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博,李 燦
(1咸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放射科 湖北 咸寧 437000)
(2通城縣人民醫(yī)院放射影像科 湖北 咸寧 437400)
肺栓塞病因復雜,發(fā)病率較高,早期癥狀不典型,是一種常見的心肺血管疾病[1]。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疾病發(fā)作后若未及時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常見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對患者機體健康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甚至會危及其生命安全[2]。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診斷對疾病治療及預后均具積極意義。長期以來,在臨床實踐中,疾病診斷金標準為通氣灌注掃描。盡管可以有效診斷疾病,但該方法較為昂貴,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操作,患者接受程度低,對其機體健康產生一定消極影響[3]。因此,臨床需不斷優(yōu)化疾病診斷措施。近年來,在臨床醫(yī)學發(fā)展背景下,64排CT肺動脈造影在疾病診斷中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可以幫助患者有效提升疾病診斷效果,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推廣價值高[4]。本文以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為例,研究上述診斷價值,旨在幫助患者科學治療,進而改善預后結局?,F報道如下。
選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通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3~73歲,平均年齡(53.29±2.28)歲?;颊呔鶎Ρ驹囼炛榍液炇鹬橥鈺?。
納入標準:①有正常溝通交流能力者;②生命體征穩(wěn)定者;③符合疑似肺栓塞指征者。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醫(yī)護人員,依從性差者;②資料不完整或者缺項者;③中途退出者;④合并肺部及下肢動脈血栓病變者;⑤ 傳染病患者;⑥精神障礙性相關疾病患者;⑦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⑧妊娠與哺乳期婦女。
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均進行通氣灌注掃描、64排CT肺動脈造影(美國GE Light Speed VCT),以前者為金標準,對后續(xù)診斷價值進行分析。主要實施方案為:引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從肺尖到肺底做平掃檢查,進行定位像掃描檢查,對患者肺組織實際狀況進行分析,觀察是否存在病變,方便指導后續(xù)治療。上述CT平掃操作結束后,實施肺動脈造影檢查,自胸廓入口位置到肺底范圍,相關參數設置為:層厚0.625 mm,層間距0.625 mm,電壓120 kV,螺距1.5~5.0 mm,電流110 mA,重建層厚0.625 mm。自受檢者的肘靜脈部位借助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碘對比劑,選擇碘海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569;規(guī)格:100 mL:64.7 g;生產廠家:福安藥業(yè)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350 mg/mL為造影劑,注射方式選擇:使用造影劑+混合液+混合液+鹽水,注射速率為4.5 mL/s,注射量為鹽水73 mL、造影劑27~35 mL。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對注射速度進行調整,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對受檢者肺動脈干對比劑濃度進行分析,主要監(jiān)測措施為智能追蹤軟件,若監(jiān)測結果顯示對比劑密度達到45 HU,觸發(fā)掃描(自動觸發(fā))延遲時間8 s,掃描時間5 s,降低相關監(jiān)測結果使用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影像重建。
對影像的分析主要是安排2名具備豐富經驗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閱片。具體的影像重建包括容積重建法(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處理技術,意見不一致需進行分析,直至討論出一致的意見。
①觀察肺栓塞的CT征象;②分析診斷效能,指標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
2例患者經MIP、MPR、VRT重建后顯示肺動脈主干遠段可見充盈缺損,管腔重度狹窄,甚分支血管有肺上、中、下動脈內亦見充盈缺損,遠端血管稀疏,部分閉塞;左肺動脈主于遠端管腔充盈缺損,管腔重度狹窄,遠端分支血管稀疏,部分閉塞(見圖1~圖4)。
圖1 冠狀位重建示左肺動脈主干及分支充盈缺損
圖2 軸位示雙下肺動脈充盈缺損
圖3 多平面重建示雙肺動脈主干及分支充盈缺損
圖4 多平面重建示雙肺動脈主干及分支充盈缺損
64排CT肺動脈造影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分別為97.92%(47/48)、50.00%(1/2)、96.00%(48/50)。見表1。
表1 64排CT肺動脈造影診斷結果 單位:例
肺栓塞是呼吸科常見疾病,發(fā)生率高,該疾病病因復雜,早期無典型癥狀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疾病診斷及治療難度。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及惡化,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胸悶、咯血等癥狀表現,上述狀況發(fā)生后若未及時治療,會引起急性肺水腫,影響患者健康,具有較高的死亡率[5]。因此,為更好地保障患者健康,實現針對性治療,臨床需將疾病診斷作為研究的主要課題。針對肺栓塞,以往關于該疾病的主要針對措施為通氣灌注掃描、臨床表現、X線檢查等。其中,觀察患者病變狀況無法區(qū)分病變,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于對疾病的輔助診斷;X線檢查可以明確病變部位,但容易出現誤診、漏診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病變類型的診斷難度,不利于后續(xù)針對性治療,影響疾病預后[6];通氣灌注掃描目前被認為是該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對疾病診斷及病變類型的分析均具積極意義,但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檢查措施,影響患者機體健康,患者接受程度差。因此,選擇更有效的診斷方式至關重要。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疾病發(fā)生率顯著增加,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危及生命安全。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該疾病的肺栓子性質主要是血栓,其他包括一些少見物質,例如脂肪、空氣、癌栓等,栓子多見于下肢深靜脈,其主要來源為右心、腔靜脈系統(tǒng)。相關研究學者表示,深靜脈栓子脫落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栓塞發(fā)生率,隨血液循環(huán)進入肺動脈,增高疾病發(fā)生率[7]。一般情況下,患者的肺支氣管動脈具有較為充足的血供,肺梗死的發(fā)生率相對較低。根據患者病情狀況,臨床可以將其分為急性、慢性肺栓塞。一般情況下,后者發(fā)病后主要表現為胸悶、氣喘、乏力等癥狀表現,且起病較隱匿[8]。若診斷結果顯示患者合并肺動脈高壓右心衰竭,會增加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常見包括下肢水腫;前者主要是指肺血管床急劇堵塞,患者發(fā)病后主要以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突發(fā)胸痛以及呼吸困難等為主要癥狀表現,如患者存在合并肺梗死狀況,癥狀保險為咯血、咳嗽以及發(fā)熱等。但上述狀況的癥狀表現情況均缺乏特異性,進而導致疾病診斷效果差,存在誤診概率,多診斷為其他心血管疾病,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猝死。相關數據顯示,疾病死亡率高,一般在30%左右[9]。若對患者病情狀況進行及早分析,并實施針對性診斷可以有效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而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率。同時血漿D-二聚體(>500 μg/L有意義)測定可以作為疾病診斷的有效指標之一。在肺栓塞疾病診斷中,血漿D-二聚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數據顯示超過90%[10]。相關學者在對肺動脈主干栓塞、總肺動脈栓塞分析中表示,多層螺旋CT診斷的敏感性均較高,上述分別可達100.0%、66.7%[11]。肺栓塞診斷中,CT肺動脈造影診斷的間接征象表現為在肺窗內可觀察肺內灌注不均,局限性血管紋理分布不均,尖端指向肺門的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直接征象表現為肺動脈內不同程度(完全性、中央型、附壁型)的充盈缺損。結合CT診斷的栓子表現情況,可以有效分析急、慢性栓塞。慢性表現為與動脈管壁呈鈍角相接,邊緣光滑,可見鈣化,肺動脈內偏心性低密度充盈缺損,管腔不規(guī)則;急性肺栓塞表現為周圍環(huán)繞高密度對比劑,肺動脈中心低密度充盈缺損。
通氣灌注掃描診斷具有創(chuàng)傷性,可以增高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常見包括假性動脈瘤、皮下血腫、血栓形成等。近年來,64層以上CT顯著發(fā)展,在疾病診斷中優(yōu)勢顯著,且應用較為廣泛。研究顯示,64排CT肺動脈造影的實施可以顯著提升肺栓塞診斷效果,該措施的實施具有較高的空間及密度分辨率、容積掃描速度快,可以顯著縮短栓子的檢出直徑,一般情況下最小可以達到2 mm,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MPR、MIP、VR等三維重建技術的疾病診斷效果更好,可以獲得全方位的3D圖像,避免重疊點,明確栓子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態(tài),方便及時觀察細微病變,實現疾病的針對性治療。除此之外,該措施可以了解有無合并其他心肺疾病,對疾病治療提供針對性指導,進而有效降低疾病病死率。
本文研究顯示,64排CT肺動脈造影診斷的靈敏度[97.92%(47/48)]、特異度[50.00%(1/2)]、準確率[96.00%(48/50)]較高。其原因分析為,在疾病診斷中,64排螺旋CT的主要優(yōu)勢及價值表現為:①可合理設定檢查的延遲時間,通過實施智能觸發(fā)技術,控制對比劑用量,增加肺動脈部位對比劑濃度,提升疾病診斷效果,降低疾病誤診率。②可以實現一次屏氣下完全全肺掃描,時間分辨率高,減少呼吸偽影,可做迅速以及大容積的掃描。③借助MPR、MIP、VR等多種影像后處理手段,可以多方位及多角度觀察栓子位置及與動脈壁,方便及時了解栓子實際形態(tài),進而提升疾病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肺動脈造影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可以有效觀察患者病變狀況,結合實際實施治療,參考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