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滕閣枕碧流,王勃序文在上頭。雨卷云飛今古變,遺篇不朽話春秋。
說起古城南昌,人們就會想起滕王閣;來到古城南昌,必然要登臨滕王閣。站在滔滔贛水之濱,仰望碧瓦丹柱、斗拱層疊、飛檐翹角的57.5米高的主閣,和那兩翼連體對稱的百柱廊亭,宛如一個倚天聳立的大“山”字,令人心魄震蕩;若從高空俯瞰,則像是一只意欲凌波西飛而去的巨大鯤鵬,叫人情思飛動,使人不禁想起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座以“滕王”命名的江南名樓,非衙署建筑,非宗教建筑,非商業(yè)建筑,非民居建筑,而是當(dāng)年滕王為歌舞宴樂而興的樓閣,是一座高雅的藝術(shù)殿堂,是一處“閣以文傳,盛世則興”的文化勝地。此閣創(chuàng)建于初唐永徽四年(653),歷唐宋元明清五朝,滄海桑田,盛衰交替,在1926年北伐戰(zhàn)爭中終化為一片焦土。但是,雖歷千載,依然盛譽不衰??v觀斯閣,歷朝歷代一旦頹塌焚毀,旋即有人重新修復(fù),興而廢,廢而興,有文可考者達29次之多,如此現(xiàn)象,實乃史不多見。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jié)),按古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1942年所繪仿宋式《滕王閣重建計劃草圖》重新設(shè)計施工的新閣,終于竣工,舉行落成大典時古城一片沸騰,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滕王閣,是一部讀了千年、前朝后代不斷修定再版的經(jīng)典之作,是一部百讀不厭、??闯P碌牟恍嘀?。無怪乎一位游學(xué)海外幾十年的老學(xué)者,在重睹滕王閣新姿時,無限感慨地說:“我在海外看過不少唐人街和中式建筑,但不很地道,看了滕王閣令人震撼,深感中華民族文化的‘根’還是在中國?!彪蹰w,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值得不斷地去探索、去解密。
滕王創(chuàng)建,王勃作《序》,文以閣名,閣以文傳。自大唐以來,滕王閣就作為中華文化地標(biāo)巍然屹立于江之南、湖之濱,人文之風(fēng),常吹不斷。韓愈在其《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故此閣素享“江南第一樓”之譽。
無滕王則名閣不在,無王勃則閣名不傳。
滕王李元嬰是一位很值得探究的人物。他是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子,太宗之弟,貞觀十三年(639)被封為滕王。據(jù)正史記載,其政聲不佳,行為放縱。他是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去世的,這年武則天建元為光宅元年。在多事之秋的初唐,歷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數(shù)代,能保首領(lǐng)以終,也是一種傳奇。都督洪州建閣時王勃才三歲,王勃死后他還活了八年。滕王“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有“滕派蝶畫”鼻祖之譽,唐人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宋人《宣和畫譜》中均有明確記載。滕王閣本是李元嬰為“游樂宴集”而建,也許他怎么也想不到滕王閣會因日后“神童”王勃的驚世之作而名垂不朽,不過客觀上卻給洪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chǎn),對南北文化交流以及江南歌舞的發(fā)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序》問世,閣名遠(yuǎn)播。歷朝重建之閣,規(guī)模與規(guī)格不同,唐雄宋秀,而今閣空前。自唐以來,乃是游觀、雅集、歌宴、拜詔、迎送、祭奠之地。墨客騷人題詩作賦相襲成風(fēng),莫不以登閣揮毫為快。即便未能親臨其地,或?qū)憠糁兴?,或題繪閣之圖,或遙賀新閣落成。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抒發(fā)思古之情、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名篇佳作難以勝數(shù)。誠如清代詩人尚镕《憶滕王閣》詩中所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p>
(摘編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學(xué)習(xí)方法報》讀寫拍檔新高考版2023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