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統(tǒng)之后,秦始皇面臨著政體上的選擇:第一個方案是在全天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第二個方案是至少部分恢復封建制。秦始皇的大臣們向他建議的是第二個方案。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天下剛剛一統(tǒng),丞相王綰馬上就提出一個建議,現(xiàn)在秦國版圖比原來擴張了數(shù)倍,地域太廣,無法控制,因此請始皇帝如同周代開國之初那樣,分封諸子到各地為王,去鎮(zhèn)壓各地的反對力量。
此外,在全國范圍內推“秦制”,成本太高。六國故地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風俗與秦國差別很大,為了徹底改造這些地區(qū),秦朝不得不從秦國故地調派大批官吏?!扒乩簟惫ぷ髁砍^負荷,六國百姓則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扒刂圃谶w陵縣或已開始穩(wěn)定運行的秦始皇二十八年,當?shù)赝诫`和居貲贖債者中每六人便有一個‘死亡’的統(tǒng)計。”
官苦民也苦,這是秦朝大臣普遍主張恢復封建制的主要原因。對此,秦始皇的態(tài)度是非常鮮明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秦國能從落后的邊地崛起,他能一統(tǒng)天下、制御萬民,關鍵就是“郡縣制”。因此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面對巨大的反對聲浪,更是堅定地把郡縣制度推廣到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
秦始皇不但以鐵腕強壓官僚系統(tǒng)將郡縣制度普及天下,取消六國所有封君,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還為這個制度的強化和細化做了很多工作。他遵循法家的“防范權臣”的理論,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權都實行“三權分立”。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分別掌握行政、軍事、監(jiān)察大權,讓他們相互制約。在地方上則分設郡守、郡尉和郡監(jiān)。這三個職務同樣可以相互牽制,保證君權獨大。
為壓制潛在的反對勢力,秦始皇又沒收民間一切兵器,統(tǒng)一運到咸陽,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金人”。在全國范圍內修建“馳道”:一旦天下哪里出現(xiàn)叛亂,中央派出的軍隊可以迅速抵達。配合“修馳道”工程,秦始皇還建設了“去險阻”工程,就是把原來六國修建的軍事要塞全都拆除,以防各地憑借這些要塞險阻來抵抗中央。秦始皇竭盡全力,將郡縣制度打造得固若金湯。
硬件上雖然建設得非常完備,但是大秦帝國的軟件還是存在問題。在思想文化領域,反對郡縣制的聲音一直沒有平息,尤其是那些以“興滅繼絕”為己任的儒生,念念不忘法先王、行舊制。
在王綰請求恢復封建制后的第三年,始皇帝首次巡視東方,封禪泰山。秦始皇來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儒生、博士七十多人,認真地和他們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然而,儒生們的泥古不化、迂腐可笑也在這個時候表現(xiàn)出來了。有的博士主張要盛大其事,提出的建議煩瑣至極,也有的博士建議秦始皇模仿物質條件極為貧乏的上古,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掃地而祭。
秦始皇聽得實在不耐煩,干脆把儒生們通通趕走,自己率領文武群臣上山,禮儀則自行其是,主要參照秦國在雍祭祀天帝的儀式。儒生們當然非常失落。恰好秦始皇在封禪的過程中遭遇惡劣天氣,不得不手忙腳亂地跑到一棵樹下避雨,儒生們聽說此事,大肆發(fā)揮,紛紛譏笑始皇帝。這件事在齊魯儒生中越傳越廣,最后干脆傳成了“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連秦王朝的立國合法性也遭到了否定。
另一次沖突發(fā)生在幾年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下宴席,與群臣歡飲。仆射周青臣在宴會上致辭,頌揚秦始皇的統(tǒng)一定制之功。這番講話很準確地搔到了秦始皇的癢處,將“以諸侯為郡縣”的意義表述得很充分,因此“始皇悅”。
然而周青臣話音剛落,齊地的博士淳于越馬上站起來,針鋒相對地表達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說:不學習古代傳統(tǒng)而能長久統(tǒng)治天下是不可能的。商周之王統(tǒng)治都近千年,就是因為他們采取封建制,分封子弟功臣,做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今皇帝您富有四海,子弟卻沒有封國,一旦臣下造反,誰來真心幫助您?
經(jīng)過這件事,秦始皇更加確信,儒家學派的主流與大一統(tǒng)郡縣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為了統(tǒng)一天下人的思想,杜絕“法先王、行舊制”的思想滋生,秦始皇決定采納李斯的建議,除了秦國的國史以及一些工具書之外,所有的書都在三十天之內燒光。敢于公開談論詩書的,斬首。敢于以古非今,否定今天成就的,滅族。這就是所謂的“焚書”事件。從根本上說,這場文化浩劫是秦始皇為維護大一統(tǒng)郡縣制度做出的努力。
維護郡縣制度的堅定態(tài)度,也影響了秦始皇對接班人的選擇。
秦始皇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紤]到古人的平均壽命,考慮到他晚年那么焦灼地關注健康問題,他對自己的身后之事不可能沒有反復考慮過。之所以不立扶蘇,主要是因為扶蘇的政治思路與秦始皇不同。
扶蘇是一個有明顯儒家思想傾向的人,他的政治思路是“存撫民心,輯安天下”,推重孔子。焚書事件發(fā)生后,扶蘇為了保護儒生們,進諫秦始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鼻厥蓟实姆磻遣淮笈?,把他打發(fā)到北部邊疆。
秦始皇擔心的是,天下主張恢復封建制的勢力如此強大,扶蘇的傾向又這么鮮明,如果扶蘇即位,很可能放棄大一統(tǒng)郡縣制度,天下重歸分裂。
總結秦始皇的一生,所有政治舉措都圍繞著一個明確的核心,那就是推廣、強化、完善大一統(tǒng)郡縣制度。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秋天,朝廷使者夜里行走,突然有一個人手持玉璧在路邊攔住使者說:“幫我送給滈池君(滈池君即水神,秦國重水德,以此指秦始皇)。”并且說:“今年祖龍必死無疑?!笔拐邌柶渚売?,此人倏忽不見。秦始皇聽到使者匯報后沉默良久,心神不寧,進行占卜,卦象顯示,要出游才能化兇為吉。這才有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出巡。在這次巡游中,他通過刻石的方式,強調了他對郡縣制度的堅定態(tài)度。
從某種意義上,這道刻石可以說是秦始皇的政治遺囑:要將郡縣制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