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露天建筑;施工;粉塵污染;風洞試驗;氣流
中圖分類號:X831 文獻標志碼:B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中造成的粉塵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建筑物的風場結構受背景風場的特征、相鄰的建筑以及自身幾何特征的影響,導致粉塵難以控制,對人們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同時,由于單純繞流的阻礙,導致施工建筑附近的流程出現(xiàn)下沖、渦流、角隅流、尾流和穿堂風等現(xiàn)象,又增加了施工建筑的復雜性,這些因素都會使建筑施工時附近的局部風速過大,造成嚴重污染。目前,許多發(fā)達國家已經制定了有關法規(guī),要求對高層建筑或建筑物的風場進行環(huán)境影響評價,這就是在建設前的概念、規(guī)劃和設計階段,要對建筑的風荷載和周圍的風場特性進行評估,從而對建設后的風向和環(huán)境進行科學評價,以減少施工粉塵的影響。當前雖然有較多學者研究了施工粉塵污染分析方法的研究,但是還有一定不足之處,為此本次通過中小型露天建筑施工粉塵污染風洞試驗分析的形式,進一步分析建筑施工粉塵污染的情況,期望減少建筑施工粉塵污染的情況。
1風洞試驗準備
此次實驗中采用的風洞模型是由4 mm厚度的有機玻璃材料制成的,其強度和剛性足以在13 m/s的測試風速下不會產生變形,因此可確保風壓測量的準確性。根據(jù)實際建筑尺寸,選取幾何比例,使得模型在風洞內的堵塞程度達到89%。該模型的形狀與實際物體的幾何形狀非常接近,實驗時將模型置于28 m直徑的圓盤中心,利用轉動圓盤來模擬不同的風向。
詳細的風洞實驗室構造以及設備見表1。
除此之外,采用擋板、柵格以及粗糙元等模塊對風洞內的空氣邊界層進行了仿真,并可根據(jù)實驗條件進行調整,以適應高速區(qū)、低速區(qū)的風場和湍流場。由于建筑外立面的不規(guī)則性,在外立面、屋頂和開放墻上布置了測量點,從而得到了有關模型完整的風壓資料。在粉塵濃度的分析上采用M200型的氣相色譜儀,沿著建筑物的尾流區(qū)分別設置采樣點,垂直安裝到取樣靶上,SCANIVALVE的輸出端與氣體色譜的取樣端口之間用PVC管道相連。另外,在SCANIVALVE出口和氣體色譜取樣口之間裝有空氣泵,以加速取樣。在取樣的時候。通過氣相色譜儀對一種氣體樣品進行分析。電腦程式會控制SCANIVALVE,使各取樣點的示蹤性氣體樣品均能由一臺氣相色譜儀持續(xù)取樣,并將相應的層析及濃度值儲存于主控臺式機內。
風洞試驗概況圖見圖1。
測試基準點的風速是13 m/s的基準點高度H=10 m,取樣頻率是300 H,取樣時間是20 s,風壓系數(shù)取樣值是6000個。
在風洞試驗中使用了兩套測量系統(tǒng),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風速測量系統(tǒng):通過澳大利亞TFI公司的眼鏡蛇風速測試儀、AD板、PC和專用軟件等構成的測試系統(tǒng),對大氣邊界層的仿真風場進行測試。本系統(tǒng)可用于風洞內的風速分布、湍流度、脈動風速、功率譜等參數(shù)的測定。在風場試車時,0.6米處的平均風速大約是9米/秒。
(2)風壓測量、記錄及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風壓測量、記錄、數(shù)據(jù)采集、數(shù)據(jù)處理、微機及自編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測試中,測量信號的取樣頻率是312.5赫茲,取樣時間是32秒,取樣長度是10000 m。
(3)天平:本實驗采用最小分辨感度0.01 mg,最小感度0.5 g兩種規(guī)格的天平。
(4)加濕裝置:利用超聲波加濕器來加濕顆粒,采用粒度為微米級的噴霧槍進行潤濕。
(5)堆起料機:為模擬建筑物料的搬運,開發(fā)了堆料器的模型。模型設計參照堆場堆料器尺寸為1:100,確保皮帶寬度為14 mm,皮帶速度為0.025 m/s,對應角度速度為4.08弧度s。斗輪采用齒輪式斗式,共有9臺。
(6)熱線風速儀:風速采用丹麥制造的DISA熱線(隔膜)風速計,在使用之前,通過DISA內的噴流風洞對其進行標定。采用熱膜式流速計進行風速分布,采用V形熱膜式風速計進行雷諾應力的測定。
(7)錄像放大設備:為了防止近距離的微粒對局部流場的影響,采用了遠程觀測的方式來測量啟動風速。
2風壓分布特性
對流層空間結構模擬,在大氣邊界層中,預先考慮風的特性,大氣粉塵一般都是呈稀態(tài)固氣流,根據(jù)粒子運動無量綱方程得出公式(1):
基于上述計算,描述了建筑物表面的風壓情況,描述了風壓分布的特性。
3結果與討論
通過上述過程為試驗做準備,在此基礎上,分析試驗結果,預先分析不同角度風向下粉塵污染情況,結果見圖3。
基于上述圖3可知,風向為0°~45°情況下,粉塵向下流動的趨勢明顯高于向上流動的趨勢。1層和2層附近的無量綱濃度達到最高,粉塵有一個強烈向下流動和擴散趨勢,并在此區(qū)域大量地聚集,給下層樓帶來更高風險的污染空氣污染物感染。向上擴散主要屬于分子擴散,并且被流動擴散抵消,沿建筑高度的增加,無量綱濃度明顯降低。大約在13層左右,濃度降低至2個數(shù)量級以下。
當風向為90°~135°時,濃度則保持在一個穩(wěn)定水平。粉塵濃度下慢慢地向上方擴散,相對更高的濃度出現(xiàn)在較高樓層。這意味著當風向是90°時,建筑天井內存在較大的渦流區(qū),氣流不易從天井內散出。
當1800時背風面出現(xiàn)倒吸現(xiàn)象,氣流沿建筑立面向上流動趨勢降低,大約在建筑的中部位置,無量綱濃度就降低到2個數(shù)量級以上。
在此基礎上,分析建筑物東面測點不同位置的最大正風壓系數(shù),測點的位置見圖4。不同測點上的最大正風壓系數(shù)試驗結果見表2。
基于表2能夠看出,氣流方向以及建筑物的高度均會對風荷載造成影響,為此在實際工程中,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4結語
在建筑設計和城市規(guī)劃中,風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建造大型的高層建筑時,不僅要保證建筑的施工技術和材料,還要保證其抗風能力,因此,設計人員必須充分考慮到風力對結構的荷載效應。研究為探究風力對結構的荷載效應,減少污染以及渦流等情況的發(fā)生,開展中小型露天建筑施工粉塵污染風洞試驗研究。文章先制作風洞試驗模型,然后采用粒子運動無量綱方程、相似準則計算風強度,計算風壓差以及風洞中模擬氣體擴散情況獲得建筑施工粉塵污染值,以此完成中小型露天建筑施工粉塵污染風洞試驗的研究,并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在高層建筑周圍,空氣流動特性比只有浮升力時的自然對流復雜;第二,采用數(shù)值模型對風壓系數(shù)與污染情況進行了模擬計算,并得到了相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