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奶牛的養(yǎng)殖過程中有一些飼養(yǎng)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必須進行科學的飼養(yǎng)和管理才能使得奶牛的生產性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其中圍產期的飼養(yǎng)管理就是一個節(jié)點,一旦養(yǎng)殖出現(xiàn)問題,必然會導致能量和蛋白負平衡、低血鈣和免疫抑制等三個方面的問題,每一個都會引起圍產期疾病,從而使得養(yǎng)殖場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而良好的圍產期管理可以降低圍產期疾病,提升奶牛飼養(yǎng)的效果和生產性能,這就要求廣大奶牛養(yǎng)殖場在養(yǎng)殖過程中要注重飼養(yǎng)管理,尤其是在圍產期,必須嚴格地采用科學方法,才能在養(yǎng)殖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本文將針對奶牛圍產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常見疾病進行詳細的介紹和闡述,旨在可以給廣大奶牛養(yǎng)殖場提供一種思路和參考,以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fā)生。
關鍵詞:圍產期;奶牛;常見疾病
對于很多牧場而言,提高圍產期管理可以顯著提高產奶量,降低死淘,降低疾病發(fā)病率和經濟損失。有方法可以估算改進措施的經濟收益,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牧場管理者需要不斷地找到新方法來提升圍產期管理,包括更好的飼喂管理,更好的日糧制作,更多的關注舒適度、飼養(yǎng)密度和圍產牛所面臨的環(huán)境,改善圍產期管理可以對牧場管理、奶牛和可能的經濟收益、牧場整體收益有顯著影響[1]。
1 奶牛圍產期
1.1 奶牛圍產期階段劃分
通常認為圍產期是從產前3周到產后3周,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時間段。但是,逐漸明確的是圍產期至少是從干奶期開始直到產后1個月。因此,圍產期是90 d,甚至更長。在這期間,奶牛管理、營養(yǎng)和保健會顯著影響到泌乳期能否成功。因此,這意味著圍產期包含整個干奶期和產前的青年牛以及新產階段,奶牛在這個階段會有明顯的應激,這為奶牛在接下來泌乳期的健康、未來的產奶量和繁殖表現(xiàn)做好準備。
奶牛在圍產期經歷顯著的激素、代謝、免疫和生理變化,胎兒會在奶牛妊娠后期快速生長,奶牛需要乳腺發(fā)育和初乳生成,奶牛需要分娩,胎衣和子宮脫離并排出胎衣,奶牛要開始新的泌乳周期。因此,奶牛大部分的疾病出現(xiàn)在圍產期并不意外。而且,圍產期管理不好會導致繁殖問題、乳房炎和蹄病等疾病,很多奶牛在圍產期被淘汰。
1.2 奶牛在圍產期經歷巨大的代謝變化
圍產期奶牛子宮和胎兒以及乳腺和免疫系統(tǒng)對葡萄糖的需要大幅增加,激素水平變化明顯,采食量出現(xiàn)巨大變化,奶牛要適應鈣的需要量和隨之出現(xiàn)的亞臨床低血鈣,風險很高,而且免疫會受到抑制。
為了適應這個階段的變化,奶牛通常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節(jié)省出來用于滿足妊娠和乳腺的需求。在圍產期,奶牛肝臟中葡萄糖的生成量增加,體脂和體蛋白動員增加,從而滿足圍產期能量和蛋白的需要量。
1.3 圍產期是各種疾病的高發(fā)期
圍產期疾病發(fā)病率的調查表明,泌乳早期和圍產期疾病發(fā)病率普遍很高,比如乳房炎發(fā)病率很高,胎衣不下、子宮炎、產褥熱和真胃變位都是圍產期的代謝疾病。而蹄病會更加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泌乳期。
2 奶牛圍產期問題
有很多原因造成奶牛圍產期問題,但是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引起問題,它們分別是能量和蛋白質負平衡、臨床或亞臨床低血鈣,尤其亞臨床低血鈣的影響更大。另外,還有免疫抑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兩個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它方面,比如激素變化、應激管理和營養(yǎng)缺乏(缺乏硒和VE)影響。
2.1 能量負平衡
能量用于奶牛的維持需要、妊娠后期胎兒的快速生長、初乳生成、產奶和乳糖合成等功能。另外,能量對于維持免疫功能非常重要,所以處于能量負平衡的奶牛更容易出現(xiàn)免疫抑制。產犢前后干物質采食量下降是造成能量負平衡的部分原因。如果生理系統(tǒng)對能量負平衡的應答在干奶期下調,那么奶牛可能無法應對分娩和泌乳早期突然增加的能量需求。這意味著干奶牛的飼喂對奶牛能否應對泌乳早期的能量需要有直接和顯著的影響。能量負平衡的臨床表現(xiàn)是酮病、脂肪肝、產量下降和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會造成胎衣不下、子宮炎、乳房炎以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發(fā)情延遲,死淘風險增加。能量負平衡是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同時,這些問題也和蛋白負平衡相關,尤其是圍產期給小腸提供必需氨基酸。圍產期奶牛采食量變化情況顯示,隨著產犢的臨近,采食量逐漸下降。在產犢前2 d,采食量突然下降,即使奶牛在產犢后采食量快速增加,但是依然會有一個能量負平衡的最高點。相對于能量攝入,奶牛不得不動員體脂參與能量代謝,這需要讓奶牛能夠正常的應對能量負平衡[3]。
2.2 低血鈣
低血鈣是奶牛產犢時的常見問題,與干奶牛和新產牛不恰當?shù)臓I養(yǎng)管理有關。有時會造成臨床型產褥熱的發(fā)生,可能會造成奶牛死亡。但是,發(fā)生率非常高的亞臨床低血鈣對奶牛造成的長期影響更大。亞臨床低血鈣可能會造成免疫抑制、胎衣不下、子宮炎,最終導致產奶量下降和繁殖表現(xiàn)差。低血鈣非常普遍,所有奶牛在產犢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鈣。如果嚴重會抑制采食量,使奶牛從日糧中攝入的鈣更少。如果在干奶期,不合適的飼喂可以讓奶牛機體的鈣代謝遲緩或者關閉,那么奶牛很難應對新產階段突然增加的鈣的需求。大約10%~50%的奶牛在產后10 d內會出現(xiàn)低血鈣,這是奶牛在干奶期常見的情況。同時,鎂在骨鈣動員溶解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奶牛處于低血鎂狀態(tài),那么激素受體系統(tǒng)也不能正常運轉,這會使奶牛更難動員骨鈣溶解。因此,對于干奶牛和新產牛,日糧中鎂的含量也很重要,尤其是和日糧中鈉和鉀的含量有關。
2.3 免疫抑制
圍產期奶牛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這是造成圍產期疾病的重要原因。首先,胎衣脫離子宮是一種免疫反應,免疫系統(tǒng)攻擊胎衣和子宮連接的部位,從而造成胎衣和子宮脫離,胎衣排出。如果免疫系統(tǒng)受到抑制,胎衣和子宮無法完全脫離,增加胎衣不下的風險,造成子宮炎[4]。此外,免疫受到抑制的奶?;既榉垦?、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任何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更高。能量攝入低會降低機體免疫應答,因為免疫系統(tǒng)需要能量。低血鈣和低血鎂也都會損害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應激激素皮質醇含量高也會抑制奶牛的免疫系統(tǒng)。因此,前兩個因素可以使第三個因素變得更糟糕。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導致免疫抑制,比如硒和VE含量低會直接抑制奶牛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因此在圍產期奶牛上要供應充足。另外,奶牛在圍產期經歷的其他應激也會引起免疫抑制,絕大部分會降低采食量,比如舒適度不好、嚴重的冷應激或者熱應激、飼養(yǎng)密度大、環(huán)境臟這些都會抑制免疫系統(tǒng)。奶牛之間相互競爭,尤其是把經產牛和頭胎牛放在一起飼喂,這也會對頭胎牛造成負面影響。缺水、飼料和采食空間受到抑制,飼料霉變也會抑制免疫系統(tǒng)。所有這些飼喂管理對圍產期奶牛都至關重要。
3 奶牛圍產期常見的疾病
在奶牛圍產期,由于特殊的生理狀態(tài),導致奶??梢园l(fā)生一些相關的疾病,在養(yǎng)殖過程中應當加以重視。
3.1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是指母牛在分娩后的一定時間內沒有排出胎衣的情況。當奶牛發(fā)生本病時,通常不出現(xiàn)全身的癥狀,但奶牛的食欲和產奶量會有下降。如果此時奶牛子宮出現(xiàn)外傷或子宮遲緩,就會表現(xiàn)出全身癥狀。通常本病的發(fā)生率為3%~12%,在養(yǎng)殖不良的養(yǎng)殖場可以達到40%左右。胎衣不下還可以導致病牛出現(xiàn)不孕的情況,最終提前被淘汰處理。
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受到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和營養(yǎng)因素的作用。生理因素包括胎兒過大和過多,奶牛年齡過大,胎次過高,子宮收縮無力,尤其是經過5個胎次以上的奶牛,其發(fā)病率可以高達35%以上。當奶牛受到乳房炎、布魯氏菌病以及腹膜炎等也可以引起胎衣不下。營養(yǎng)缺乏,尤其是微量元素硒和維生素缺乏也會誘發(fā)本病。
預防本病需要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技術進行預防,如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和一定的運動量。本病一旦發(fā)生,可以采用藥物治療和手術剝離的方法。藥物是應用縮宮素進行皮下或肌內注射,促進胎衣的排出。手術治療是應用手術將胎衣剝離后用高錳酸鉀或苯扎溴銨溶液進行沖洗,對于子宮有炎癥的情況,應當將藥物放入子宮內。
3.2 產后癱瘓
產后癱瘓是由于鈣的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一種營養(yǎng)代謝病,本病多是在3~6胎的奶牛發(fā)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奶牛常會在產后的3 d就會出現(xiàn)發(fā)病,而且治療痊愈后還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
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奶牛在泌乳中含有較多量的鈣,使得體內鈣的含量急劇下降,而且產后胃腸道的機能出現(xiàn)紊亂,使得鈣在腸道內吸收的能力下降,或者在分娩過程中造成的產道問題或產后出血等因素引起。
預防本病需要從產前開始,在產前1月就調整鈣磷比例,適當調低鈣的比例,常見可以調整為1.5:1,這樣牛在分娩時可以加強鈣的動用。在分娩后要及時給母牛補鈣,避免鈣含量的急劇下降,常用的藥為25%葡萄糖酸鈣。在補鈣的同時要飼喂一些健胃的藥物,可以提升鈣在腸道內的吸收量。在奶牛分娩后,不能急于擠奶,應當在2 h后開始,而且不能將奶擠干凈,逐漸增加擠奶的量。奶牛發(fā)生本病后,要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給病牛補鈣,應用500~1,000 mL的含量為10%的葡萄糖酸鈣進行補充。如果奶牛發(fā)病嚴重,還可以加用安鈉咖強心和地塞米松抗炎等。在補鈣的同時通過乳房送風的方式治療,效果更佳。
3.3 乳房炎
乳房炎是奶牛在分娩后,泌乳期內常見的一種疾病,是由于乳腺葉間結締組織或乳腺體發(fā)炎所導致的,發(fā)病牛常見有兩種病癥,如隱性乳房炎和臨床型乳房炎。隱性乳房炎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僅僅是乳汁出現(xiàn)變化,如白細胞數(shù)量增多,乳汁變?yōu)槿鯄A性,而且泌乳量下降。臨床乳房型乳房炎表現(xiàn)出紅、腫、熱、痛和機能障礙的情況。泌乳量下降甚至嚴重發(fā)病的奶牛會停止泌乳,在乳汁中還可見有血液。發(fā)病嚴重的奶牛可見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體溫上升等,甚至會引起死亡。
乳房炎的治療是消除產生的病因,進行抗菌治療,提升機體的免疫力。在治療的同時可以增加擠奶的次數(shù),限制精飼料和多汁飼料的飼喂。
4 小結
能量和蛋白負平衡、低血鈣和免疫抑制是三個重要途徑,每一個都會引起圍產期疾病。良好的圍產期管理可以降低圍產期疾病。在胃腸期一旦出現(xiàn)胎衣不下、產后癱瘓等疾病,要及時進行治療,避免造成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 施長喜.奶牛圍產期常見疾病的防治[J]. 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11(8):116-116.
[2] 沙里金,王義仁,鄔純鴻,等.奶牛圍產期十種常見疾病及預防[C].//首屆全國奶牛精細化管理高峰論壇暨奶牛精細化飼養(yǎng)關鍵技術與設施設備研討會. 2013:323-326.
[3] 阿地力江·肉索力.奶牛圍產期常見疾病的臨床診斷與防治[J]. 新疆畜牧業(yè),2016(4):38-42.
[4] 王曉麗,夏興霞,諸玉梅,等.奶牛胎衣不下的研究進展[J].中獸醫(yī)學雜志,2007(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