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梳理中國早期佛教圖像,結(jié)合相關的史籍記載,力圖對中國早期佛教圖像的相關特點進行辯證思考。由于傳播過程中主體雙方的認知不同,中國早期佛像具有佛與神的雙重性特點。其中,神性特點是早期佛教圖像的主要特點;分析佛像在載體中所起的作用,具供奉性與裝飾性的特點;最后通過圖像出土地點的分析,并結(jié)合相關史籍記載,可發(fā)現(xiàn)早期佛教圖像與中國喪葬文化聯(lián)系緊密。
關鍵詞:早期佛像;對立與統(tǒng)一;雙重性;墓葬
文中“早期”指東漢兩晉這一時間段,此時的佛教造像圖像多依附其他載體而存在,內(nèi)容可分為兩類:造型成熟的佛教圖像和具有某些佛像儀軌特征的人像、佛教象征圖案。前者包括佛像、菩薩像、飛天等,以佛像為大宗;后者有白毫相人俑、蓮花、佛塔等。
據(jù)圖像出土(或發(fā)現(xiàn))地點,可分為四大區(qū)域:長江上游地區(qū)的早期佛教圖像集中出現(xiàn)在東漢至蜀漢前期,以搖錢樹佛像為多;長江中游地區(qū)出土者多出現(xiàn)在吳晉時期,主要是佛像鏡和白毫相人俑;長江下游地區(qū)早期佛教圖像的出現(xiàn)略晚于中游地區(qū),多貼塑在魂瓶及其他陶瓷器物上,此外還有裝飾佛像的金銀戒指,但不見長江中游地區(qū)流行的白毫相人俑;北方區(qū)域的佛教圖像較少,且性質(zhì)尚有爭議,已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佛像。
此時,佛教只是作為黃老道術與玄學思想的附庸,尚未獲得獨立地位,亦缺少獨立的宗教意義,但將其簡單地理解為黃老道術與玄學思想的附庸的看法是片面的,需結(jié)合實際,辯證分析其時代屬性。
一、沖擊與反應:佛與神的雙重性
當外來觀點進入新地區(qū)時,人們會對其作出相應的反應。從傳播者角度,這一觀點具備其原本含義,他們以傳入地的舊觀念為依托,使新觀念本土化,從而被當?shù)厝死斫夂徒邮?;接受者則用已有經(jīng)驗對其作出反應,新內(nèi)容便未脫離舊觀點的束縛。
桓帝建和二年(148)至漢靈帝、漢獻帝執(zhí)政的70余年里,大批胡僧來到洛陽進行譯經(jīng)傳教,他們由北至南,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佛教起到發(fā)端作用。在這些胡僧中,支謙和康僧會的傳教活動尤為重要,特別是康僧會“設像行道”之舉,推動佛像出現(xiàn)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胡僧心中,佛像無疑是受其供養(yǎng)敬奉的對象,屬于真正的佛教形象,在傳播佛教時,他們希望漢地民眾理解的佛應與其一致,但現(xiàn)實并非如此。
外來佛教圖像傳入中國,到達漢地民眾的主場,分析其獨特屬性,就應站在漢地接受者的角度展開論述。史載“漢明帝感夢”事件,表明佛像初傳中國之時的特點。
《冥祥記》載:“昔孝明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殆將其神也?!盵1]《后漢書·西域傳》曰:“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盵2]其中“神”“得道者”“西方有神”等字眼,表明在漢明帝及大臣眼里,佛陀是具有神異特征的神仙?!堵尻栙に{記》“白馬寺”條載:“帝夢金神……胡神號曰佛”[3],點明佛的身份是胡神,與前述“西方有神”呼應。《后漢紀》載“(佛陀)變化無方,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眾生”[4],可見漢地民眾不僅賦予佛陀變化無常和飛行的能力,更是賦予其“化通萬物而大濟眾生”的神力,這是漢代流行的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結(jié)合,表現(xiàn)出佛陀的神仙屬性?!赌沧永砘笳摗穭t將佛陀比作“三皇五帝”,賦予其神的特征:“佛者,謚號也。猶名三皇神,五帝圣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蹈火不燒,履刃不傷……”[5]
早期僧人采用幻術等手段傳播佛教,表現(xiàn)出佛像的神異性。佛圖澄“取應器盛水,燒香咒之,須臾生青蓮花,光色耀目,勒由此信服”[6],此類“缽生蓮花”有圖像存世——蓮花在缽狀物上盛開,發(fā)出耀眼光芒,兩側(cè)各有一人面向蓮花下跪禮拜,如荊州博物館館藏的漢魏佛像鏡?!端焉裼洝份d:“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其人有數(shù)術,能斷舌復續(xù)、吐火,所在人士聚觀。”[7]《高僧傳》曰:“(晉)釋壇霍者……專以神力化物……然因之事佛者甚眾?!盵8]可見,由這些胡人、胡僧所展現(xiàn)的幻術神力吸引了不少民眾事佛。此外“三十二好”“八十種相”的外形特征,更是佛像作為神仙的具體表現(xiàn)。
中國早期佛像與傳統(tǒng)神祇的表現(xiàn)具有相似性。彭山出土的搖錢樹佛像左右各站立一禮拜人像,座下浮雕龍虎銜璧圖案。這類龍虎座上表現(xiàn)“一神二人”的形式在四川地區(qū)多用來表現(xiàn)西王母,此佛像沿用西王母形式,以佛像取代西王母的位置,佛在其中顯然扮演著如西王母般的神仙角色,并且履行其職責。湖北鄂州出土的青瓷三足酒樽外壁表現(xiàn)的佛像乘坐辟邪狀神獸,與坐于龍虎座異曲同工,顯然是將其作為漢地神祇來對待的。
同時,這種佛與神的雙重性并不是矛盾的對立存在,由于一個新的觀點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和接受的主體雙方以已有經(jīng)驗為依據(jù),產(chǎn)生認知誤差是難免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中國社會背景下,佛作為神的屬性是其主要屬性,佛的屬性則是次要屬性。隨著后來人們對佛教教義的真正理解,佛教慢慢獨立,佛作為神的屬性才逐漸弱化,從而成為具有獨立宗教意義的供奉對象。
二、供奉性與裝飾性
就佛教圖像在載體中所起的作用而言,早期佛教圖像分為可供奉對象與裝飾圖案兩類,由此產(chǎn)生供奉性與裝飾性這一突出特點。此時佛像的供奉性不同于走向獨立后、受人供奉的佛教造像,它依然作為外來神祇而存在。
早期佛教造像的供奉性特點可從“偶像式”布局展開討論。“偶像式”布局是巫鴻在研究東王公、西王母時提出的概念[9],具有兩大要素:中心偶像的正面化及周圍有隨從的出現(xiàn)。依據(jù)這一布局要素,我們會發(fā)現(xiàn)早期佛教圖像多具有此特點。長江上游地區(qū)的搖錢樹樹干中央鑄造數(shù)尊正面佛像,佛像兩側(cè)表現(xiàn)戴尖頂帽胡人;鄂州塘角頭出土的獨立釉陶佛像兩側(cè)各有一侍立陶俑,已然形成“一鋪三尊”格局的雛形,具有作為獨立禮拜的意義[10]??淄皆煜袢褐蠿61、X71及X76三身佛像附近各表現(xiàn)有數(shù)量不等的胡人,皆雕刻在佛像左近,面西向佛禮拜,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偶像式”布局,但被認為是中原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具有禮拜性質(zhì)佛教圖像。[11]
不僅如此,佛像還寄托著逝者及其家人的愿望,引領墓主人死后升天,作用與漢地傳統(tǒng)神仙一致。墓葬專用明器如搖錢樹、魂瓶上表現(xiàn)的佛像,表達的是充滿現(xiàn)實需求的神仙思想,如吳縣獅子山西晉墓出土貼塑佛像的魂瓶,??獭俺鍪紝幱么藛试嵋俗訉O作吏高遷眾無極”等字樣在樓臺下方的龜趺碑上,可知此類魂瓶具有保佑子孫升官發(fā)財、長命百歲的用處。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早期佛教造像都具備供奉性,筆者認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早期佛教圖像多屬于裝飾圖案。
就佛教圖像依附的載體而言,有一部分是日用器,器物本身不具備受人供奉的屬性,因此其上的圖像便不具有此性質(zhì)。匠人們以剪影的形式在銅鏡背面表現(xiàn)出佛像大致輪廓,雖具有上述“偶像式”布局,但缺少具體面貌的表現(xiàn),明顯只是裝飾紋樣。將佛像作為酒樽的附飾,或作為支撐香薰的足,甚至用于裝飾唾壺,這種近似褻瀆的做法很難說是供奉對象。金銀戒指戒面的佛像,也只是延續(xù)裝飾的意味,而并不是作為真正的禮拜對象來供奉,而且這些依附陶瓷器皿的佛像大都塑造得較為模糊,有的佛像儀軌都不規(guī)范。吳地工匠往往是將佛像下半身與蓮座直接相連,即重疊衣紋之下直接表現(xiàn)出由數(shù)朵三角形蓮花組成的單層或雙層蓮花座,這種表現(xiàn)使人迷糊:第一層類蓮花圖案究竟是蓮花座,還是結(jié)跏趺坐時雙腿與袈裟下擺的程式化表現(xiàn)?這類佛像表現(xiàn)粗糙,應是直接借用某一佛像樣式,由于工匠不了解其具體的圖像結(jié)構(gòu),造成蓮座與坐佛膝蓋與裙裾樣式的模糊不清。
中國早期佛教圖像的供奉性及裝飾性特點,是由圖像依附的載體本身的功用延伸出來的。搖錢樹、魂瓶等是專門的明器,不具有任何日用價值,在被制造出來之后便承載了人們追求財富、祈求長生[12]、死后升天的愿望,其上表現(xiàn)的佛像等神祇便是寄托他們心愿的對象,因此即便這類載體上的佛像表現(xiàn)不規(guī)范,但仍然具有供奉性特點。而日用器由于使用性質(zhì)的限制,上面的圖樣便只起到裝飾器物的作用,佛像也只是帶有異域風格的裝飾圖樣而已,但日用器對佛像的表現(xiàn)證明當時人們對于這一類外來形象已然接受,所以才能與西王母等形象一起裝飾日用器物。
三、早期佛像與喪葬文化
佛教與喪葬表現(xiàn)人們對人生的不同態(tài)度,前者要求人們斷絕塵世欲望,后者則是墓主人欲望的表現(xiàn),但就是這樣迥異的兩種態(tài)度在漢晉時期的中國產(chǎn)生密切聯(lián)系。
《牟子理惑論》載:“明帝存時,預修壽陵曰顯節(jié),亦于其上作佛圖像?!盵13]這是目前所見最早有關佛像與墓葬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記載,孝明帝作佛像于顯節(jié)陵,開啟中國喪葬制度的新變化。[14]《洛陽伽藍記》記載:“明帝崩,起祗(佛書中多作“祇”)洹于陵上……百姓冢上或做浮圖焉?!盵15]可見明帝的行為對民間喪葬行為產(chǎn)生影響,但顯節(jié)陵上所作佛像究竟是何種面貌現(xiàn)無從探知。四川樂山兩處崖墓被認為是對漢明帝置佛像于陵墓做法的繼承,是目前已知最接近漢明帝畫佛像于陵墓的早期佛像遺跡之一[16],此兩處崖墓佛像樣式規(guī)范是研究早期佛像面貌的重要圖像資料。
目前所見中國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幾乎全出自墓葬。搖錢樹上的佛像與西王母等漢地傳統(tǒng)神仙一起構(gòu)成一個神仙世界;魂瓶上的佛像和僧人及其活動場面,被認為是在為死者亡靈舉行超度法會,旨在祈求死后能夠往生極樂凈土;白毫相等人俑作為陪葬俑在墓葬中繼續(xù)服務墓主人。還有一部分是作為陪葬物的日用器,如佛像鏡、貼塑佛像的陶瓷器等,這一類裝飾佛像的器物主要出土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吳晉墓中。部分佛像內(nèi)容則作為墓葬裝飾出現(xiàn),如佛像畫像磚。前述鄂州塘角頭出土獨立釉陶佛像,左右各分列一侍俑,尺寸小于佛像,形成“一鋪三尊”的形式,是一件佛像與墓葬結(jié)合的真正實例。
北方的早期佛教造像,除孔望山造像之外,幾乎都與墓葬有關。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前室頂部北面表現(xiàn)置于盤狀物中的“猞猁”,南面為“仙人騎白象”,東邊畫東王公,西面繪西王母,“仙人騎白象”和“猞猁”被認為是佛教圖像,將這類佛教圖像與東王公、西王母等神仙置于相同地位,此類配置具有祈福禳災的目的[17]。此外山東滕縣出土畫像石表現(xiàn)“六牙象”,是東漢章帝時期前后的重要佛像史跡[18];山東沂南畫像墓中的項光童子及施無畏印的坐像被認為與佛教有關。2021年,咸陽市成任村編號M3015的東漢墓室出土的2件金銅佛像,是目前國內(nèi)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獨立金銅佛造像,作為明確出土于墓葬中的早期佛像,無疑為早期佛教造像與墓葬文化的密切關系提供證據(jù)。
早期佛教造像能夠進入墓葬,與其被漢人視為西方神仙密不可分。東漢中期,佛教作為具有祈福禳災的異域神仙出現(xiàn)在墓葬中。因漢末戰(zhàn)亂或個人痛苦無法消除,人們認為本土西王母神靈的庇佑作用開始有所降低,外來的佛教圖像因而填補民眾的信仰空缺。在此背景下,西王母圖像出現(xiàn)簡化和概念化的傾向,而對佛像表現(xiàn)愈加豐富,逐漸取代西王母在墓葬中的位置。佛教圖像與墓葬的關系并不止于此,魏晉南北朝及以后,二者的關系愈加密切,如南北朝時,南朝的寺院藝術與北朝的石窟藝術都對墓室壁畫產(chǎn)生影響,共同構(gòu)建起中國墓室壁畫佛教圖像體系的基礎。
四、結(jié)語
早期佛教造像雖然依附其他載體而存在,但其具有的特點不容忽視。正是這些特點,使它迥異于具有獨立的宗教性佛像,亦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神祇,成為一種獨特的存在。而鑒于相關史料記載及早期佛教圖像出土情況,可知早期佛像與漢地墓葬發(fā)生聯(lián)系,這對我們理解早期漢民如何認識早期佛像與佛教有著突出意義。
參考文獻:
[1][漢]牟融.牟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1:10.
[2][唐]李賢注;[宋]范曄撰.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2349.
[3][北魏]楊衒之著;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0:134.
[4][晉]袁弘著;周天游校注.后漢紀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267.
[5][漢]牟融.牟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1:3.
[6][梁]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2:345.
[7][晉]干寶撰;汪少楹校注.搜神記(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
[8][梁]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92:375.
[9]巫鴻,李淞.論西王母圖像及其與印度藝術的關系[J].藝苑(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版),1997(03):35.
[10]楊泓.跋鄂州孫吳墓出土陶佛像[A].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91-295.
[11]李靜杰,田軍.你應該知道的200件佛像[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279.
[12]何志國.漢魏搖錢樹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50-172.
[13][北魏]楊衒之著;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0:151.
[14]溫玉成.公元1至3世紀中國的仙佛模式[J].敦煌研究,1999(01):159-170.
[15][北魏]楊衒之著;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0:134-135.
[16]羅世平.漢地早期佛像與胡人流寓地[A].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藝術史研究1[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80-81.
[17]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J].文物,1980(05):68-77.
[18]勞干.勞干學術論文集[M].中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1391-1395.
作者簡介:
龍淼淼(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美術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美術史與美術考古、佛教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