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動物園的一頭馬來熊,因為常如人類一樣站立,并不斷向游客揮手示意,被人懷疑是工作人員穿“熊衣”扮演。但杭州動物園管理人員對外澄清:這確實是一頭馬來熊,那些看似“異?!钡呐e動,其實都符合馬來熊的動物特性。
我國古籍中稱小熊為“魋”,老百姓俗稱其為“赤熊”。成書于漢武帝時期之前的訓詁學專著《爾雅·釋獸》曾這樣描繪:“魋如小熊,竊毛而黃?!币馑际恰棒s”是一種縮小版的熊狀動物,毛粗短,呈赤黃色(胸口斑紋)。
馬來熊是熊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年體長在150厘米以下,體重一般不會超過70千克。它的全身覆蓋著油亮烏黑的皮毛,除了鼻子和嘴是棕黃色,胸口處還有一個棕黃色的“U”形斑塊,即便在野外也很好識別。
顧名思義,馬來熊主要棲息在東南亞地區(qū)。但在我國云南盈江、綠春以及西藏芒康等地,也有少量的馬來熊野生種群。從江西萍鄉(xiāng)楊家灣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點發(fā)掘出的馬來熊牙齒化石來看,它還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
馬來熊是比較典型的林棲動物,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雨林和闊葉林中。它們善于爬樹,常在樹上搜尋植物果實或蜂蜜等食物。有意思的是,馬來熊還喜歡利用樹枝,在樹杈上搭建一個巢臺來睡覺。
在地面活動時,馬來熊一般是四肢著地爬行,如果沒有受到驚嚇,它常常會慢悠悠地活動,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條四處溜達的大型犬類。它的叫聲也非常接近狗吠的聲音,因此常被人們稱為“狗熊”。
我國有句成語叫“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動物過于消瘦,透過皮膚就能看到骨頭。馬來熊本身就不如其他熊科動物那般強壯,當它站起來的時候,后腰和臀部的皮膚會形成大量的褶皺。
由于棲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常年氣候溫暖,甚至是炎熱,馬來熊是唯一一種從來不冬眠的熊亞科動物。但野生馬來熊的壽命只有20多歲,比野生亞洲黑熊和棕熊的壽命要短得多。這和馬來熊沒有冬眠的習性是否有一定的關系呢,科學家們正在研究。
加里曼丹島,是馬來熊加里曼丹亞種的主要棲息地之一,那里還棲息著世界最小的婆羅洲侏儒象和蘇門答臘犀牛。在動物進化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島嶼法則”——在孤島上小型哺乳動物會變得更大,巨型化;而大型哺乳動物則會慢慢變得更小,侏儒化。
過去科學家們認為,馬來熊可能也是遵循“島嶼法則”,因此才進化成大型犬只般大小。但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生活在老撾、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馬來熊體型仍然很小,于是不得不重新審視馬來熊體型小的原因。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馬來熊的樹棲特性才讓它們的體型變小。它們主要生活在森林里,需要在樹枝上尋找蜂窩、鳥蛋、果實等食物,又常在樹杈上睡覺躲避天敵,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度過。過于臃腫的體型,顯然并不適合在樹上生活。
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馬來熊也是雜食性動物。但它對食物比較挑剔,一般只尋找螞蟻、白蟻、蜜蜂的巢穴,然后吃掉里面的成蟲、幼蟲、蜂蜜、蜂蠟,甚至是蜂巢。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在人類定居點附近生活的馬來熊還慢慢形成了翻找垃圾桶,揀食殘羹剩飯的習慣。
在我們的印象里,熊偷食蜂蜜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而且熊皮糙肉厚,似乎并不害怕蜜蜂們的蜇咬。但實際情況并非這樣,馬來熊的鼻子和嘴唇部位是裸露無毛的,在遇到數(shù)量龐大的蜜蜂群或是攻擊力爆表的馬蜂群時,它們也只能在淺嘗幾口蜂蜜后,不得不落荒而逃。
因此,大量散布在森林中的白蟻巢穴,才是它們食物的主要來源。馬來熊的兩個前肢上各有5個長約10厘米、如同鐮刀狀的抓鉤。這是它們刨開白蟻巢穴的利器,也是爬樹時必不可少的工具。當馬來熊輕而易舉地將白蟻巢穴的頂蓋翻開后,巢穴里的白蟻便會蜂擁而出,馬來熊便伸出自己的長舌頭,在白蟻巢穴上不停地舔來舔去。
馬來熊的舌頭粗糙,而且上面布滿了倒刺,進食時唾液腺分泌的大量酸性唾液也會分布到舌頭上。只要是馬來熊的舌頭經(jīng)過之處,白蟻們要么被粘住,要么被鉤住,隨著舌頭的收回而成為它的美味佳肴。
榴蓮號稱水果之王,價格昂貴,實現(xiàn)“榴蓮自由”是很多人的夢想之一。但對于野生的馬來熊而言,似乎早就實現(xiàn)了人類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在棲息地里,善于爬樹的馬來熊往往還沒等榴蓮成熟便爬上樹去,將榴蓮弄下樹來大快朵頤。
馬來熊的腰部和臀部在站立時出現(xiàn)的褶皺,讓大家懷疑它是“假熊”。其實不僅僅是在腰、臀部,馬來熊在受到刺激或驚嚇后出現(xiàn)應激反應時,額頭上也會出現(xiàn)好幾層褶皺。當馬來熊受到天敵攻擊時,它可以利用這些松弛的毛皮,轉(zhuǎn)過頭來攻擊對方。
那么,馬來熊有哪些天敵呢?
由于體型較小,擁有敏捷的攀爬能力、鋒利的爪子以及巨大的咬合力,馬來熊在森林里的天敵并不多。在東南亞地區(qū),孟加拉虎、馬來亞虎是馬來熊的主要天敵。而在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虎曾是馬來熊的天敵,但現(xiàn)在該地區(qū)已經(jīng)沒有老虎的蹤影了,只是網(wǎng)紋蟒和緬甸蟒有時會獵捕它們。
在野生環(huán)境下,雌性馬來熊的繁育能力很低,而且幼崽的存活率也很低。雌性馬來熊大約3歲成年,每胎產(chǎn)幼崽2~3只,會撫育幼崽大約3年時間,到其成年離開后才會再次繁殖。也就是說,在馬來熊短短的20多年生命中,雌性最多也不過生下7窩幼崽而已。
由于人類對原始森林的不斷砍伐,導致馬來熊的傳統(tǒng)棲息地不斷退化或徹底喪失,加上人類對馬來熊的干擾、偷獵、盜獵等,導致世界范圍內(nèi)野生的馬來熊數(shù)量急劇減少。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馬來熊就已經(jīng)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在我國動物園圈養(yǎng)的馬來熊有120頭左右,野生的馬來熊數(shù)量不會超過15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