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潮州市中心血站,廣東 潮州 521000)
血站實驗室作為保障血液檢測準確性,保證臨床用血安全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潛在生物危害,容易發(fā)生職業(yè)風險暴露的環(huán)境,定期開展主動監(jiān)測,識別可能的風險因素,及時進行風險評估[1],積極開展自我管理提升工作。這就不得不考慮采用正確風險評估方法,針對血站實驗室當前的風險等級進行評定,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控制手段和改進措施,從而提高實驗室的安全等級,有效地控制運行風險[2]。選擇正確的風險評估方法是關鍵,目前常用的風險評估方法包括LEC 風險評估法、矩陣法、單元危險性快速排除法、RPN 風險指數(shù)法、事件樹分析法(ETA)、LEC 法和RPN 法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法及危險性預分析法(PHA)等[3]。本文根據(jù)情況,采用LEC 法與RPN 法進行了風險評估,并明確了所要采取的預防措施。
1.1 LEC 風險評估法 LEC 法的創(chuàng)始人為美國安全學專家K.J.格雷厄姆(KenethJ.Graham)和G.F.金尼,該方式的主要原理是通過三種和系統(tǒng)危險性相關的因素指標值相乘的方式對系統(tǒng)人員傷亡危害大小進行準確評價,其簡化公式是:D=L×E×C 式中:L 是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是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huán)境中的頻繁程度;C 是一旦發(fā)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較大的D 值對應著較大的系統(tǒng)危險,要求采用恰當?shù)娘L險規(guī)避優(yōu)化以及轉移機制進行處理,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1.2 RPN 風險指數(shù)法 RPN (Riskprioritynumber)是風險的嚴重性S(Severity)、風險的可能性O(Occurrence)風險的探測性D(Detection)三者乘積,其簡化公式是:RPN=S×O×D,結果越大,表明風險越高,此時需要采用合理機制進行預防干預。其中S 代表后果嚴重程度,O 代表失效發(fā)生可能性,D 代表下一個或后續(xù)過程前,通過有效方法找出缺陷存在的可能性。
1.3 LEC 法和RPN 法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法(改良法)當評估對象有一個以上時,應將所有子風險項的各個因素逐一列出,再將LEC 和RPN 結合法引入到血站實驗室檢測的風險評估中,并計算其風險值。使用LEC 風險評價法需要考慮其內部存在的主觀因素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本文結合LEC 法、RPN 法的共同之處,通過整合改良新的風險評估標準及等級劃分并賦值,見表1-2。
表1 風險評估標準
針對血站實驗室檢測前,中,后三個階段的風險源進行綜合識別以及分析,并運用本文所改良的風險評估體系完成具體的計算。針對實驗室進行檢測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特征,考慮到需要充分反映風險源在整個風險評估體系中的重要性,有關風險源的權重確定借鑒主觀賦權法,記為式D=最終的評估結果,見表3。
表3 血站實驗室風險評估表
根據(jù)對我站的實驗室進行風險評估,結果分數(shù)值為252.12,結合風險等級劃分表,判定為屬于中度危險。風險評估方法從實驗前準備標本分離和資源的準備、實驗過程中的檢測步驟和結果判定、實驗后的消毒處理等整個實驗過程和實驗活動中每個環(huán)節(jié)可能產(chǎn)生的風險進行一一識別,針對存在的風險,逐項進行分析、評估,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4]。首先,實驗前的準備是保證整個實驗能有效開展的前提。血液標本的管理工作的落實,例如,標本所涉及到的保存環(huán)境,采集條件,運輸方式以及交接方式等都需要密切關注,這些都是影響標本質量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影響著血液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試劑的管理需要注意試劑保存環(huán)境以及方式和驗收方式的落實,嚴格依照標準進行操作。標本的離心產(chǎn)生的氣溶膠及試劑準備過程的腐蝕危害風險較大,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應注意規(guī)避風險。血站實驗室的標本可能涉及HBV、HCV、HIV、梅毒螺旋體等病原體[5],對潛在感染性標本操作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檢測時必須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6],檢測人員必須具備專業(yè)背景知識以滿足生物安全培訓要求。實驗室所使用的各類設備應當定期進行檢查以及維修,保證其性能良好,延長使用壽命,同時,良好的設備質量也是檢測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應當建立設備定期校準和維護方案[7]。尤其是一些精密度較高的計量器具,更應當維持較高頻率的檢查和維護,及時更換破損器具。
其次,加強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相關培訓,針對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能,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進行考核,從而保證血液檢測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質量。實驗室人員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實驗室管理體系知識、專業(yè)技術知識和安全知識等[8]。血站日常的工作量較大,還需要關注工作人員日常工作技能的提升,保證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有序進行各項操作,避免因人為操作失誤而導致質量下降。要使培訓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要讓受訓人員理解、掌握方法原理,還應充分培養(yǎng)受訓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9]。對于剛上崗不久的工作人員,應當注重積極的引導和鼓勵,關注工作責任心的培養(yǎng),激發(fā)其不斷的學習和自我的提升。
針對血液進行檢測,需要嚴格依據(jù)國家推行的標準進行,這其中就涉及到檢測項目內容以及檢測方法的選擇。在確定上述內容之后,需要確保各類設備及器材的確定和準備,制定詳細的檢測方案,包括參與人員涉及種類,環(huán)境條件等,都應當一一落實,避免出現(xiàn)檢測程序遺漏的情況。在進行具體檢測的過程中,必須保證監(jiān)控的全面性,對整個檢測過程進行實時記錄,避免出現(xiàn)違規(guī)操作以及設備運轉異常的情況[10]。得出檢測結果后,必須進行多次確認和核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在進行檢測數(shù)據(jù)傳輸?shù)倪^程中,也應當確保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
總而言之,通過有效風險防控機制來降低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雖然無法實現(xiàn)對風險隱患的完全避免,但是能夠顯著提升血站實驗室的質量管理以及血液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達到有效的風險規(guī)避效果。本文通過分析風險評估方式以及圍繞血站實驗室開展具體的風險評估得到相應結果,在此基礎之上制定有效的風險防控方案,希望對我國血站實驗室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