。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軟件和SPSS 11.5進行分析。
2.1.1 不同處理0~20 cm土壤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 不同處理0~20 cm土壤含水量變化動態(tài)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處理0~20 cm土壤含水量變化動態(tài)Fig.1 Dynamic diagram of 0-20 cm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從圖1可以看出,葡萄出土后(4月15日),5個處理0~2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接近,介于16.12%~16.45%,隨著第1次灌溉(4月15日)和覆蓋地布的不同處理,在4月18日、4月24日、4月30日均是覆蓋地布土壤含水量高于不覆蓋地布處理。4月30日進行第2次灌水,由于CK、滴灌、滴灌覆膜3個處理灌水量均為450 m3/hm2,調虧滴灌和調虧滴灌覆膜處理灌水量均為300 m3/hm2,在灌水后2 d(5月2日)滴灌覆膜處理土壤含水量最高(23.34%),調虧滴灌處理最低(20.12%)。5個處理均是6月17日土壤含水量最低,CK、滴灌覆膜、滴灌、調虧滴灌覆膜、調虧滴灌含水量分別為8.44%、13.67%、8.85%、13.12%和8.64%。7月16日(果實轉色期)至9月22日(埋土前)均是覆膜處理(滴灌覆膜、調虧滴灌覆膜)土壤含水量高于不覆膜處理(CK、滴灌、調虧滴灌)。
2.1.2 不同處理20~40 cm土壤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由圖2可知,葡萄出土后,4月15日各個處理土壤含水量接近。5月2日(灌水后)各個處理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滴灌覆膜(24.08%)、CK(22.19%)、滴灌(21.33%)、調虧滴灌覆膜(20.38%)、調虧滴灌(19.98%),主要是CK、滴灌、滴灌覆膜3個處理的灌水量均為450 m3/hm2,而調虧滴灌覆膜和調虧滴灌灌水量均為300 m3/hm2,灌水量不同導致土壤含水量的不同。6月17日各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均為最低,隨著當日灌水,在6月20日各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得到顯著提升。葡萄采收后到埋土前(9月22日—10月22日)各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隨著時間推移呈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可能是氣溫降低、濕度增加和降水共同導致的結果。
圖2 不同處理20~40 cm土壤含水量變化動態(tài)Fig.2 Dynamic diagram of 20-40 cm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1.3 不同處理40~60 cm土壤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由圖3可知,不同處理灌水2~3 d后,土壤含水量得到顯著提高,5月2日(灌水后2 d)CK(24.46%)、滴灌覆膜(25.70%)、滴灌(22.31%)、調虧滴灌覆膜(22.04%)、調虧滴灌(20.06%)5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主要是不同處理的灌水量不同導致,CK、滴灌覆膜和滴灌處理灌水量均為450 m3/hm2,調虧滴灌覆膜和調虧滴灌處理灌水量均為300 m3/hm2。各個處理均是6月17日最低,8月16日進行第5次灌水,CK的灌水量為450 m3/hm2,其他處理為300 m3/hm2,9月1—12日,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的順序均是CK>覆膜(滴灌覆膜、調虧滴灌覆膜)>不覆膜(滴灌、調虧滴灌)。
圖3 不同處理40~60 cm土壤含水量變化動態(tài)Fig.3 Dynamic diagram of 40-60 cm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1.4 不同處理60~80 cm土壤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由圖4可知,葡萄出土后(4月15日)各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接近,隨著灌水土壤含水量也相應增加。5月2日各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為滴灌覆膜(25.00%)、滴灌(24.06%)、CK(23.56%)、調虧覆膜(22.15%)和調虧滴灌(21.98%)。果實膨大期(6月17日—7月15日)各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均是滴灌覆膜最高,CK和滴灌處理接近,調虧灌溉最低,在葡萄采收后各個處理均是滴灌覆膜處理土壤含水量最高。由此可見,覆膜可以使土壤含水量提高。
圖4 不同處理60~80 cm土壤含水量變化動態(tài)Fig.4 Dynamic diagram of 60-80 cm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1.5 不同處理80~100 cm土壤含水量動態(tài)變化 由圖5可知,在6月15日,CK和滴灌覆膜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接近,分別為19.27%和19.18%,滴灌(16.16%)、調虧滴灌覆膜(16.69%)、調虧滴灌(16.08%)3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接近,主要是第3次(5月15日)灌水量不同所造成,CK灌水量為450 m3/hm2,滴灌覆膜和滴灌灌水量均為300 m3/hm2,調虧滴灌覆膜和調虧滴灌灌水量均為225 m3/hm2。8月15日(第5次灌水)5個處理中均是滴灌覆膜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滴灌和調虧滴灌覆膜處理的含水量接近,調虧滴灌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在埋土前(10月22日),CK、滴灌覆膜、滴灌、調虧滴灌覆膜和調虧滴灌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接近,分別為20.51%、21.07%、21.95%、21.42%和20.61%。
圖5 不同處理80~100 cm土壤含水量變化動態(tài)Fig.5 Dynamic diagram of 80-100 cm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不同灌溉保墑措施下土壤耗水量的對比如表2所示,5個處理均是在果實轉色期到成熟期耗水量最高、坐果期耗水量最低,CK、滴灌、滴灌覆膜、調虧滴灌、調虧滴灌覆膜處理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分別為731.06、699.70、709.22、666.60、642.83 mm,與CK相比,滴灌、滴灌覆膜、調虧滴灌、調虧滴灌覆膜處理的耗水量分別減少了31.36、21.84、64.46、88.23 mm,耗水量分別是CK的95.71%、97.01%、91.18%和87.93%。
表2 不同灌溉覆膜處理耗水量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water consumption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film mulching treatments mm
由表3可知,5個處理下單粒質量由大到小依次為滴灌覆膜(9.96 g)、CK(9.61 g)、滴灌(9.52 g)、調虧滴灌覆膜(9.12 g)、調虧滴灌(8.59 g),滴灌覆膜處理與CK、CK與滴灌間差異均不顯著,滴灌覆膜、CK、滴灌、調虧滴灌覆膜共計4個處理均與調虧滴灌處理的單粒質量差異顯著。滴灌覆膜處理與其他處理間單穗質量差異均顯著,滴灌與CK間單穗質量差異不顯著。CK、滴灌、滴灌覆膜、調虧滴灌、調虧滴灌覆膜處理的單株產量分別為14.73、14.25、15.39、11.59、13.24 kg。5個處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滴灌覆膜(10.69 kg/m3)、調虧滴灌覆膜(10.50 kg/m3)、滴灌(9.89 kg/m3)、調虧滴灌(9.20 kg/m3)、CK(9.10 kg/m3),與CK相比,滴灌覆膜、調虧滴灌覆膜、滴灌、調虧滴灌處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別提高了17.49%、9.13%、8.64%和15.38%。
表3 不同處理對果實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fruit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葡萄園不同灌溉保墑措施對葡萄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溫度、土壤呼吸、果實產量及品質等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果實轉色期至埋土前0~2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均是覆膜處理高于不覆膜處理,在葡萄采收后至埋土前各處理20~8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隨著時間推移呈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可能是氣溫降低、濕度增加和降水共同導致的結果。研究還表明,對葡萄園進行覆蓋地布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葡萄園蓄水能力,這與郝旺林等[14]、楊湘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
不同灌溉保墑措施下葡萄耗水量也不同。與常規(guī)灌溉相比,4種灌溉保墑措施均降低了葡萄耗水量。常規(guī)灌溉葡萄耗水量為731.06 mm,比蘇培璽[17]研究的巨峰葡萄耗水量為644.5 mm的結論略高,可能是不同地域、品種、覆蓋模式等原因導致結果略有差異。
不同地域、葡萄品種葡萄所需灌水量也不同。本研究結果表明,對5年生春光葡萄進行常規(guī)灌溉用水量為2700 m3/hm2,就可使葡萄正常生長結果,比王探魁等[18]在河北張家口地區(qū)赤霞珠推薦的灌水量(1821.6 m3/hm2)高900 m3/hm2,比駱萌等[9]在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無核白葡萄的每年需水量(4149.5 m3/hm2)低1450 m3/hm2,灌水量的差異可能是不同品種、不同生態(tài)區(qū)、不同灌溉保墑措施等原因造成的。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葡萄果實膨大期應確保葡萄水分充足,即使采用地布覆蓋也會導致葡萄產量降低,與李晶等[11]和張芮等[19]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春光葡萄通過滴灌覆膜措施灌水量為2400 m3/hm2,可以顯著提高單穗質量、單株產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比常規(guī)灌溉處理節(jié)約用水量300 m3/hm2。
綜上所述,滴灌覆膜處理可以提高0~10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降低葡萄耗水量,提高果實產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為最佳灌溉保墑措施。由于本研究只研究了不同灌溉保墑措施下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果實產量、葡萄耗水量等,不同灌溉保墑措施下對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的影響,在果實膨大期提供充足供水,在果實膨大前期和后期減少灌水量對果實產量、品質、水分利用效率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