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柯金,楊 濤,董冰雪,雷 霆,張佩佩
(南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農業(yè)工程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2016 年10 月15 日,陳寶生部長在武漢高校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高校教育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 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頒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 年3 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四大基本職能,其中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高級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職能,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高校進行“一流課程”建設指明了道路。
基因工程是20 世紀70 年代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相對新興的學科,該課程涉及如何對基因進行分離、切割、重組、轉化和表達。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應用,轉基因技術在農業(yè)、醫(yī)學領域的眾多應用,轉基因的安全性和倫理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轉基因技術開發(fā)應用又是未來科技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在課堂上表述不當或有某些傾向性,勢必引起學生無法正確理解轉基因技術和應用,從而有可能引起社會對轉基因的更多誤解。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沖擊和整合,“互聯網+”時代,大眾言論的自由度相對更高,一個不恰當的言論就有可能形成社會事件,在基因工程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顯得尤為重要和困難。
雖然廣大院校教師積極探索如何把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融入基因工程課程教學的可行性,但整體來說,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仍處于起步階段,課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學的整合處于初期,也尚未形成成功且成熟的教育教學體系。
目前,基因工程“課程思政”中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如下兩點:第一,現有基因工程課程中“課程思政”挖掘不夠,專業(yè)課中思政不成體系。雖然在以往的基因工程授課過程中,廣大教師也能講述部分與基因工程技術誕生、發(fā)展相關的名人事跡,開展德育教學,但總體說來,對基因工程課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與廣度明顯不夠,不適應當前形勢下基因工程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第二,教師教學理念轉變不及時,基因工程“課程思政”與信息化教學融合程度與水平不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途徑層出不窮,互聯網、媒體與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多數高校教師在講授基因工程課程中仍使用傳統(tǒng)多媒體輔助教學,這無疑阻礙基因工程“課程思政”方法、方式的靈活應用,與當今社會信息化教學理念不匹配。
南陽師范學院是省屬的高等學院,因此,怎樣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新時期我校三全育人的宗旨。為順應當今社會信息化教學和新形勢下要求專業(yè)課程“課程思政”的要求,教學團隊在基因工程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深挖其“課程思政”元素,明確該課程德育職能,探索“課程思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改革和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設計。
2.1 多元化深挖“基因工程”課程中“思政元素”目前基因工程“課程思政”方面的主要做法是講述在基因操作和應用方面的“名人事跡”和宣揚我國政府在轉基因中的嚴謹態(tài)度,思政內容偏少且不成體系。團隊深挖基因工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講好“名人事跡”的基礎上,在愛國情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共產主義理想與時代使命感,人生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職業(yè)道德與行業(yè)操守,誠信友善及品德修養(yǎng)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增加微課、短視頻、線上專題討論等元素,做到“課程思政”形式多樣化,不對學生進行教條灌輸。
2.2 重點強化教師德育意識和能力目前基因工程“課程思政”方面工作的進行主要還是靠教師個人修養(yǎng),不同教學由于其認識不同,“課程思政”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同。基因工程團隊教師進行共同學習,小組討論,強化德育意識,明確基因工程課程的德育職責和功能,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共同提高,保障基因工程“課程思政”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2.3 探索課程思政改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高校培養(yǎng)適合新時代現代化建設人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團隊成員發(fā)揮地方省屬師范院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突出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社會責任,結合層出不窮的轉基因技術和應用,持續(x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基因工程課程思政改革呈現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勢頭。
2.4 改革和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學的必備技能。基因工程教學團隊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將“智慧課堂”和“對分課堂”應用于教學中,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將“課程思政”與信息化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吸引“00后”大學生的興趣,做到思政教育“如鹽入水”。
在“互聯網+”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基因工程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明確課程思政目標,發(fā)掘專業(yè)知識中的思政元素,研究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的方法,形成教學策略,將信息化教學中的多元化優(yōu)勢和思政教學策略落實于教學過程,貫徹OBE 教學理念,從多方面完成教學評價,從而進一步發(fā)現問題,進一步完善培養(yǎng)目標,形成螺旋上升反饋機制。
3.1 基因工程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基因工程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它以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引入工程學的概念,通過周密的設計,進行精確的實驗操作,高效率地達到改良物種目的。團隊成員將課程內容分為“基因工程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兩個模塊實施思政教育。
“基因工程技術的基本原理”模塊中課程思政。在講授第一模塊- 基因工程基因原理時,教學團隊,注重深挖在“分”、“切”、“接”、“轉”、“篩”、“表”過程中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事跡,深挖人物“個人道德”、“職業(yè)道德”閃光點,以此鼓勵、激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學習;在講授技術原理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推理、判斷、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嚴謹性,學術誠信等方面的品質。在講授學習方法時,注重引導學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愛鉆研的品質。
“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模塊中課程思政。在基因工程應用部分教學團隊重點講授我國政府對轉基因的態(tài)度及轉基因作物在我們的種植和利用情況,讓學生明白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謹慎態(tài)度,從而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對中國共產黨的決定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講述基因治療時,以過度治療的反例來要求學生恪守科研道德底線,遵守基因工程倫理道德,注意基因工程安全問題。
3.2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課程思政在授課方法上依賴現代教育技術支撐,借助多媒體、視頻、“線上基因工程課程”(http://mooc1.chaoxing.com/cou rse-ans/ps2/64),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引入對分課堂授課方法,實現思政教育多元化。
(1)翻轉課堂: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課堂組織,培養(yǎng)學生團隊溝通能力,樹立團隊意識,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積極參與小組教學討論、實習、合作研究,交流分享教學實踐經驗,解決教學過程遇見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2)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推動教學手段現代化,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打造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等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培養(yǎng)需要的“一流課程”,提高思政的多樣性。
3.3 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按“OBE”教學理念,基因工程課程采用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多方面綜合評價課程思政效果。
(1)學生自評。以每一個教學周期為單位,教學團隊在學期完成后,通過線上課程平臺,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反饋課程思政開展情況,以準確了解學生對基因工程課程中課程思政設計和同容的接受度。
(2)教師評價。在教學周期內,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實驗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師生談心等方式了解學生是否已完成本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
(3)學校評價。通過校輔導員、校教學團隊,校學生發(fā)展中心等多方面對學生思想品質、道德情操等方面內容進行評價,從側面反饋基因工程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
(4)用人單位評價。通過學校定期與用人單位進行意見交流,及校企合作過程中收集用人單位對我院學校整體評價反饋思政效果。
教學團隊借助線上基因工程課程,利用視頻、論壇討論等輔助開展課程思政,效果顯著。貫徹“課程思政”與理論知識講授相融合的原則,潤物無聲、學生自然接受,“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渾然一體,“課程思政”如鹽入水,不喧賓奪主,95.6%的學生認可基因工程“課程思政”內容(n=46,2020)。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逐年提高,滿意度從91%以上(n=53,2017;n=57,2018)提高為100%,37.5%的學生非常滿意(n=64,2019),目前100%學生滿意,47.8%非常滿意(n=46,2020)。在最近一次期末教學評價中,學生對任課老師滿意度高達100%,任課教師的評教成績在全院綜合排名第一(n=46,2020)。院教學督導組認為本課程教學管理規(guī)范,重、難點突出,教學方法多樣,教師教學水平高,課程思政運用得當,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在專業(yè)課程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引入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與改革的過程。在互聯網+背景下,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與理論講授有機融合的實踐中,以下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4.1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素材呈現,需要教學團隊集體智慧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用給學生傳授知識內容,學生德育培育往往與理論知識學習各管各的。一些教師由于觀念轉變不及時或考慮課時問題,可能從內心抵觸“課程思政”,這勢必影響思政效果。另外,由于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很少穿插德育教育,因此,一部分愿意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師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課政思政實施過程中,由于沒有經驗,容易搞成兩張皮,引起學生反感。如何將德育培養(yǎng)與知識傳統(tǒng)有機結合,如何在專業(yè)課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且不引起學生反感,需要理論課教學教師與專業(yè)的學生德育培養(yǎng)教師共同備課,形成團隊,同向同行,也需要學校在政策上、制度上、宣傳上進行進一步扶持。
4.2 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課程思政還有待政策支持引進省級、國家級線上課程需要學校層面上和網絡平臺間的對接。面臨大量優(yōu)質課程,也可能存在“線上課程”雖好,但和學校以及專業(yè)課發(fā)展目標不匹配的問題,如何找到適合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培養(yǎng)的且含豐富思政元素的線上課程需要教師花大量時間去甄選。同時,一些高校未將線上課程學習的課時計入課程總學時數,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和老師認為進行線上學習“無功勞”、沒回報,從而影響教師開發(fā)、應用優(yōu)質的、含思政元素的線上課程的積極性。
4.3 “課程思政”的實施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需要教師利用大量的課下時間去準備課程思政的實施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需要占用教師大量時間準備,授課采用何種授課手段,挑選哪些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學素材、這些工作無疑會增加教師的備課任務,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必然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另外,信息化教學下的課程思政主要依托“互聯網”,豐富多彩的“互聯網”可能使個別學生出現沉迷網絡的情況,如何幫助學生平衡網上學習和娛樂之間的關系,需要任課教師和學生工作的教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