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楊如玉 段麗娟 王瑞娟
白血病在臨床中的類型較多,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最為常見的白血病類型,而對于此類型的白血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仍未明確[1]。有研究報道,AML主要是由骨髓造血干出現(xiàn)累積性獲得性基因改變,從而引發(fā)正常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異常而導致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若不及時診治,將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明確診斷對AML患者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2]。近年來,雖然移植預處理方案得到優(yōu)化,抗排斥技術及臨床新藥快速發(fā)展,但絕大多數(shù)AML患者的預后仍較差且復發(fā)率較高,其根源在于微小殘留,因此最大限度地清除微小殘留對改善AML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3]。隨著對腫瘤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在實體瘤中常存在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異常,且與腫瘤的侵襲、轉移及預后密切相關,但在造血系統(tǒng)腫瘤中,特別是AML中相關研究仍較少[4]。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T淋巴細胞占比及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比值(DD/Fib)與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臨床病理指標和預后的關系,旨在為此類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臨床參考。
選取自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我院190例AML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時選取80例同期體檢的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性120例、女性70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為(55.6±6.1)歲;而對照組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為(54.9±5.8)歲,上述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另外研究組根據(jù)治療效果分為完全緩解組(82例),未緩解組(78例),難治復發(fā)組(30例)。完全緩解組男性51例、女性31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為(54.3±4.9)歲;未緩解組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為(56.8±6.0)歲;難治復發(fā)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為(55.1±5.2)歲;3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所有患者均經相關診斷標準[5]診斷為AML;②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其他腫瘤、免疫及凝血障礙性疾病等病史者;③均具備手術指征;④所有患者均排除伴有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者;⑤所有患者入組前均未行相關治療;⑥所有患者臨床數(shù)據(jù)完整。
AML患者入組后均行標準誘導方案治療,主要包括IA方案、DA方案、MA方案、HA方案,根據(jù)病情及耐受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案進行治療,并在化療后骨髓抑制期給予輸注懸浮紅細胞、血小板及常規(guī)抗菌藥物等對癥支持治療。
外周血T細胞亞群檢測:分別采取研究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經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處理,取100 μl置于流式檢測管,同時加入相應熒光單克隆抗體(20 μl)混勻,避光孵育15 min,而后加入紅細胞裂解液(2 ml)混勻,避光孵育10 min(室溫),1200×g離心5 min(4 ℃),去上清,加入PBS振蕩混勻,洗滌2次,后加入500 μl的PBS混勻,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4+、CD8+T淋巴細胞比例,并計算CD4+/CD8+。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及對照組受試者的DD、纖維蛋白原(Fib)由我院檢驗科常規(guī)檢測。
①比較2組T細胞亞群及DD/Fib指標的差異情況;②比較研究組中完全緩解組、未緩解組及難治復發(fā)組T細胞亞群及DD/Fib指標的差異情況;③比較研究組中死亡組與生存組的T細胞亞群及DD/Fib指標差異情況;④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危險因素。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2組以上比較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除CD8+外,研究組的CD4+、CD4+/CD8+均低于對照組,而DD/Fib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T細胞亞群及DD/Fib指標的差異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完全緩解組、未緩解組及難治復發(fā)組CD8+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而CD4+、CD4+/CD8+逐漸降低,DD/Fib則逐漸升高(P<0.05),見表2。
隨訪一年,死亡患者36例。死亡組CD4+、CD4+/CD8+均低于生存組,而DD/Fib則顯著高于生存組(P<0.05),見表3。
髓外浸潤 、CD4+、CD4+/CD8+及DD/Fib均為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2 研究組中完全緩解組、未緩解組及難治復發(fā)組T細胞亞群及DD/Fib指標差異情況比較
表3 研究組中死亡組與生存組的T細胞亞群及DD/Fib指標差異情況比較
表4 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AML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且近來數(shù)據(jù)顯示AML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但其詳細的發(fā)病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確,多數(shù)學者認為AML的發(fā)生、發(fā)展可能與藥物、遺傳因素、放射及機體免疫功能異常等密切相關,此病主要是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左右,若不及時診治勢必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6]。盡管部分AML患者可行化療或骨髓移植來治療,但其生存率仍不想理,因此積極尋找可在AML發(fā)病早期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評估療效并判斷預后的指標對此類患者的生存率的提高有著非常大的臨床意義[7]。近來諸多研究發(fā)現(xiàn),機體免疫功能及凝血異常對于AML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隨著對腫瘤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T淋巴細胞及凝血/纖溶系統(tǒng)對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進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相關研究仍較少[8]。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T淋巴細胞占比及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比值(DD/Fib)與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臨床病理指標和預后的關系,以期為此類患者的臨床診治進一步提供臨床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顯示,除CD8+外,研究組的CD4+、CD4+/CD8+均低于對照組,而DD/Fib則顯呈著高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表明AML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及凝血/纖溶系統(tǒng)顯著異常,可見T淋巴細胞減少、功能不全及 CD4+/CD8+比例失調,極易導致T淋巴細胞介導的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同時高凝及纖溶亢進也影響AML的發(fā)生[9-10]。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中完全緩解組、未緩解組及難治復發(fā)組CD8+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而CD4+、CD4+/CD8+逐漸降低,DD/Fib則逐漸升高(P<0.05),此結果進一步表明隨著AML病情的進展,機體的免疫功能逐漸受到抑制,且高凝及纖溶亢進狀態(tài)愈發(fā)明顯[11-12]。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CD4+、CD4+/CD8+均低于生存組,而DD/Fib則顯著高于生存組(P<0.05),這進一步說明T淋巴細胞亞群及凝血指標可反映AML的預后情況[13]。最后,我們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危險因素,發(fā)現(xiàn)髓外浸潤、CD4+、CD4+/CD8+及DD/Fib均為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14]。
綜上所述,隨著AML病情進展,其T淋巴細胞亞群逐漸受到抑制,且高凝及纖溶亢進狀態(tài)愈發(fā)明顯,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預后情況,同時發(fā)現(xiàn)髓外浸潤、CD4+、CD4+/CD8+及DD/Fib為影響AML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