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梅,李正華
(江蘇省如東縣第四人民醫(yī)院藥房,江蘇 如東 226400)
抑郁癥主要特征為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和思維遲緩,常伴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群和軀體癥狀群,具有高復發(fā)、高致殘率等特點[1]。目前抑郁癥患者主要依靠藥物進行治療,但多數(shù)抗抑郁藥都會影響睡眠結構,進而影響患者睡眠情況[2]。艾司西酞普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抗抑郁藥物,是一種高選擇性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通過選擇性抑制5-HT 再攝取,增加突觸間隙5-HT濃度,增強中樞5-HT 能及NE 能神經(jīng)功能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因此其可有效緩解抑郁癥狀,穩(wěn)定患者心境[3]。有研究發(fā)現(xiàn)[4],艾司西酞普蘭不僅不影響患者睡眠狀況,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質量?;诖?,本研究旨在探討艾司西酞普蘭對抑郁癥患者睡眠狀況及BDNF 表達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11 月我科就診的抑郁癥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ICD-10 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同時年齡在18~65歲;②病程>6 周;③首次發(fā)病,未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等重要臟器有嚴重病變者;②患有其他類型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等;③語言交流存在障礙者;④合并急慢性感染或全身炎癥疾?。虎莺喜⒚庖咝约毙曰颊呋蛎庖吖δ墚惓U?;⑥拒絕或者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其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齡41~73 歲,平均年齡(57.83±6.67)歲;病程3~10 年,平均病程(6.52±2.43)年;病情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分別有20 例、27 例、13 例。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科后均給予精神科常規(guī)治療,采用艾司西酞普蘭片(H.Lundbeck A/S 公司,規(guī)格:10 mg/片,進口藥品注冊證:H20150163)口服治療,于每天早餐后口服1 次,早期用量為每天10 mg,期間觀察患者有無異常不適,若一切正常則在用藥2 周后將劑量調整為每天20 mg,通常2~4 周即可獲得抗抑郁療效,癥狀緩解后持續(xù)治療至少6個月以鞏固療效。
1.3.1 PSG 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4 周后采用德國SOMNO medics GmbH 公司生產(chǎn)的SOMNOscreen plus PSG多導睡眠記錄儀檢測患者相關睡眠指標。所有檢查均由兩位高年資PSG 工作人員共同完成,隨后一同統(tǒng)計指標數(shù)值,保證結果準確,主要監(jiān)測指標包括三大指標:睡眠進程、睡眠結構和REM 睡眠指標,其中:①睡眠進程包括睡眠總時間(TST)、睡眠效率(SE)、睡眠潛伏期(SL)、覺睡比(AT/TST)和覺醒次數(shù)(AN)、覺醒時間(AT);②睡眠結構包括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百分比、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及其四個階段:階段1(S1)、階段2(S2)和階段3+4(SWS)的百分比;③REM睡眠指標包括REM 睡眠出現(xiàn)的次數(shù)(RSN)、REM活動度(RA)、REM 密度(RD)、REM 強度(RI)及睡眠時間(RT)、睡眠潛伏期(RL)。
1.3.2 實驗室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液5 ml,離心處理后分離得到血清,后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吸附方法ELISA 法(ELISA 試劑盒,武漢博士德生物,批號:201812037)對血清BDNF 表達水平變化開展檢測。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TS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SL、AN、AT 低于治療前,SE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睡眠進程變化比較(±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睡眠進程變化比較(±s)
組別TST(min)SL(min)AN(%)AT(min)SE(%)治療前451.81±120.2831.77±10.162.68±0.3939.52±5.4380.65±10.14治療后459.02±120.3715.12±5.520.56±0.174.03±1.3591.01±10.42 t 值1.0625.0874.59410.5646.207 P 值0.6340.0000.0000.0000.000
治療后S1、S2 低于治療前,SWS 高于治療前(P<0.05),而治療前后R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睡眠結構變化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睡眠結構變化比較(±s,%)
組別S1S2SWSRT治療前19.53±6.6720.30±6.4930.39±10.4523.15±5.26治療后12.15±5.1715.43±4.9342.01±8.8523.55±5.86 t 值5.5003.5793.0381.742 P 值0.0000.0000.0000.156
治療前后RT、RL、RA、RI、RSN、RD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REM 睡眠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REM 睡眠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RT(min)RL(min)RA(%)RI(%)RSN(次)RD(%)治療前59.21±17.5248.35±16.29110±29.6525.84±10.223.21±0.65141.35±29.06治療后82.48±10.3939.64±15.4878.4±6.3110.32±8.425.08±0.3785.69±21.35 t 值5.5003.5793.0389.0793.5793.038 P 值0.0000.0000.0000.0010.0000.000
治療前BDNF 表達水平為(7.80±1.14)ng/ml,治療后為(10.97±4.83)ng/ml,前后差增加為(3.17±2.54)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95,P=0.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艾司西酞普蘭的治療后患者睡眠進程中除TST 之外,SL、AN、AT 較治療前降低,SE 較治療前升高(P<0.05),提示艾司西酞普蘭能改善抑郁癥患者睡眠進程。分析可知,5-HT 是調節(jié)睡眠的重要神經(jīng)遞質,抑郁癥患者的睡眠障礙與5-HT 功能失調有關,而艾司西酞普蘭能選擇性拮抗5-HT2 受體,因此能改善抑郁癥早醒患者的睡眠維持與睡眠發(fā)起,提高睡眠效率,減少覺醒[5]。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睡眠結構方面,治療后S1 低于治療前,S2 高于治療前(P<0.05),而治療前后SWS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提示艾司西酞普蘭盡管可改善睡眠維持障礙,但患者的深睡眠并沒有增加。分析可知,慢波睡眠缺陷是抑郁癥的特征性改變,可能是抑郁癥一種素質標記[6],艾司西酞普蘭使患者睡眠階段S1、S2 百分比降低,但對慢波睡眠無明顯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后患者RT 時間變長、RL 縮短、RA 降低、RI 變?nèi)?、RD減小、RSN 增加(P<0.05),提示患者睡眠潛伏期和REM 睡眠潛伏期顯著或非常顯著延長。分析可知,SSRI 類藥物可抑制REM 睡眠,其改善睡眠的效果多基于患者主觀癥狀評估,而非PSG 結果,也可能是抑郁癥狀改善所致。本研究患者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后,睡眠質量呈好轉趨勢,反映了主觀與客觀睡眠指標存在一定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艾司西酞普蘭給藥治療后BDNF 為(10.97±4.83)ng/ml,較治療前增加了(3.17±2.54)ng/ml。分析可知,BDNF 作為抑郁癥患者的重要評估指標[7],此結果可證明艾司西酞普蘭的抗抑郁效果,并間接反映出睡眠障礙與抑郁癥之間的關系,當睡眠障礙改善的同時,抑郁癥癥狀也會隨之好轉,這為抗抑郁治療的臨床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綜上所述,艾司西酞普蘭片可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同時上調BDNF 平均表達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促進病情康復。但本研究為單中心治療前后的研究,缺少對照實驗,且病例均是來源于一所醫(yī)院,未對患者開展遠期隨訪,未來可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深入分析兩組遠期療效,得到更為客觀、全面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