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永
藝術家簡介
馬志明,籍貫廣東。現為中國美協(xié)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江西省美協(xié)副主席。
參加第八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并兩次獲獎,獲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8年后在南昌、北京798千年時間畫廊、中國油畫院、長沙月湖美術館、圣彼得堡舉辦個展十一次。部分作品在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參加聯(lián)展。大量作品被社會各機構收藏。
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幻,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況中,生活與藝術都需要一種根本性力量,就是從根本上顛覆一些既定的事物,從自我面對與自身需求狀態(tài)出發(fā),從最初的世界開墾,從時間的煙波里逆時而動逆流而上。無論處在中心還是邊緣,亦不論是事物探究抑或表現方式,藝術創(chuàng)作者有必要在自已歷經的時代洪流下開辟一些特有的藝術形式,更有必要在自己的形式之地誕生并解析屬于個人的藝術理念。
毫無疑問,不管是過去的三年還是在當前情形下,馬志明與萬千大眾一樣,同處于一種無時不在的焦慮不安氛圍里,生活與體驗囿于時間與空間的阻隔中,反復不絕的病毒,重疊起伏的防控常態(tài),成為了后疫情時代一類普遍性避讓規(guī)則與社會性語言,在漫長的內守護與時間的空白敘事下,使得一切生活的基本流向與日常意識有了一種近乎于凝霜之狀的時代性感觀,日常生活的形式路徑與精神感受發(fā)生了扭曲變形,馬志明的繪畫觸點在時間與空間的邊際重審之下進行著非客觀又非假象的視覺重構,在作品表現的構成之維也向無形之形的交感意識讓渡,將一種時間的即視感,一種生命共同體的關聯(lián)狀態(tài)塑造為簡練有序的語言勢力,也將處于難以名狀的現實不安寄居于“時空的折疊”之內,主觀地將畫面創(chuàng)作從當前低迷的生活世界指向非現實的視覺變奏中。
在以往多年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深入中,馬志明長期持續(xù)地對“人文印痕”與“自然風化”為視覺主題的聚焦,進行了類型化歸納與審美研究,著重關注人類生存與理性活動的痕跡刻畫,這種痕跡既有梯田窯洞也有高原黃土,它們在大自然本身漫長的進程中,在被自然原始力量的發(fā)酵與催化中,一一風化并處處留痕,這些風化的痕跡成為了藝術家對外在形式的捕捉,在自然的形式所蘊藏的動靜之間、沖擊與懸停之處、歲月變遷與時間靜止之維,馬志明進行了孜孜以求的實察研究,在基于形式法則與形象判斷中有著個人獨到的視覺提取,在藝術探尋的主觀意識下,闡述他長期一以貫之對環(huán)境危機的警覺與生態(tài)美學的思考。
現在看來,馬志明近年新作在形式變化與意涵拉升的時間逾越中,呈現出藝術家本人將一種直覺意識灌注于形式的理念關顧,并從以形式為手段的躍升中,得以理解他從時間維度的延伸中生成風格主體的系統(tǒng)性關聯(lián)。從馬志明過去的大量創(chuàng)作遞進到新近作品的跨時段觀看,他輕松釋放了長期蓄積的職業(yè)性能量,從普遍的既定形式駕輕就熟地切入到一種別具意味的視覺邏輯,從視覺處理的常量轉場為變量。他練達的畫面形式并不是任由情緒的散發(fā)而獲取,也不是無從捉摸的虛無意識流,他從普羅大眾難以測度的自然流動中,從天地靜佇與視覺物象的悄然生發(fā)中,從漫長的藝術歷練和某個時間點所觸發(fā)的思想芒光中,將事物的存在之在與虛空之空的精神考辯注入進得心應手的形式感觀。隨著空間形象的壓縮,光影敘事的剔除,重構出一種經驗之外的視覺節(jié)奏或是心理空間的精神再造,繼而在漸進的構成中有機切換,維護在動靜相存、疊放自由、控縱有序而感官節(jié)制的守衡狀態(tài)。由此,馬志明智慧地契合著自身創(chuàng)作理念,并將之轉變成所需的視覺整合。他不再完全賴以人文的歷史印痕、也不僅僅簡直地以自然的風化之美為創(chuàng)作的中心主旨,他清晰地從崇高的古典迷思,浪漫的詩意情懷,現實的規(guī)則形意以及過去纏積的繪畫慣習中主動抽身,聚焦于當前繪畫形式的裂變與語言的轉譯。他將過去重重鋪疊在私人經驗領地的現實性辯護、心理性執(zhí)念、視覺的固化與外界反饋而成的虛像以及認知的屏障,從創(chuàng)作層面以直覺入手進行拆解、釋放,為新的形式工具找到重新的著力面與承載視覺維度的關鍵支柱。以此,他從過往歷史的慣常審美經驗,邁向當前更為主觀通達的個人化視覺簡史。從中也顯現出支撐馬志明創(chuàng)作改變的力量是一種哲學家柏格森認識論上所主張的“直覺”,“所謂直覺就是一種使認識擺脫經驗和理性的內心活動,它能使認識對象與認識的主體融合在一起,即‘突然地看出處于對象里面的生命沖動,看到它的整體’,從而把握到無法言傳的實在”。
作為時代的一分子,在以時代為觀看的人類景觀中,時代的邊界擴展有多快,思想的擴展與藝術視域的擴展就有多快。作為這個時代的成熟藝術家,馬志明在所處地域有著具體的代表性和顯著的藝術影響力,在他的幾十年的藝術征戰(zhàn)與創(chuàng)作拓展中,他有著自己藝術的理想與個人現實之思,既為藝術影響力者就應成為自已藝術的先行者,就應主動突破地域性固化的藝術理念,積極跨越地域性藝術審美脫軌于時代進步的現實困境,直面現實,重新審察當前的現實與自我的現實,發(fā)揮時代藝術能者的主觀能動性與藝術的超我性,以創(chuàng)作的形式之變,以創(chuàng)作的意義自問,以深層的理念思考,以一種嶄新有力的語言,深入自由之地,挖掘出非現實亦非自然抒情的、個人化的、當代性與抽象性的藝術新視域。
值得期待的是,作為在油畫界有著廣泛知名度的當代藝術家,馬志明教授全身心投入,以一種引領性的藝術姿態(tài),從傳統(tǒng)的地域性審美趣味重圍中掀開躍出,在個人化的新的繪畫形式特征建構中,從有機的藝術理論依據與穩(wěn)健的實踐關系中施以力量,著力于所處時代之變的自我直覺體認,作用于藝術之變的自身的“生命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