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
很多人都為母親畫過肖像畫,那些繪畫大師也不例外。
他們滿懷深情,一筆一畫地勾勒出母親溫柔的臉龐。
母親是藝術史上永恒的主題,許多繪畫大師都曾將對母親深深的眷戀與感恩之情付諸筆端,成就了一幅幅不朽的杰作。其中,丟勒、惠斯勒和卡耶博特筆下的母親各具魅力,感人至深。
丟勒的母親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巨匠。1471年,他出生于德國的紐倫堡,年少時即已展露出非凡的繪畫天賦。長大后,他四處旅行,開闊視野,認真地探索與觀察自然之美,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版畫、素描、水彩和油畫。
1514年,43歲的丟勒為母親創(chuàng)作了一幅素描肖像——《母親肖像》。貧困的生活使他的母親身體孱弱,疾病纏身。她一共生育過18個孩子,卻僅有3個孩子存活下來。生活的不如意與病痛的長期折磨,令她未老先衰,滿面滄桑。
丟勒絲毫沒有美化自己的母親,而是以炭筆塑造了一個瘦骨嶙峋、頑強不屈的老婦人形象。他沒有描繪背景,僅以寥寥數(shù)筆勾勒了母親的頭巾和衣褶,然后著意刻畫了母親的臉部特寫:因為用力而堆起的重重疊疊的抬頭紋;向上挑起的、雜亂生長的眉毛;眼窩深陷、眼袋松弛、疲憊不堪卻凌厲如炬的雙眼;堅毅而高挺、銳利且飽含傲氣的鼻子;向上努起的嘴,可看出緊咬的牙關和用力抿緊的薄唇;深如溝壑的法令紋;嚴重下墜的蘋果??;干癟、黝黑的皮膚;剛毅的下頜骨;青筋暴起的頸部……可以說,丟勒將母親那稍縱即逝的表情所牽動的每一寸肌膚與筋肉的變形都十分精準地表現(xiàn)了出來,將母親用力瞪視遠方的神情定格在了畫面之中。
遺憾的是,在這幅肖像創(chuàng)作完成兩個月之后,畫中人便溘然長逝。丟勒在畫面右上角悲痛地寫道:“這就是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母親,1514年祈禱周前的星期二凌晨二時逝世,享年63歲?!?/p>
這位母親的形象如此傳神,她的目光仿佛能夠穿透畫紙,直擊人們的心靈。她卑微、困苦,但極富尊嚴。面對命運的擺布,她表現(xiàn)出了堅韌、無懼且無畏。她雖不美,甚至可以說有些丑陋,但在丟勒的筆下,她的丑陋轉化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之美,讓人過目難忘。
惠斯勒的母親
詹姆斯·惠斯勒是19世紀末一位獨特且前衛(wèi)的藝術家。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純粹的繪畫語言,推動了藝術的發(fā)展與革新,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1834年,惠斯勒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洛維爾。父親是鐵路工程師,工作流動性極大,惠斯勒一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搬家。
幼年遷徙與漂泊的經(jīng)歷,造就了惠斯勒灑脫不羈的個性。長大后,他癡迷于東方藝術,收藏了大量東方的手工藝品,如中國的青花瓷、日本的浮世繪等。他從東方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借鑒了東方藝術細膩雅致的色調、變化豐富的線條、簡潔洗練的形式、活潑靈動的非對稱式構圖等,創(chuàng)作了一幅幅洋溢著東方韻味的杰作。
惠斯勒最受歡迎的作品《灰色與黑色的協(xié)奏曲:畫家母親的肖像》就是一幅深受東方藝術影響的佳作,一直被奉為藝術史上最經(jīng)典的母親肖像之一。
這幅肖像主要由黑、白、灰三種顏色構成?;菟估找环磦鹘y(tǒng)肖像畫描繪人物正面的慣例,著重描繪了母親的側顏。他采用平涂的手法,摒棄了一切瑣碎的細節(jié),以深灰色的墻面為背景,將身著樸素的黑裙,坐于木椅之上的母親的身形做了抽象化、平面化的處理,并使這一處于畫面視覺中心最大的黑色塊與畫面左側的黑色窗簾在視覺上相呼應,從而保持視覺上的平衡。同時,他通過母親輕盈的白色蕾絲頭紗、握在手里的白色手帕、袖口的白色花邊以及窗簾上具有東方韻味的花紋相互滲透與穿插來打破黑色塊的沉悶之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灰色墻面上懸掛的兩幅畫。左邊的畫很完整,是一幅描繪泰晤士河的風景畫;右邊的畫只剩下黑色畫框與一條白色塊。看似隨意的組合與搭配,卻是畫家精心設計的結果。最終,畫面中形狀與色彩的搭配達到了微妙的平衡,使整幅畫極富節(jié)奏感和層次感。
畫中的母親雙目直視前方,神態(tài)安詳而神圣,整個畫面洋溢著東方特有的神秘朦朧的意境,宛如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協(xié)奏曲。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惠斯勒對母親的愛、欣賞與崇敬,那種濃郁的情感極富感染力。
卡耶博特的母親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被稱為法國印象派的異鄉(xiāng)人。他擅長攫取獨特的視角,以“快照式”的手法營造“場域感”。他的作品描繪了現(xiàn)代都市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雨天的巴黎街道、歐洲橋、奧斯曼大道上的交通島、從六樓俯瞰哈萊維街、刨木地板的工人、鄉(xiāng)下花園里的園丁、塞納河流域的劃艇聚會……
1848年,卡耶博特出生于法國巴黎。他自小家境優(yōu)渥,父親是做紡織品生意的大富豪。然而,家族中接二連三的喪親之痛使他的作品總是不自覺地流露出悲傷與落寞之感。
在卡耶博特的筆下,母親的形象一共出現(xiàn)過兩次,一次是1876年的《午餐》,一次是1877年的《卡耶博特夫人的畫像》。
在《午餐》中,人們可以領略到卡耶博特獨樹一幟的取景角度和快照式的手法。畫面描繪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午后,霧一樣的陽光穿透兩扇落地窗的白色薄紗簾照射進來,彌漫在幽暗的、暖棕色調的餐廳里。
光亮如鏡的黑色大圓桌上擺放著各種精致的玻璃器皿、閃爍著耀眼光芒的銀制餐具、鮮美的水果和豐盛的菜肴。畫家的弟弟勒內正低著頭用刀叉分割著盤子里的肉。一個男仆畢恭畢敬地站在母親的面前,手里端著一大盤烤肉等她享用。一身黑衣的母親坐在桌邊,神情端莊且肅穆,面部處在暗影里,顯得有些模糊。
畫家本人也在場,是個隱身在畫面之外的旁觀者。他就坐在餐桌另一邊,與母親相對,面前擺放著空空的銀餐盤、銀制餐刀和盛著紅葡萄酒的玻璃高腳杯。而他就靜靜地坐在那里,默默地注視著對面的三個人。室內的一切都逆著光,仿佛鑲了一道燦爛的金邊,泛著幽幽的、閃爍的微光。如此平常的場景卻讓畫家莫名地深受感動,于是他決定將這一刻定格在畫面上。
畫面取景的角度很獨特,就像手持相機從自己的角度拍了一張照片。餐桌被照片邊緣切割、裁剪,面前的餐盤和餐刀只露出一半;整張餐桌的透視有些變形;畫中的三個人恍如前塵往事般被他推遠了。
一年后,卡耶博特再次描繪了母親。這次的畫面表現(xiàn)的是母親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安樂椅上的情景。她仍J日穿著一身黑衣,微微地低著頭,垂著眼簾,一心一意地做著手里的針線活。這應該是讓卡耶博特無比懷念的母親居家生活中最常見的一景吧。他想將母親留住,卻只留下了無盡的思念。
丟勒的母親、惠斯勒的母親、卡耶博特的母親……大師畫筆下的母親凝聚了無數(shù)母親的共性——孕育了我們的血肉、鑄就了我們的靈魂。當我們細細觀賞這些畫作之時,與母親在一起的那些溫馨時刻仿佛又歷歷在目了。
知識拓展:
丟勒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1471-1528)德國畫家。擅長木刻、銅版畫和油畫,融合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風格與德國傳統(tǒng)文化的玄奧象征。
——摘自《新華詞典》
平涂法
又稱面繪。圖案技法。主要通過大小、疏密和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塊面的對比,表現(xiàn)物象的結構、形態(tài)和明暗層次。面的表現(xiàn)技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技法配合使用;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多色。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方形、三角形、多邊形、多角形,還有不規(guī)則的自由形等。運用時可以根據(jù)紋樣的結構、生長規(guī)律,使塊面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漸變的方法處理物象,也可以用不同形狀的塊面平均地互相銜接組合的表現(xiàn)方法,體現(xiàn)其藝術效果。
——摘自《中國藝術百科詞典》
素描
單純用線條描寫、不加彩色的畫,如鉛筆畫、木炭畫、某種毛筆畫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
——摘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特寫
電影藝術的一種手法,拍攝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別放大(多為人的面部表情)。
——摘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皴
中國畫的一種畫法,涂出山石的紋理和陰陽向背。
——摘自《新華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