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磁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瓷窯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宋元時期磁州窯逐步形成白地黑花的工藝特色,開創(chuàng)了我國瓷器繪畫技法的重要領域,為后世瓷器紋飾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邯鄲是磁州窯的故鄉(xiāng),邯鄲市博物館為展現磁州窯文化與藝術精品的重要窗口。文章結合工作實際,對邯鄲市博物館館藏磁州窯精品瓷枕展開探討與賞析,旨在更大范圍地推廣磁州窯精品文物,將磁州窯文化傳承下去,同時希望對推動文物保護與研究發(fā)揮一定的啟迪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邯鄲博物館;精品瓷枕;賞析
一、邯鄲市博物館概況與磁州窯瓷枕的文化特色
邯鄲市博物館新館始建于2008年,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占地面積約12000㎡、建筑總面積30679㎡,展廳面積15000余㎡,是集現代化、智能化、體驗化于一體的群眾性公益文化單位。目前,博物館設有多個專題陳列展廳,薈萃全市文物精品,以及近年來的研究新成果。館藏文物達上萬件(套),其中以新石器時代早期磁山文物、先商文物、先秦兩漢趙國文物、磁州窯精品文物、佛造像等為館藏特色。
眾所周知,邯鄲是磁州窯文化的發(fā)祥地。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民窯之一,窯址位于邯鄲市峰峰礦區(qū)的彭城鎮(zhèn)和磁縣的觀臺鎮(zhèn)一帶。磁州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至南宋、元明清等時期,精品層出不窮,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白地黑花瓷器風格。以磁州窯為中心,逐步形成了磁州窯系,南至廣東、西至寧夏、北至內蒙古、東到淄博等地,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
磁州窯在宋金元時期實現了繁榮發(fā)展,工匠們將我國繪畫的傳統(tǒng)技藝運用到瓷器紋飾的創(chuàng)作之中,體現了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與文化親和力。在邯鄲市博物館展示的磁州窯瓷器陳列中,就有多件磁州窯精品瓷枕,全面生動地展現出磁州窯文物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影響力。磁州窯瓷枕的工藝特色主要體現在其白地黑花的裝飾技法上,線條簡潔樸實、莊重大方,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我國陶瓷文化發(fā)展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從磁州窯瓷枕造型來看,常見的包括長方枕、如意枕、八寶枕、扇面枕、元寶枕、動物枕、亞腰枕、豆形枕等,裝飾工藝采用珍珠地劃花、剔花、素胎、三彩、模印花等技法。從磁州窯瓷枕的紋飾題材來看,十分豐富,而且接地氣,流行的題材包括人物形象、動植物、山水畫、至理名言、詩詞曲賦、故事傳說等。通過研究磁州窯瓷枕藝術,可以了解和掌握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諸多領域及成果。因此,本文選取邯鄲市博物館館藏瓷枕中的部分典型器物,與讀者一同賞析其特定時代背景下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價值與人文情懷。
二、文字題材瓷枕的工藝特色與文化內涵
在磁州窯的瓷枕紋飾中,文字類裝飾是一大特色,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如詩詞曲賦、民諺成語、至理箴言、哲學思想、吉祥用語等。古代工匠將這些文字運用到磁枕裝飾中,體現了濃厚的文化和藝術氣息,彰顯了磁州窯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宋代白地黑花“欲作高堂夢”詩文豆形枕(圖1),長25.2、寬19、高12厘米。其為橢圓形,枕面兩端略微翹起,前低后高,這符合人們睡覺時的頸部弧度,具有較好的舒適度和實用性。此件枕面上書寫有“欲作高堂夢,須憑妙枕欹”的詩句,經考證,詩句出自楚國宋玉的《高唐賦》。傳說楚襄王游巫山時夢見一位美女,超凡脫俗、溫文爾雅,但她不愿受世俗的約束,拒絕了楚襄王的追求。后來,就演繹出“巫山云雨”的典故,象征著男女之間的愛情,被千古傳誦。唐代詩人元稹在其詩作《離思》中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名句,便是借鑒了宋玉《高唐賦》中的“巫山云雨”的歷史故事,抒發(fā)了其愛情觀。由此可見,此件藏品不僅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而且對研究宋代社會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元代“常憶離家日”詩文長方枕(圖2),長31、寬15.2、高14厘米。枕面有菱形開光,題有詩文:“常憶離家日,雙親拂背言。遇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 未晚先尋宿,雞鳴再看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詩句飽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親子之情,如詩文中的第二句“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說的是父母叮囑游子在外行路時,遇到有橋的地方要下馬過橋,因當時的橋梁很多缺少欄桿,騎馬通過時容易發(fā)生意外?!坝新纺写币彩翘嵝芽梢宰哧懧返臅r候不要坐船,否則有發(fā)生覆舟的危險。字里行間都體現了古代游子離家之時,父母的叮囑與牽掛。此件瓷枕的寓意豐富、風格樸實、書法俊秀,彰顯風土人情和傳統(tǒng)美德,對研究元代社會磁州人文與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價值。
此外,還有元代白地黑花“滿庭芳”長方枕。此件藏品兩端略翹,中部有開光,開光內篆書蘇軾《滿庭芳》詞一首:“香叆雕盤,寒生冰箸,畫堂別是風光。主人情重,開宴出紅妝。膩玉圓搓素頸,藕絲嫩、新織仙裳。雙歌罷,虛檐轉月,余韻尚悠揚。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坐中有狂客,惱亂愁腸。報道金釵墜也,十指露、春筍纖長。親曾見,全勝宋玉,想像賦高唐?!痹~里蘊含著濃厚的哲學意味,同時也有著強烈的抒情色彩,真切地表達出作者對佳人的驚訝和贊嘆之情。該瓷枕不僅僅是一件文物,我們在體會工匠高超技藝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蘇軾與諸多文人墨客相聚舞文弄墨的情景。
三、人物故事題材精品瓷枕的藝術魅力
磁州窯的人物故事類瓷枕,題材包括常見的二十四孝、歷史人物、雜劇戲曲、文學故事等。通過觀賞瓷枕,可以讓我們領略到當時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對研究當時的社會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文物價值。
元代“時苗留犢圖”長方枕(圖3),長42、寬18.5、高15.1厘米,描繪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廉政故事——“時苗留犢”。畫面中,繪有兩棵比肩并立的古松,古松下有整裝待發(fā)的牛車,車后站立著一位頭戴烏紗帽的官員和他的妻子,面前有三位農民,手捧著干糧、酒水來送行,往遠處看,還有一位童子牽著牛犢趕來。經考證,主人公時苗為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人,曾任安徽壽春縣令,他為官清廉,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因此,當他離任時,百姓都去送別,并勸其將上任時的坐駕黃牛所生的牛犢帶走,但時苗卻說,“這是我家黃牛來到壽春后生下的,它是吃壽春水草長大的,理應留給壽春的父老鄉(xiāng)親”,體現了他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高尚品質。時苗的事跡世代流傳,包括蘇軾、王九思等名人都留下了贊美他的詩篇,元代王惲也寫道:“清白居官志不貪,故教留犢在淮南?!泵鞒苫觊g,當地百姓為紀念時苗的事跡,還修建了祠堂,名為時公祠和留犢祠。通過此件藏品可知,元代磁州工匠將時苗的為官事跡創(chuàng)作在瓷枕之上,隨時提醒后人特別是官員自省自律,因而具有十分豐富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元代“鮑山行孝圖”長方枕(圖4),出土于磁縣觀臺窯遺址,長30.48、寬16.2、高12.7厘米。其采用白地黑花裝飾技法,邊框由五道線條組成,中間線條之間有類似珍珠的紋飾,枕面還繪有花卉、竹子等景物。瓷枕為人物故事題材,描述的是鮑山背母回鄉(xiāng)的傳說。據考證,鮑山為陜西臨潼人,東漢時期,他與兄弟外出時,其母親遭匪徒劫持,鮑山知道后緊追不舍,最終救下了母親。由于回去的山路十分險要,他特意編織了竹籠,讓母親坐在里面以保證安全,將她背回家中,他的孝道被百姓稱道和敬仰。此件藏品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也被納入“二十四孝”之中。通過宣傳和展示,可以對參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群體產生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提升家庭美德,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
此外,還有青花文字“打虎枕”,為清末作品,紋飾描繪的是景陽岡武松打虎故事,說明當時《水滸傳》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民間流傳已經十分廣泛,體現了當時的文學發(fā)展與成就,進一步豐富了磁州窯的紋飾題材和藝術魅力。
四、動植物題材瓷枕的吉祥寓意與人文價值
動植物題材瓷枕在宋金元等時期也十分普遍,邯鄲市博物館館藏的白地黑花花鳥紋如意枕(圖5),為金代文物,長31、高13.2厘米。紋飾為喜鵲攀枝圖案,描繪的是一只飛翔的喜鵲,它的眼部、頸部、尾部都刻畫得十分細致和生動,伸展著雙翼,仿佛正朝向一棵郁郁蔥蔥的大樹停歇片刻,顯得十分喜慶與祥和。喜鵲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鳥,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此件藏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造型似如意,因此,這件瓷枕也被稱為如意枕。
元代“猛虎望月圖”長方枕,長32、寬10.4、高12.9厘米。白釉褐彩,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稍凹,有菱形花瓣紋飾開光,兩端微翹。此件藏品紋飾為猛虎和自然景物,枕面開光內有一只猛虎,呈現坐立姿態(tài),頭部向后仰望,天上有彎月和祥云,猛虎周邊還繪有山崖、樹木和草叢,生動刻畫出了深山森林中的一個夜晚猛虎望月時的情景,讓人感受到一份寧靜與祥和,表達出即便猛獸在夜晚也需要內心的寧靜的寓意,這充分體現了工匠在創(chuàng)作時的構思與心態(tài)。
元代白地黑花花竹紋冰枕,紋飾題材為花卉和竹子。此件冰枕功能豐富,內有凹槽,夏季可以放置涼水或冰塊用于降溫,枕上去可以讓人消暑納涼。同時,在冬天寒冷季節(jié)可以灌入熱水,使睡覺時頭部不再感受冰冷的涼氣。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體現了磁州窯瓷枕的精湛工藝和豐富的實用功能。北宋大臣、文學家張耒在其《謝黃師是惠碧瓷枕》詩中提到:“鞏人作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詩中就提到了瓷枕的消暑功能。
邯鄲市博物館還收藏有金代三彩瓜瓞紋豆形枕,釉色包括黃、綠、白三種,紋飾為瓜瓞紋,瓜瓞的枝蔓茂盛、碩果累累,顯得十分吉祥如意、和諧美觀。
五、其他造型獨特的瓷枕藝術精品賞析
磁州窯出品的瓷枕造型十分豐富,除了常見的幾何類造型外,還有人形枕、虎形枕、獅形枕等,體現了工匠的豐富構思和創(chuàng)新力。
邯鄲市博物館收藏的珍珠地劃花銀錠形枕,為北宋文物,其呈銀錠形,又名元寶枕,造型類似梯形,后高前低,接近于宋代元寶的形象。銀錠形枕工藝精致,構思巧妙,兼有印花類裝飾,體現了磁州窯瓷枕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感染力。銀錠形枕在北宋時期十分流行,據考古發(fā)現,此類文物在墓葬中有發(fā)現,說明也作為隨葬品使用。
邯鄲市博物館館藏黃綠釉模印花荷花紋扇形枕,為金代文物,通體施有綠釉。綠釉類型的瓷枕是宋金時期較為流行的品種之一,在我國北方的瓷窯燒制較多,一般為低溫鉛釉。從它的造型來看,猶如展開的扇面,因而形象地被稱為扇形枕。此件藏品的枕面開光內刻有盛開的荷花,荷花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花卉,深受百姓喜愛,荷花的圣潔和優(yōu)雅,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也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代表著為官之人的清廉與高尚品質。因此,此類藏品在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教育和哲理意義。
六、結語
邯鄲市博物館的磁州窯精品瓷枕,以其樸實、簡練、瀟灑的裝飾藝術,在我國陶瓷文化發(fā)展史上獨樹一幟,兼具生活實用性和藝術審美價值,充分體現了磁州窯的獨特風格與魅力。通過加強文物展示和研究,可以讓廣大群眾領略和認識磁州窯文化的精髓與內涵,提升文化自信和向心力,更好地建設幸福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陳夢夢.宋代瓷枕探析——以磁州窯、定窯為例[J].陶瓷研究,2021,36(01):61-63.
[2]張偉英,沙海鵬,黃卓民.磁州窯裝飾藝術探源[J].中國陶瓷,2009,45(05):74-76.
[3]張雯琳.宋金元磁州窯瓷枕瓷繪藝術風格的演變及文化的變遷[D].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2.
[4]李秋晨.宋代瓷枕的裝飾性[J].文物天地,2019(11):68-75.
[5]趙學峰主編.中國磁州窯典籍[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6]陳馨.磁州窯系瓷枕制作工藝初探[J].考古與文物,2010(03):96-100.
作者簡介:
方一舒(198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陳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