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高中地理時,部分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機械記憶所學知識,缺乏深度探究意識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進一步探究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法?;诖?,文章闡述了地理比較法的應用價值,并提出將地理比較法與知識講解、學生探究和課后拓展等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期推動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深度思考。
【關鍵詞】地理比較法;高中地理;應用;深度思考
作者簡介:高朝胤(1985—),男,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部分學生缺乏深度探究的意識與能力,不能深入理解所學的地理知識,無法獨立地解決地理問題,這也導致地理教學無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鑒于此,教師可以將地理比較法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知識探究環(huán)節(jié)將不同的地理概念、地理現(xiàn)象進行比較,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深刻性,保障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一、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地理比較法是教師引導學生確定各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在某些特征或關系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它強調對一系列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展開對比,通過推理、學習、總結等活動找出不同地理知識之間的異同點[1]。將地理比較法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積極影響。
(一)提升地理知識教育效果
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點龐雜,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而將地理比較法合理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有效性[2]。一方面,在不同地理概念的比較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地理概念的本質特征,并且能夠在復習的過程中,由一個知識點聯(lián)想到另一個知識點。例如,學生在比較“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對比教材中的圖片與文字,掌握不同地貌的本質特點。另一方面,在應用地理比較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不同知識之間關聯(lián)性的理解,這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新知識,構建知識體系。例如,學生在探究資源跨區(qū)域調配與區(qū)域發(fā)展的相關知識時,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區(qū)的資源情況,進而更好地理解“西氣東輸”的原因,并且能夠由此遷移,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和探究“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等工程的原因和價值。
(二)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地理比較法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開闊思路,找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探究相似地理概念之間的不同之處,這對提升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批判性有著積極影響。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嘗試運用地理比較法進行學習,以此有效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可以快速地進行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對其思維敏捷性的提升有著促進作用??梢?,地理比較法是一種可以有效鍛煉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方法。
(三)提升地理教育質量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理念,使其樹立人地協(xié)調觀,并通過探索地理規(guī)律,形成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3]。通過應用地理比較法,學生可以將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的利弊進行比較,進而設計合理的地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這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促使學生深度思考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沖突,進而有效提升地理教育的質量。
二、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鑒于地理比較法對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提升的積極影響,筆者總結了幾點高效應用地理比較法的策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內容難度,合理應用不同的比較法策略。
(一)“比較”與“講解”結合,保障教學系統(tǒng)性
在應用地理比較法時,將“比較”與“講解”結合,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系統(tǒng)地學習新課知識。這一教學策略適用于教習內容難度較高或者學生學習能力較弱等情況。將“比較”與“講解”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明確比較任務、示范比較過程、反饋比較結果三個環(huán)節(jié)。
以“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該課為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1的第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快適應新教材的學習,教師可以選擇“比較”與“講解”結合的教學策略。
1.明確比較任務
明確比較任務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快速明確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即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的相關知識,強化學生閱讀課文的目的性,讓學生更快地投入新課學習。針對學習內容難度較大的課,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教學資源,以此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2.示范比較過程
教師可與學生共同閱讀教材,填寫表1。如在“自轉—旋轉周期”這一格中,有的學生填寫了“1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繼續(xù)細致閱讀,添加細節(jié)信息“參照物:太陽—24時(太陽日);參照物:遙遠的恒星—23時56分4秒(恒星日,即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這樣,在填寫“公轉—旋轉周期”相關信息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在填寫“1年”這一關鍵詞后,補充其細節(jié)內容,進而將其與自轉進行比較。
通過示范比較的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比較的角度和思路,讓學生全面思考,細致閱讀,梳理信息,逐步掌握更多的比較方法,進而提升比較活動開展的質量。
3.復述比較結果
教師可以擦除黑板上的地球公轉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結合地球自轉的信息,復述比較結果。在此基礎上,以同樣的方法鼓勵學生復述地球自轉的信息。
通過復述比較結果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所比較的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相關知識,系統(tǒng)回顧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提升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二)“比較”與“探究”結合,提升教學趣味性
在學生逐步適應新學期的地理學習要求后,教師可以將“比較”與“探究”結合,鼓勵學生嘗試在沒有教師講解的情況下,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研讀教材內容。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比較探究過程,并適當為其提供輔導。這種教學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地理知識的探究活動中,并且能夠自由地思考,有助于提升地理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相比于“比較”與“講解”結合的教學策略,除了“明確比較任務”,教師還需要設計“學生自主比較”“學生合作比較”“學生成果展示”三個環(huán)節(jié)。
以“城市的輻射功能”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紐約的發(fā)展”“紐約的輻射功能”的相關內容以及活動“分析武漢的城市輻射功能”,從城市在區(qū)域中的作用出發(fā),布置該課的對比任務,要求學生比較紐約與武漢兩個城市。鑒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應用比較法的基礎步驟,教師可以在明確比較任務的基礎上,設計這些活動環(huán)節(jié)。
1.學生獨立比較
學生閱讀教材和教師分享的補充資源,分析紐約對周邊地區(qū)和城市、美國和世界的影響,再分析產(chǎn)生這些影響背后的原因,并以此為參考分析武漢的相關信息。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比較大量信息,而通過引導學生獨立進行比較,可以使學生認真研讀學習材料,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學生合作比較
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多個討論小組,讓各組結合獨立比較的成果,匯總比較內容。教師根據(jù)各組的討論情況,為學生提供指導。
部分學生應用地理比較法的水平不高,難以系統(tǒng)、全面地梳理所讀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合作小組可以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使其能夠在組內交流的過程中全面比較紐約與武漢這兩個城市的異同點,從而加深對本課重點理論知識的理解。而針對那些組內成員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以保持各小組繼續(xù)探究的信心和積極性。
3.學生成果展示
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各組的比較成果,針對各組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講解,幫助學生提升比較深度。
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使其能夠認真對待比較活動,真正學有所得,避免地理比較法的應用流于形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展示本組成果,可以使學生收獲愉悅的學習體驗,激勵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深度,為其地理比較法應用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比較”與“拓展”結合,提升學習深度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不能將目光局限于教材,也不能僅僅依賴教師分享的補充資源,還要結合感興趣或值得重點探究的學習內容,參與課后拓展活動。為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拓展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應用地理比較法,以此幫助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在應用“比較”與“拓展”結合的教學策略期間,教師可能無法隨時為學生提供面對面的指導,鑒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并在遇到難題的情況下,通過線上對話的方式向教師求助。
以“走向生態(tài)文明”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該課為高三地理選擇性必修3的最后一個單元,其內容與生活熱點話題關聯(lián)緊密,值得深度探究。在學生已經(jīng)熟練掌握地理比較法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課后拓展活動。
1.自選課后拓展比較任務
學生自主選擇拓展比較任務:(1)閱讀教材課時導語板塊,比較工業(yè)立縣期間和生態(tài)立縣期間安吉縣的變化;(2)選擇2~3個感興趣的城市,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這些城市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政策并對這些城市的政策進行比較。
相比于課堂教學,課后拓展活動更注重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探究知識,以此減少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和心理負擔,使其將課后拓展活動視為一種可以拓寬自身視野的娛樂休閑活動。通過設計選做任務,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喜好進行任務選擇,利用地理比較法探究我國不同城市走向生態(tài)文明的過程和方法。
2.自主成立課后拓展比較小組
教師鼓勵學生結合所選拓展任務,自發(fā)組成4~6人的課后拓展比較小組。小組成立后,各組推選出小組長,并由組長將組員名單交給教師。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發(fā)組成小組,能夠確保其對研究活動的積極性,使其順利地融入組內活動。各組通過民主推選組長,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組長的責任心,以確保拓展探究比較活動能夠較為順利地進行,而且教師也可以通過與組長交流,更好地掌握所有學生資源搜集和比較研究的進程。
3.各組開展課后拓展比較活動
完成任務選擇和小組劃分后,各組要積極開展拓展比較活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反饋給組長,再以組長為代表與教師溝通。各組要通過表格、思維導圖、流程圖等方式總結課后拓展比較活動的成果,并將小組探究成果分享給教師。
課后拓展比較活動雖然無法在課堂內進行,但學生在比較過程中,既可以借助團隊的力量,又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進而提升課后拓展的效果。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比較成果進行點評,可以為各個小組提供新的比較資源,使其探索更多比較角度,提升其探究的深度。
三、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為了更好地將地理比較法應用于日常地理教學中,筆者結合教學經(jīng)驗,總結了幾條應用建議:第一,地理比較法應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針對性,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地理比較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如在幫助學生掌握區(qū)域的含義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地理比較法與歸納法、判斷法進行結合。又如,在探究某地區(qū)環(huán)境發(fā)展問題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應以地理分析法為主要教學方法,用比較法輔助學生進行分析。第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應用地理比較法,還要教會學生使用地理比較法。在本文所述的教學案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教師應用哪種教學策略,學生都參與了比較的過程中。因此,只有讓學生學會應用地理比較法,才能順利地開展比較活動,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理解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第三,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根據(jù)地理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能把地理比較法當作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綜合考慮多種情況,例如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學內容的難度、地理課型的特征等,讓學生在地理比較法中高效地“消化”地理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比較法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著積極影響。教師要不斷“打磨”地理比較法,讓此法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特色教學法。對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選擇應用地理比較法的不同策略,引導學生高效參與地理學習比較活動,實現(xiàn)深度學習,并逐步提升學生應用地理比較法的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娟,張俊.淺談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25.
[2]項順如.新課標催生高中地理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J].華夏教師,2019(28):17-18.
[3]胡海燕.高中地理教學比較法切入點創(chuàng)新探索[J].才智,2020(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