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一個宏大的社會主題,也是中國鄉(xiāng)土小說重要的傳統(tǒng)題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農民生計開始轉型,農村土地權利模糊化,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演繹著新的變奏曲。廖天錫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瓦廠地》,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深刻地表現了這一時代主題。小說以湘南山區(qū)小村葫蘆灣為生活場景,將視點鎖定在農村“三塊地”之一的宅基地上,圍繞肖建斌和肖忠茂兩個家庭對瓦廠地的爭奪,通過日常生活的鄉(xiāng)土敘事,揭示新時期農民與土地關系的嬗變過程,深刻反映了農村轉型期的社會風貌。這種嬗變,可以歸納為:“依賴—依戀—出離—回歸”。它在現實中悄然發(fā)生,“互動”式推進,漸進式演化,人人都是推動者,又都是被推動者。
一、依賴
小說的故事從1982年葫蘆灣生產隊拍賣集體的倉庫、碾米機房和瓦廠講起。這三件標的都是土地財產,在傳統(tǒng)農耕時代,土地是農村發(fā)展和農民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開篇即將敘事基點鎖定在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上,預示這是一部主題恢宏的小說。
全隊只有肖忠茂、劉厚友和肖牛崽三家具備競標實力,對土地的本能欲望,驅使著他們的大腦進入高速運轉狀態(tài)。肖忠茂是葫蘆灣大隊支書,有六個兒子,具有絕對競爭優(yōu)勢。肖忠茂一家策劃這次開標,原想依仗權勢將它們全都低價買下,但在實際運作中頻頻受阻。碾米機房和倉庫被劉厚友家和肖澤武家先后買下,只剩下瓦廠。破敗的瓦廠表面上不值錢,肖忠茂料定沒人要,故意不定價,想便宜買下。肖忠茂看中的并非瓦廠本身而是瓦廠這塊地。他暗中請人看過,瓦廠地是塊可建六垛五間住宅的風水寶地。瓦廠廠長肖德仁是位老瓦匠,希望買下瓦廠繼續(xù)經營,但家里沒錢。木匠劉厚友看穿了肖忠茂的心思,借錢給肖德仁的兒子肖建斌以高價買下瓦廠。
三大件中,肖忠茂最在意的是瓦廠,六個兒子的建房用地是他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他為下一代看準的宅基地被肖建斌奪去,因此懷恨在心。但肖忠茂先是忍,好言相勸肖德仁轉讓瓦廠;遭拒后縱容二兒子肖二林火燒瓦廠,致使價值近兩千元的杉木條、柴火和磚坯、瓦坯毀于一旦。接著,肖二林將緊挨瓦廠地南邊一塊小坪地圈做菜園,以此脅迫肖建斌以地換地,也未如愿。無奈之下,肖二林搶先在菜地上搭建一間“廟不像廟,庵不像庵”的小房子,擋在南面占據地理優(yōu)勢,讓肖建斌的瓦廠地無法建房而變成一塊廢地。兩家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爭奪瓦廠地是作者為整部小說設置的主線。此后十幾年,兩家為此不停地過招,涉及葫蘆灣許多家庭,傷及不少人,甚至肖忠茂家庭內部也產生了矛盾沖突。按鄉(xiāng)俗,兄弟分房要拈鬮,但肖二林提出不拈鬮,主動把正廳屋的一個長間讓給三林,另一長間讓給滿林,自己只拿父母住的小廂房。表面上自己吃虧,實際上趁肖建斌外出務工已攛掇德仁答應用小廂房換取瓦廠地。這引起肖三林老婆羅蘭釵的不滿,她考慮兩個兒子長大之后沒地建房,多次唆使三林提出重新拈鬮分房。但三林顧及兄弟情面沒吭聲,同時覺得自己一沒錢二沒地,暫時沒有建房的念頭。羅蘭釵哪肯罷休,借與唐月英兩妯娌爭糞之事用糞瓢打了肖二林,公開罵他打歪主意分房,挑明要重新拈鬮。
實施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轉變?yōu)榧彝ヂ摦a承包責任制,生產力得到巨大解放。改革初期階段,并未完全打破傳統(tǒng)農耕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農民對人多地少矛盾天然地具備強烈的自覺意識。那時尚未出現土地拋荒現象,甚至連這個詞都沒生產,更不見占用耕地建房,為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葫蘆灣還造了一百畝田。平時,村民連田埂都盯得死死的,蔡詩漢的田在肖忠茂家的田下手,蔡詩漢刨田埂上的草時帶出了泥巴,肖二林擔心他借機侵占自己的田地,由此引發(fā)爭吵,并將他的鏈刮搶了。這個細節(jié)充分表現了農民“惜土如金”的固有觀念。由于耕地是絕對不能觸碰的底線,相應地也就壓縮了宅基地的發(fā)展空間,而隨著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的陸續(xù)成年,農民對宅基地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這塊可轉變?yōu)檎氐耐邚S地的激烈爭奪,正反映了農村宅基地日益緊張的現實,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農民對耕地保護的自覺行為??梢哉f,這個階段,農民意識中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對土地依賴的底層邏輯幾乎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二、依戀
依戀,從字面上解,它不像依賴那么強烈和直接,但仍心存不舍,不輕言放下。從依賴到依戀,是一種“社會無意識”的過程,大家感覺不到有一個明顯的推動者。
忠茂家為把建斌的瓦廠地弄到手,圈地種菜,搶先建房,以房換地,最后不顧廉恥使出下流手段。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打的是持久戰(zhàn),使得葫蘆灣的爭地大戰(zhàn)時而暗流涌動,時而洶涌澎湃,攪得整個葫蘆灣動蕩不安。
肖忠茂聯合從縣里下來指導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工作組組長黃洪武,明勸暗脅肖建斌讓出瓦廠地,建斌自然不肯。而二林恃強建房導致雙方大打出手矛盾發(fā)展到白熱化程度。肖忠茂再也容不下肖建斌。他先是無中生有企圖打成一個以肖建斌為首的“反革命集團”,繼而借機把肖建斌從民辦教師的位置上整回家。冬姣還不惜借荒唐的“黃洪武吸精”事件侮辱人格,將國林和秋蘭、建斌和巧英兩對戀人生生拆散。蔡詩漢也被攪和進來,逼得喝農藥自殺,其子蔡冬旺被逼外流。
因為沒房,肖建斌到了27歲還沒談對象。他雖然死抱瓦廠地不放,建房的事卻一直沒動靜。劉厚友家的土坯屋已換成鋼混結構的兩層樓房,門、窗都上了漆,成了葫蘆灣一帶最氣派、最顯財富威嚴的房子。劉國林與巧英表兄妹結婚后,肖建斌處境尷尬,只好遠離巧英外出謀生。他先是做木材生意,失敗后去縣城給“知青王”丁建平的建筑工地拉磚拉砂,頭三年賺了錢,換了臺新拖拉機,還存下五萬元。這些年,他雖然本質上沒有棄農,但只在農忙時節(jié)回家參加春插、雙搶、秋收,其余時間基本在外營生。他先后談過三個對象,一個要求他倒插門,兩個嫌他家沒房。房子無疑成了建斌完成人生大事的瓶頸,事到如今只能因地制宜,于是,他決定年底回家籌備建房,窄點就窄點。廢棄多年的瓦廠地終于準備啟用。
這些年來,肖忠茂家連遭打擊,大林、四林先后意外喪生,五林招郎在外,滿林因搶劫被通緝,忠茂在“超生風波”中雖夕照輝煌一瞬也很快憂悶病逝。但二林對瓦廠地仍念念不忘,退而求其次,不惜拆掉自己的小房子,“以地換地”與建斌各占一半,然后合地建房。為達此目的,他竟唆使妻子月英勾引建斌,既“借種”也讓建斌在“換地協(xié)議”上簽了字。結果,“借種”雖成功,但“換地協(xié)議”卻被巧英略施小計變成了一張廢紙,瓦廠地繼續(xù)閑置著。其實,建斌和巧英心中都沒有放下彼此,巧英因近親結婚生下先天性殘疾兒飛飛,正謀求與國林理智離婚,回到建斌身邊。建斌這些年在外闖蕩,增長了不少閱歷和見識,人也變得更加通達,看問題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如肖忠茂去世后,葫蘆灣人因積怨太深欲為難其喪事,建斌主動站出來解圍,仇恨終被同情瓦解,二林與建斌的關系也恢復正常。
不知不覺中,一種新的風氣正在葫蘆灣悄然樹起,村民的觀念也隨之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人們不再將所有的目光專注于土地上,開始轉向更多的經營活動。農民的生活不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具有了多種可能。特別是農閑時節(jié),他們不再埋頭打理田土,而是紛紛走出去找活計賺錢。建斌多次商談和引導同根、雄健等朋友走出葫蘆灣尋找賺錢門路,謀求發(fā)展空間。這表明農民在解決溫飽之后,雖然一時仍無法完全擺脫對土地的依戀,心中已萌生新的生活目標。
三、出離
出離是一種復雜的行為,包含著復雜的感情,是經濟發(fā)展大潮逼迫農民離開土地。出離不是離棄,不是逃離,更不是主動放棄,而是被動離開之后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換言之,農民迫于生活壓力或是對生活有了更高的預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農具進入城市打工,不由自主地參與到城市化進程之中去。
當初責任田到戶時,葫蘆灣早定了規(guī)矩:凡出嫁和去世的人口田必須退出,重新調劑分配給新媳婦和新生人口。肖澤武的小孫子輝輝已五歲,國林的兒子飛飛四歲多,大林、四林走了一年,結果該退的沒退,該分的沒分。忠茂家的理由是月英、蘭釵、來弟、再弟也是新添的人口,也應該分田。肖澤武對劉厚友嘮起這事就心煩,覺得太不公平,退與分根本就是兩碼事,不能自家消化。牛崽卻很淡定,反倒同情忠茂家這幾年遭遇的不順,主張讓給她家。他還告訴父親說要和秀美帶著孩子進縣城買房定居,不再回來,田也不種了。肖澤武簡直不敢相信,立即責問:“你一家子人,沒田,吃什么?”牛崽說:“幾丘田沒什么留戀的,為幾分田爭來爭去沒意思。其他地方很多人都在外面開店子,辦廠辦礦,我把貨車賣掉了,準備買客車?!彪S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表現出來的便是這種來自家庭的代際觀念沖突。
牛崽率先放棄土地經營客運,像一股巨大的沖擊波,激活了年輕人的想象力。懶人冬旺本來早就不甘心務農,動起歪腦筋兜售“養(yǎng)崽藥”,他老婆國花則私下替人摘環(huán),兩口子挖空心思賺歪錢。盡管因為懶惰而仍在溫飽線上掙扎,國花卻敢于夸下要去城里買房的???。她對冬旺說:“我們有錢也不能聲張,也不要像二林和建斌樣在葫蘆灣爭地建屋,我們有了錢,去城里買房嚇他們一跳?!?/p>
肖建斌由于生意關系,與搞房地產開發(fā)的丁建平和搞木材加工的唐九斤成為好友。在與他們的接觸中,他感受到了時代變化的氣息。他從縣城房地產業(yè)的起步中感受到了城市對農民的吸引力正在加強,城市化的號角業(yè)已吹響,歷史車輪正在滾滾向前。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承受著對新的生活目標的強烈沖擊,對土地的感情漸漸變得麻木,似乎已無心于守護鄉(xiāng)土。城市對農民有著強大的吸附作用,隨著工業(yè)化的推進,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這些底層勞動者,成了城市基礎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對鄉(xiāng)村社會和城市都帶來巨大的影響,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
國林和巧英協(xié)商離婚時,國林說他和秋蘭結婚后會在鎮(zhèn)上建房,勸巧英和建斌結婚,且沒必要在瓦廠地上建房,他家的房子可以賣給他倆。但巧英明確表示即便和建斌結婚也不會住葫蘆灣,她不想種田,也不允許建斌在家里種田。農村的房和地越來越不值錢,瓦廠地算什么?她想去縣城發(fā)展。國林雖然有了去鎮(zhèn)上建房的“進步思想”,對巧英說的卻表示不能理解。他與秋蘭結婚后果然在鎮(zhèn)上辦廠致富建房定居,但沒想到巧英的眼光更高一籌。起初,肖建斌見葫蘆灣不知不覺已有六家不種田了,他正打算全租下來做個種田大戶時,剛離婚回到他身邊的巧英卻鼓動他去縣里辦裝修材料店,像牛崽一樣在城里買房子。肖建斌終究拗不過巧英,帶著父親進城開店,購房定居。
隨著勞動力的大量外出,葫蘆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土地拋荒的現象。早先,誰家有閑置的田,大家爭著包種。后來,厚友家不愿種田了,澤文要進城帶孫子也不種田了。雄健也準備在縣城買房,巧英的弟弟在番禺打工,房子買在了廣州。肖牛崽、肖建斌、劉國林相繼在縣城在鎮(zhèn)上經營客運、經商或辦廠,成為城鎮(zhèn)人口。時代車輪勢不可擋,農民固有的土地觀念已經松動。在國家層面,看起來牢不可破的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也在一夜之間取消,曾經令農民無比羨慕和向往的購糧證與糧票也隨之取消。在傳統(tǒng)農耕時代,土地無疑是農民的命根子,而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卻成了新生代農民想要掙脫的“枷鎖”。
四、回歸
幾年后,肖建斌站在蒿草比人高的瓦廠地上,感慨良多。昔日的風水寶地,如今成了荒草地。爭奪了近二十年的一塊幾百平方米的瓦廠地還不到城里黃金地段一平方米的地價。一生爭強好勝的冬姣臨終前不經意地提過瓦廠地的事,二林竟?jié)M不在乎地表示:瓦廠地白給也不要了,花六千元就能買下國林那棟大房子,又快又好。當初還在“換地協(xié)議”上留了一手的巧英,現在也拱手相讓,決定將瓦廠地無償送給二林三林兩兄弟合建房屋。至此,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要矛盾沖突自行消除,小說懸念也隨即消失。小說情節(jié)設置的高明之處,在于正確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規(guī)律,當爭奪瓦廠地這一貫穿全書的主要矛盾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而逐漸緩釋和消解時,一種新的矛盾卻在生活的演化中日益累積,最終以另一種方式暴露出來。如今的葫蘆灣正在默默地走向空心化,上好的房屋沒人住,廳屋倒的倒破的破,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兒童,遇不見一個年輕人,連老人出喪都得請外村人幫忙。小說寫道:“以往是每畝三百斤發(fā)租給別人種;后來減到兩百斤、一百斤、不要谷;再后來是每畝倒貼一百斤尿素求人耕種,免得政府罰款找麻煩;但種田沒效益,各種攤派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有好幾家索性把孩子也帶到外面去了,荒蕪的田越發(fā)多了?!比藗兯坪踹€來不及慶幸生活的變革所帶來的喜悅,新的憂慮和危機卻悄悄地擺在了眼前,這也許就是生活本身。
肖建斌深感農村正在日漸走向蕭條。當初巧英鼓動他進城經商時,他就曾說過:“都往城里擠干什么呢?我們在葫蘆灣起幢房子,搞加工業(yè),搞養(yǎng)殖業(yè)也能過日子。”這次,村里老人聽說肖建斌將回村競選村主任,都盼望他真能回來改變鄉(xiāng)村舊貌??h、鄉(xiāng)有關領導也確實找過他,但都被妻子巧英搶先回絕了。小說最后寫道:
建斌長長地吁了口氣,說不管怎么,自己當了逃兵。巧英看出建斌的心情很沉重,她真擔心她的建斌會舍棄縣城又回到葫蘆灣來。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葫蘆灣向何處去,作者雖有暗示,卻并未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將農業(yè)怎么興、農村怎么建、農民向何處去的“三農問題”交給讀者去思索。離土農民有什么痛處?他們的艱難在哪里?他們是如何不自覺地放棄土地的使用權和收益權的?小說并沒有直接表述。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通過生計轉型進入城市,在經歷了城市生活的磨煉之后,最終發(fā)現自己的根并沒有著地。肖建斌是一個具有自覺意識和反省能力的農民,當初的出離只是被現代生活所裹挾,甚至被城市生活所麻痹,對土地的感情變得麻木起來。當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時,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自己仍是一個農民,在社會體制層面上,城市并未完全做好接納農民進城的準備工作,也缺乏讓農民轉化為市民的普遍通道。這不得不重新激活了他深埋在心底的對土地的眷戀之情。
小說結尾的處理無疑是明智的,回歸并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對過去的超越,這是一個與出離同樣艱難的過程,甚至更為艱難。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民們紛紛告別土地,轉移到城鎮(zhèn)二、三產業(yè),土地作為農業(yè)生產的第一要素漸漸失去吸引力,農村出現了新的危機。這是一個時代大課題,有許多關系需要理順,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國家正致力于加快構建城鄉(xiāng)一體化大發(fā)展的新格局,一切正處于現在進行時。肖建斌到底是否會離城返鄉(xiāng)回到葫蘆灣來,他沒有給妻子巧英交底,但從巧英的“擔心”中讀者已不難預知到結果。之前,巧英是從不“擔心”建斌的,建斌一切聽從她,這次的“擔心”是有預感的。在作者改編的30集同名電視連續(xù)劇《瓦廠地》(入圍全國優(yōu)秀劇本)最后一集中,肖建斌已經回到葫蘆灣出任村主任帶領村民建設新農村,同根和雄健隨后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一切有了新的開始。小說的結尾預示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鄉(xiāng)村必定不會缺位,農民必定會重新回到土地上,“新農村、新農業(yè)、新農民”的新階段正在到來。
作者簡介:李向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永興縣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湖南南嶺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先后在《中華讀書報》《散文選刊》等報刊發(fā)表文學和評論作品60余萬字,著有《跬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