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門縫里看戲
卞毓方
閑來重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開朗,我沒有跟他“舍船,從口入”,而是折回頭,走進另一條時間隧道。
那年頭,我五歲半。
祖父帶我看過一出京戲《失空斬》。幾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國演義》的《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當時卻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戲”,三國人物為啥長成、穿成那個模樣,講話為啥總裝腔作勢,平常為啥在街上看不見他們,難道是單獨住在一個叫三國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霧里,稀里糊涂。心頭癢癢,覺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個世界,燈光燦亮,景色輝煌,人物衣冠齊楚,氣宇軒昂,一動一靜、一言一語都像是在天國,絕不是我們所在的人間。——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費;正因此,票再貴也有人爭著買。平日瞅那些看過戲的,逢人就得意揚揚地炫耀,似乎打劇場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臺人物。
祖父啥時再看戲呢,天曉得。我是小孩子脾氣,上午栽樹,下午就想吃果子。戲票分三等,我記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錢。對于窮人,五分錢是什么概念?不清楚。我也不覺得我們家特別窮,左鄰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氣清,母親在屋后小洋河的碼頭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錢,我想看戲?!蹦赣H摸摸口袋,又縮回手,不同意。不給我就不走,一直站著磨。母親是疼我的,每當我和大姐、二姐鬧別扭,母親不問青紅皂白,總是站在我這一邊。這天,母親洗完衣服,卻頭也不回,徑自走了。
斷念,知道這戲票是買不成了。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個人跑去劇場。
劇場在小鎮(zhèn)的中心,正門朝北,有人查票。南門,即后臺,也有人把守,剛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當頭棒喝。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到西南門。那是扇木門,右側(cè)有道豎形的裂縫,約一拃長,中間像被小刀挖過,有拇指寬,狀如一只狹長的細眼。我踮起腳,還是夠不著,看來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劇場南邊臨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撿得幾塊半截磚頭。轉(zhuǎn)回去,門眼已被一個大孩子占領,也許那洞就是他挖的。
無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讓他講講怎么好看。他沒文化,我已經(jīng)在私塾讀了一年,剛才在正門,看到海報上寫的是鹽城淮劇團,演的是《西廂記》。好不容易等到他大發(fā)慈悲,把門眼讓給我,墊好磚頭,站上去,勉強夠到,閉上左眼,拿右眼對著,卻是一片漆黑——門里有人擋著。難怪那大孩子放棄,他看不到了。
過了一段時光,中秋節(jié),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劇場,老地方,仍是西南門。謝天謝地,門眼還在,也沒有旁人,我隨身帶了兩塊泥磚,墊著正好。
這回是建湖淮劇團,劇目是《秦香蓮》。
因為縫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個戲臺,人物面對觀眾,于我僅是個側(cè)影。俗話說“門縫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說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這么認為,反而覺得更聚焦,更詭秘。往小了說,有點像把兩掌并攏,從掌縫里瞧風景;往大了說,仿佛從兩壁夾峙的縫隙覷探藍天。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特殊的與眾不同的視角,你要是沒經(jīng)歷過,就很難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讓人嘆為觀止的“一線天”。
《秦香蓮》的戲,我沒看過,但劇情聽過若干遍,打從抱在母親懷里起,到蹣跚學步聽鄰家婦女拉呱,到夏夜乘涼聽大人講故事。秦香蓮的丈夫陳世美進京趕考,中了狀元,招為駙馬。秦香蓮扶老攜幼,到京城尋夫。陳世美忘恩負義,不認賢妻,并派人謀殺。開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義,判陳世美死罪。公主與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鐵面無私,最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是日我看完全場,盡興而歸。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掙了錢,要買頭排的票,把他們劇場的戲挨個看完;如果錢有富余,就買好多張票,送給那些窮人的孩子。
半個世紀后,我歷盡滄桑,風塵仆仆還鄉(xiāng)。像武陵人重訪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劇場。是它,就是它。它還屹立在那里。外形雖然蒼老,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時還有演出。我大喜過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場淮戲。這是鄉(xiāng)愁,這是鹽阜大地的文化結(jié)晶,另一種生命的鹽分。朋友積極安排,錢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熱淚——沒有人知道,此刻,我又變回了那個從門縫里看戲的小男孩。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我”在南門被當頭棒喝到“門眼”又被擋住,體現(xiàn)出“我”看戲過程的曲折與執(zhí)著。
B.“我沒看過,但劇情聽過若干遍”,表明“我”從小就受到了戲曲文化的滋養(yǎng)與熏陶。
C.具體介紹《秦香蓮》劇情,說明“我”對此記憶猶新,也體現(xiàn)了“我”愛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戲后“我”盡興而歸、心花怒放,是因為看到陳世美受到了懲罰,正義得到了伸張。
2.下列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由重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起,既是為了借此“走進另一條時間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為后文抒發(fā)情感張本。
B.看《秦香蓮》,文中提到“我隨身帶了兩塊泥磚,墊著正好”,這一細節(jié)既照應了前文,又使下文順利看戲的情節(jié)合乎情理。
C.文中對祖父著墨不多,但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帶進了戲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來陶醉其中甚至影響了學業(yè)。
D.在整個看戲的過程中,有多處主人公“我”通過獨白的方式,向讀者展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3.本文語言極具特色,請根據(jù)上下文對下列句子中人物心理進行分析。
(1)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錢,我想看戲?!蹦赣H摸摸口袋,又縮回手,不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不容易等到他大發(fā)慈悲,把門眼讓給我,墊好磚頭,站上去,勉強夠到,閉上左眼,拿右眼對著,卻是一片漆黑——門里有人擋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文與小說本是兩種文學體裁,但小說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說化。這篇散文具有了哪些小說的特點?請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擬題 史慧芳)
參考答案
1.D(人物心理分析錯誤,“‘我’盡興而歸、心花怒放,是因為看到陳世美受到了懲罰”錯誤,“我”盡興而歸、心花怒放是因為終于完整地看完一場戲,盡管是透過門縫。)
2.C(“甚至影響了學業(yè)”錯誤。從“他沒文化,我已經(jīng)在私塾讀了一年”“中秋節(jié),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劇場”可知,并沒有影響學業(yè)。)
3.(1)①“哼”字寫出“我”纏著母親撒嬌磨纏,想要五分錢看戲的心理。②“摸摸”“縮”等動作描寫,寫出母親本想讓我去看戲,但因家里貧窮,只得把手縮回;表現(xiàn)母親既愛孩子又無法滿足孩子的無奈與矛盾心理。與上文“我也不覺得我們家特別窮”形成鮮明對比。(2)①一系列動作描寫,“墊”“站”“閉”“對”等動詞生動描寫出“我”透過門縫看戲的不易,表現(xiàn)出“我”對看戲的渴求;②“擋著”一詞寫出了“我”什么都沒看到后的失落和無奈的心理。
4.①重視情節(jié)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較完整地記述了“我”幼年看戲的曲折經(jīng)歷。 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文章將“我”熱愛戲曲、執(zhí)著追求的個性特點刻畫得十分生動。 ③大量運用描寫手法。如母親摸口袋的動作描寫,第一次從門眼看戲的細節(jié)描寫,盡興看戲后的心理描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