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做與不做不是取決于一個人的能力,而是決定于這個人的毅力。
比如面對一位生命垂危不久于人世的病人,你是盡力挽救還是坐視不管?比如遇到一個實力強勁無法戰(zhàn)勝的對手,你是勇敢挑戰(zhàn)還是逃之夭夭?
對于很多的“明智者”來說,撒手不管、知難而退、虛與委蛇以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恐怕是他們所認為的最佳選擇??墒?,翻開中國歷史的長卷,對這種行為說“不”的卻是大有人在,他們的行為可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環(huán)境,孔子欲挽狂瀾于既倒,擎起“克己復(fù)禮”的大旗,周游列國推行其道,不為諸侯所用,然授徒三千,終將儒家文化推及天下;面對“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艱難處境,屈原依然竭忠盡智以待其君,以高潔的志行、堅貞的品質(zhì),使飽受冤屈與不幸的靈魂彪炳史冊;面對終身殘疾無緣戰(zhàn)場的窘境,孫臏以筆代劍奮筆著述,讓自己的軍事思想閃耀后世;面臨慘遭奇恥大辱聞達已成泡影的困境,司馬遷忍辱負重,努力修史,留下一部“史家之絕唱”……
他們,沒有誰敢說自己能夠成功,沒有人不知道前路充滿坎坷,他們幾乎都是在面對絕境的情況下做出了自己的人生抉擇。其實,知其不可,為還是不為,全在一念之間。為,你所憑借的只有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信念,用世間的苦難和人生的不幸為自己的精神淬火;不為,也很正常,甚至會被人們譽為“識時務(wù)”的“俊杰”,但你也會因此喪失了挑戰(zhàn)不可能的機會,只能在痛苦與懊惱中看著你所不愿見到的情景如期降臨。從某種意義上說,面對絕境,勇往直前,全力以赴,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讓自己問心無愧。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是勇氣與無畏的凝聚,是奮斗與拼搏的代名詞。也許會有人說,這樣的人不自量力,這樣的人不切實際……但請想想,如果從來就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出現(xiàn),我們今天或許還都是生活在樹上的猿類。
其實,我們的祖先從來就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飽含欽敬,否則,就不會有女媧煉石補天、精衛(wèi)銜木填海的美麗傳說,就不會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傳世佳話,就不會有一代代英豪推翻黑暗勢力、追求民主自由的壯舉……
要征服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挑戰(zhàn)一切不可能,需要的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執(zhí)著,需要的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誠,更需要一種“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無私奉獻……
拼搏之后,才知道生命力有多么頑強;努力之后,才知道不可能亦會軟化退讓。正是一個又一個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豪們前仆后繼,我們才能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才能享受到層出不窮的新奇與美好!
點評
作者善用鋪排的手法,無論舉例、引用,還是論述、抒情,多用排比句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知不可而為之,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體現(xiàn),更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精神精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朝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目標執(zhí)著前行。尤其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今天,我們更需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
(指導教師: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