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边@表明,實踐性、情境性和效用性是語文教學顯著的三大特征。這就必然催生語文課堂教學三個方面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即從“授受為綱”轉變?yōu)椤白灾魉伎肌?、從“單一接受”轉變?yōu)椤氨磉_為先”、從“說教為主”轉變?yōu)椤罢鎿幢磉_”,進而長遠、深刻地激發(fā)學生的語用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積極語用;課堂教學;轉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圍繞“語言(用)”的核心素養(yǎng),反映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理念,確定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目標。這一理念涉及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各個方面,尤其須要注意的是闡釋了“語用”理念——語文之“用”,其主旨在于自由、充分、酣暢淋漓地表達語用主體內心世界各個方面的思想感情。[1]語用不僅僅是語文課堂喚醒學生的自覺要求,而且應當貫徹到教學活動中去。義教新課標對此有明確的表達,在實施路徑中要求教師“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2]。即通過情境化的教學設計,鼓勵每位學生參與語文活動,以增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情境性和效用性,全面提高學生以表達力為核心的包括“聽、讀、視、思、說、寫、評”等方面的積極語用能力。
一、從“授受為綱”到“自主思考”:積極催生“思想領先”的原則
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指的是“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3]。語文學科鍛煉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活動本身?!胺e累和建構”的發(fā)出者是學生主體,“積極”的態(tài)度是學生主體所應當秉持的。積累和建構所指的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認知符號、辨識理解和死記硬背,消極地接受他人的思想,而且是一種感性顯現(xiàn)的“活動”指向,即每個主體要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趨向語用的成熟和規(guī)范,而且活動要有一定的周期性。
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特征充分考慮并尊重教學中情境的制約,幫助學生養(yǎng)成提問題的習慣。以前的課堂往往不加質疑、沒有問題生成,從課文的表面滑過,課堂教學的進展缺乏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整個教學流程非常順利、平靜、有觀賞性。按照義教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文本世界的開掘與問題生成。每位學生以真誠求知、細心發(fā)問的態(tài)度深入文本,持續(xù)不斷地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生成各類問題;而教師則從中提煉核心問題——緊緊依托情境因素、不偏離課本的問題,引領課堂轉變?yōu)閷W生為主體的學習課堂。其中最主要的是:學生客觀、純粹地直接走入課本,用一顆充滿童真的心靈去感悟、品味和體驗文本世界,使自己直接聚焦對象世界并明晰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判斷、作出自己的選擇,把主觀心靈世界與客觀文本天地融為一體。
一切討論必然要遵循“思想領先”的基本原則,然后引領學生的輸出性語用活動如“說、寫、評”齊頭并進。尤其是評論——避免流水賬似的復述,要讓學生將個人觀點有個性、有深度、有色彩地表達出來,可以通過預學單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構筑有層次性、漸進性的問題群(即互相之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鏈),梳理出課文基本的思想觀點與主要的邏輯框架,使學生進行有效度的周詳思考和深度表達,從而體現(xiàn)從“語言”到“語用”的進階。如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需求。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散步》為例,課文選段如下:
這樣,我們就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了。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里其實只是擷取了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教師準備預學單,上課之前請學生先預習并填寫完成。(1)故事:一家人飯后去散步(這幾乎普通到?jīng)]有什么內容可寫);(2)人物:四個人,媽媽與兒子(象征著老一代的生活,這是昨天)、媽媽與兒子(象征著今天的生活,也是可以預見的明天);(3)獨立思考、理解并且表達全文的“高潮”。
學生填寫完預學單,之后開始踴躍討論。
師:全文的高潮應該在哪里?是哪個段落呢?
(經(jīng)過討論,大部分學生肯定了最后一個段落)
生1:肯定是最后一段。前面都是鋪墊,敘述“散步”的形成。
生2:特別交代極其普通的一頓飯后“散步”。順便說明了故事、人物和最后的感悟。
生3:交代了“散步”的季節(jié)及其氣候特征:“初春”“新綠”“嫩牙兒也密了”等,于是飯后產(chǎn)生了走出去看看生命的成長與歡悅的想法。
生4:行文的節(jié)奏舒緩、氣氛和諧,田野上的景物一片生機。
師:大家的發(fā)言很有質量。現(xiàn)在,請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文章末尾一段。
生5:最后的段落只有四句話。第一句寫了田野景色,承上啟下。
生6:第二句寫“我”和妻子分別背起了母親和兒子。第三句寫背母親和兒子的感覺是輕松的。這里除了體重,還有心情的愉悅。
生7:第四句,慎重地背起老小兩代人?!奥?,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是語勢的“抑”,最后“就是整個世界”,語勢飛揚,要用重音。
一篇簡短的散文,有著深厚的語意韻味。這次課堂討論抓住文章的精華,學生仔細品讀、反復回味,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主體思想領先的妙處。沒有預習的先行,就沒有思想的領先;沒有思想的領先,就沒有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思想是課堂教學語用活動的邏輯出發(fā)點。
二、從“單一接受”到“表達領先”:正確把握“輸入”與“輸出”的關系
“領先”不是指語用行為的排序“領先”,而是指它的重要性“領先”。語文學習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培養(yǎng)優(yōu)質的表達行為,表達清楚、美妙甚至富有強烈、真切的感染力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傳統(tǒng)語文課堂傳遞的是教師的心愿或者權威人士的聲音,總之是“異己”的另一種聲音。義教新課標強調,要把“聽、讀、視”與“說、寫、評”二者通過“思”融通起來,即融通輸入性語用與輸出性語用,突出表達行為進而收到積極的表達力效果。新時代的語文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表達權利,促進其主體實現(xiàn)思想與表達的有機辯證統(tǒng)一。所謂表達領先,就是展示自己的襟懷和價值,就是揮灑智慧生命的噴薄才情,或者演繹邏輯思辨的心路歷程。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殊魅力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深沉的思考、咀嚼、回味,將對文本主旨的獨特感悟與思考表達出來。這里的表達其實更多的是“獨立評論”語用行為,包含較多品味和批評的理性成分。
“聽、讀、視”是輸入,“說、寫、評”是輸出。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輸入性語用與輸出性語用之間是語用基礎與語用目的之關系。任何輸入性語用都是基礎,以便認知、理解和欣賞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深度思考;任何輸出性語用,不能偏廢“聽、讀、視”,它是外向表達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輸入和輸出是對于學生而言的,輸入性語用是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聽、讀、視”是學生學習的手段,而“說、寫、評”則是檢測輸出性語用的標準。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仔細觀察,積極主動、持續(xù)深入地鼓勵學生真正輸入文本,接受文本內蘊思想的洗禮,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輸出性語用,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直至表達力養(yǎng)成。這是一個變輸入為輸出的語用過程,其中存在著很大的語用空間。
以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為例。
完成“預習單”:(1)借助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大意。(2)找出最感動你的句子。
師:這是孟子明白說理的文章。請大家在自習基礎上討論:全文最感動你的是哪句?
生1:“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幾句鏗鏘有力,是人在逆境中奮力崛起的勵志名言。
生2:我以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更好。不過這并非獨立的句子,只是“知”的賓語,拆開后才是表意獨立的句子。
生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也很凝練,也是勵志名言。
生4:題目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簡潔有力、干凈利落。
生5:題目是編者加上去的,不代表作者的觀點。
師:“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立意相同、言志相似,可以并存。不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放在文章前面,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放在文章結尾,是結論,是動詞“知”的賓語。兩句表意相同,并非互不兼容。同樣是名言,為中國人所牢記。
通過預習,學生讀懂了書本以內的文字與書本以外的符號,充分反映在課內對文本的討論上。閱讀輸入以后的輸出,觀點正確,視野較廣,真正體現(xiàn)了“表達為先”的理念。
三、從“說教為主”到“真摯表達”:鼓勵學生追求“表達力”
語文作為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語用,尤其是熟練地表達自己的情思。以教師說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單一且貧乏,課堂思想含量較小,學生基本上都是以“共同接受”為主。義教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問題?!保?]這說明語用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不僅僅是接受既成定論、偏重已知觀點。表達是一種輸出性語用行為,教師要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把主動表達權交給學生個體,引導學生作出深層次、多維度的表達行為,并且趨向情境中啟思動情、感染人心的表達力效應;在求知探問的情境中挖掘出來的真問題,最終成為一種實現(xiàn)語用的積極成效的標志。
表達是輸出性語用行為,表達力是這種行為在語境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的積極效應。課堂上的表達力效應,外顯為教師引領下學生的語用表達行為所產(chǎn)生的啟思動情、感染人心之能量,教師通過有效的點撥和啟發(fā),把“教”轉化為學生強有力的表達力。[5]
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鄉(xiāng)愁》為例。整首詩表現(xiàn)出余光中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展開超凡的想象,設計了四個生活中很有詩意的片段,予以獨特的比喻。
教師準備好預學單,引導學生思考下述問題:(1)全詩有四個片段,概述一下大意。(2)四個片段,最有韻律感的是哪個?你認為哪個寫得最好,為什么?(3)現(xiàn)實感最強烈的是哪個?(4)全詩的韻律感體現(xiàn)在哪里?
師:大家預習后,對詩的美感有所觸動。先來談談有哪些感受。
生1:詩歌圍繞“思鄉(xiāng)之情”展開。第一節(jié)寫“思母之愁”,僅僅憑借郵件來寄托。
生2:第二節(jié)寫“夫妻之思”,偶爾依靠旅行寄托?!按薄辈灰欢ū砻魇钦鎸嵉姆掂l(xiāng),或許是意境中隨手拈來的“道具”。
生3:第三節(jié)寫“母子生死離別”,大苦大難,艱難等待……
生4:第四節(jié)寫現(xiàn)在的“鄉(xiāng)愁”。由小到大,現(xiàn)在的鄉(xiāng)愁就是一種家國情懷。
生5:四節(jié)內容,形式固定,意義逐漸增大,詩人最后喊出“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主題升華。
生6:詩人內心其實懷有一腔“郁憤”,借詩歌而噴發(fā)了,可謂“郁積而后發(fā)”。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是郁積而來的,這是最富有現(xiàn)實感的第四節(jié)。
師:大家談得很好,仿佛談自己的詩歌一樣。那么,詩歌的表現(xiàn)藝術呢?
(經(jīng)過一番議論與深入交流后,繼續(xù)討論)
生7:首先,我來談談余光中的語言藝術。全詩共四節(jié),每節(jié)四句,三字→十字→四字→五字,字數(shù)勻稱,節(jié)數(shù)工穩(wěn),便于表現(xiàn)。
生8:現(xiàn)代詩人,隨機創(chuàng)造出一種音韻平穩(wěn)、平中偏抑的朗誦藝術。
生9:全詩以“我”的成長為線索,串聯(lián)起這樣四個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體現(xiàn)鄉(xiāng)愁?!靶r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表示時間的概念,綴聯(lián)全詩、一氣呵成……
生10:全詩逐漸推向高潮,“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淺淺”是人的感受,比它深的是人為的“阻隔”,不可逾越。
師:對啊。“聲音”之外,余韻裊裊,不絕于耳……詩人余光中在等待,海峽兩岸的民眾都翹首以待,等待著兩岸統(tǒng)一的日子早早來到。
通過課堂討論,師生達成共識,包括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語言藝術。學生表達了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表達力的積極效應。
總之,隨著義教新課標的落地,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改變之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是教學戰(zhàn)略方向的轉型,也是微觀層面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上課堂教學轉型探索,是對以“思”為中樞、以“聽”“讀”“視”為輸入、以“說”“寫”“評”為輸出的積極語用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潘涌.積極語用:21世紀大陸母語教育新觀念[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4,45.
[5]潘涌.表達力:促進公民成長、國家發(fā)展和世界進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