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摘要] 抗日戰(zhàn)爭前后的“國防電影”,是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以宣傳抗戰(zhàn)和團結愛國為核心的、表現民族不屈意志的電影藝術潮流。當時上海的不少電影期刊在宣傳國防電影方面,經歷了氛圍營造與理論鋪墊、具象宣傳與影響提升、隱性宣傳與概念擴容三個階段,延續(xù)了其一貫堅持的民族精神,展現了關注國家命運、把握時代指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期刊不僅拓展了國防電影的宣傳形式和宣傳空間,還增強和弘揚了社會大眾的民族意識與愛國精神。在出版界與電影界交織向前的征途中,上海電影期刊和國防電影共同深刻影響了中國電影史的進程。
[關鍵詞] 上海電影期刊國防電影民族立場民族精神宣傳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文學圖像文獻整理與研究”(編號:16ZDA188)的階段性成果。
1935年,華北事變讓日本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機愈演愈烈,全國人民義憤填膺。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于這一年的8月1日發(fā)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又稱“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靶越ㄗh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的黨派、團體、名流學者、政治家和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成立國防政府,在國防政府領導下,一切抗日軍隊組成統(tǒng)一的抗日聯軍?!敝泄仓醒朦h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75頁。同年11月,《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和《抗日救國宣言》相繼被發(fā)表。受到這三份宣言的鼓舞,1935年12月9日,北京數千名大中學生高舉反日標語,呼吁停止內戰(zhàn),團結全民族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得到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掀起了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同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至于民族電影事業(yè),也在“一二·九”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深刻影響下,進入了發(fā)展的新階段。
在國族危亡之際,為了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左聯”在1936年1月自動解散。不久之后,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的上海文藝界由周揚等人正式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夏衍回憶道,“大約在2月初,‘文委碰頭時周揚對我說:現在我們在政治上要搞抗日聯合戰(zhàn)線,文藝方面也要有一個相應的可以團結多數人的口號。所以我們打算根據《八一宣言》的精神,提出‘國防文學這個口號”夏衍:《懶尋舊夢錄(增補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208頁。。隨后,“國防電影”的口號也應運而生,相關實踐強調抗日救亡與民族解放,充分發(fā)揮了電影抗戰(zhàn)的重要作用,為中國抗戰(zhàn)史和中國電影史書寫了引人注目的篇章。
在“國防電影”的提出與實踐過程中,上海電影期刊發(fā)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事實上,早在該口號被提出之前,上海電影期刊就已經注意到電影界的救亡活動。1936年1月27日,上海電影人組織成立了“上海電影界救國會”。緊接著,2月1日出版的《明星半月刊》第4卷第2期就刊登了《上海電影界救國會宣言》,主張:“全國電影界聯合組織救國的統(tǒng)一陣線,參加民族解放運動!……用自己組織的力量,檢查一切反大眾要求的影片的制作,并制裁一切直接間接有害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外影片的放映!……動員整個電影界的力量,攝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佚名:《上海電影界救國會宣言》,《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2期。可見,電影人希望通過電影來團結抗日,達到促進國防的目的?!皣离娪啊北惶岢龊?,《明星半月刊》《聯華畫報》《新華畫報》等上海電影期刊從不同角度關注、提倡和探討了這一口號,使之真正落地生根,與時代大潮融為一體。
目前,有關國防電影的研究多為個案研究,鮮有從上海電影期刊的角度進行的。而在國防電影的現實推進過程中,上海電影期刊不僅做了理論層面的拓展,還做了具體的影片宣傳,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一套整體性建構。因此,以上海電影期刊為切入點,對國防電影進行考察也當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本文以1936—1940年的上海電影期刊為研究對象,分析它們是如何涉及并宣傳國防電影的、它們與國防電影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把握國防電影的時代指向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在中國國防力量、電影事業(yè)、宣傳媒介都日益發(fā)達和強盛的今天,回過頭來考察上海電影期刊與國防電影宣傳,應是一項具有學術意義的工作。
一、興起:氛圍營造與理論鋪墊
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國防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受到上海電影期刊界的關注與宣傳?!吨袊娪鞍l(fā)展史》寫道:“1936年5月,‘國防電影的口號也被提出來了,并展開了討論……”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418頁。然而,是年2月25日《時代電影》第5期刊載的《國防戲劇與國防電影》中已經出現這一口號。換言之,“國防電影”口號是緊隨“國防文學”口號而來的。同年4月1日,《電影畫報》第28期刊載了谷劍塵的《論國防電影》?!皣离娪啊钡目谔栆唤浭褂?,就如“國防文學”一樣開始引起討論,逐漸發(fā)展成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電影文化運動。從1936年2月到該年的11月20日,也就是第一部有影響力的國防電影作品《狼山喋血記》上映的日子,可以認為是國防電影運動的第一階段。上海電影期刊在這一階段起了重要的建構和傳播作用,為國防電影的聲名遠揚以及相關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時代電影》和《電影畫報》率先關注國防電影,反映出上海電影期刊在感知文化態(tài)勢上的敏銳度。《國防戲劇與國防電影》一文以“藝術是時代一切的反映”林予展:《國防戲劇與國防電影》,《時代電影》1936年第5期。的態(tài)度,強調國防電影在時代潮流中是必然興起的,提倡相較于“軟性”的故事情節(jié),“應該把‘戰(zhàn)與‘血的意識映入觀眾的腦際”同上。,著意表現一種代表大眾怒吼的“硬性”訴求?!稌r代電影》創(chuàng)刊之初即表明:“平凡的事件我們不記,拍馬或詛咒的話我們不說?!本幷撸骸秹粢娂舻吨铡?,《時代電影》1934年第1期。因此,該刊能率先在上海眾多電影期刊中闡釋“國防電影”,想必與它追求的“不平凡”有直接的關聯?!墩搰离娪啊芬晃膭t以電影的教育性為切入點,對國防電影的題材與普及進行了具體的闡釋。與強調國防電影“去娛樂化”的《時代電影》相比,《電影畫報》更直接地表示“國防電影就是指導國民自衛(wèi)的最好工作”劍塵:《論國防電影》,《電影畫報》1936年第28期。??傊?,國防電影是民族意志在戰(zhàn)爭陰霾中的一種自覺體現,而《時代電影》和《電影畫報》率先倡導國防電影,并提出一定程度上可行的實施意見,無疑反映出上海電影期刊在時代面前的作為,豐富了民族電影文化的內涵。
雖然《時代電影》和《電影畫報》較早地關注了“國防電影”,但真正以這個口號引起廣泛討論的期刊卻是《明星半月刊》。該刊是1935年初《明星月報》???,由明星公司新創(chuàng)的附屬性電影期刊(即附屬于電影公司的期刊)?!睹餍前朐驴放c“前身”相比盡管已經不再具有鮮明的抗爭色彩,但它對電影文化的追求并未停止?!皣离娪啊笨谔柍霈F后,這種追求和努力也就自然地凸顯了出來。不同于其他相對零散地關注國防電影的上海電影期刊,《明星半月刊》除了刊載理性色彩濃厚的文章外,還以宣言、感言、讀者交流等形式推廣國防電影。作為當時影響力較大的附屬性電影期刊,《明星半月刊》借助母公司的力量,不遺余力地宣傳國防電影,不僅拓寬了國防電影的理論視野,更使自身成了國防電影宣傳的輿論標桿。此后,《明星半月刊》與《滬光》《聯華畫報》《新華畫報》《電影·戲劇》《時代電影》《電影畫報》等上海電影期刊一起,共同推動了國防電影的熱潮。
“國防電影”與“電影國防”從表面上看只是字序的顛倒,實際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姿態(tài)。《明星半月刊》在提倡國防電影的同時,也保持了對“電影國防”的清醒認識。1936年5月1日,它刊載的《國防電影與電影國防》一文表示,如果說國防電影的意義在于表達反抗意識,那么電影國防的意義就在于樹立防御意識——電影國防的本質是對外國的有侵略性的電影的防御和抵制。作者認為,如若電影防御體系崩潰,就會導致“‘民族精神意識的搖動,至于轉變,至于沒落,是最大的危險”煙橋:《國防電影與電影國防》,《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2期。。而堅固的電影防線一旦建立,國防電影就必然會有生存和施展的空間,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由此可見,《明星半月刊》在重視國防電影的同時,保持了對民族危機與電影危機的清醒認識。所以,當日本以“國策電影”鼓吹侵略時,《明星半月刊》勇敢地質疑道:“我們的‘國防電影呢?我們的文化武器到哪里去了?”曹毓芬:《看!“友邦”的“國策電影”!——紀念九一八感言》,《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5/6期。其言擲地有聲,不愧是對提倡國防電影與防止“電影入侵”的一種真摯而深刻的表達。從《明星半月刊》也可以看出,此時的電影承載著民族救亡的歷史使命,提倡國防電影已不再是單純地給藝術增加新的定語那么簡單了。
《明星半月刊》刊載的《明星公司革新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則標志著上海的電影公司開始真正地拍攝國防影片。“1936年7月,明星公司分成一廠、二廠,后者以亞爾培路的小攝影棚為基地,其主創(chuàng)人員袁牧之、沈西苓、應云衛(wèi)、陳波兒、吳印咸、楊霽明、賀綠汀等,多來自電通公司。公司規(guī)定每廠同時開拍兩部影片,合計每月有兩部出品?!眳呛S拢骸丁半娪靶〗M”與左翼電影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45頁。明星公司進行這樣的改革,一方面是為了壓縮制作成本、緩解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重新貼近進步影人,把握電影文化的時代潮流?!缎浴穼懙溃骸懊褡逦C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電影界自然沒有放棄她救亡圖存的責任的權利。為了民族,也為了本身的事業(yè),我們預備立即從事國防電影的攝制……”佚名:《明星公司革新宣言》,《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1期。從“立即”這個詞可以看出,明星公司熱衷于融入國防電影運動,《明星半月刊》也有相當獨立的文藝意識和電影使命感?!缎浴愤€說:“我們準備了埋頭苦干的精神,破釜沉舟的勇氣,將為這有了二十年歷史的中國電影,作一次有效的奮斗。我們愿意在民族危機萬分深切的中間,在自己的職業(yè)領域內盡一點救亡圖存的微勞!”同上。這既反映了明星公司的革新,也體現了《明星半月刊》對國防電影的自覺而深入的宣傳。
《明星半月刊》還進一步關注了國防電影的題材?!稌r代電影》和《電影畫報》在國防電影題材問題上已經表現出寬容開放的態(tài)度,《明星半月刊》對此問題則有更深層的認識,其刊載的《國防電影的題材問題》指出:“‘國防電影的題材是寬泛的,描寫的不一定要(是)義勇軍抗敵。”郁文:《國防電影的題材問題》,《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2期。也就是說,只要符合國防性,便可突破題材的局限,擴大內容的覆蓋面。有學者指出,“‘國防電影只應有所指上的導向而不應該有能指上的圈定,只要在思想上是進步的,或者說不反動的,便是‘國防電影,至于用何種方法、何種風格,都無妨”陳吉德:《國防電影:用影像的方式團結御侮》,《電影文學》2005年第4期。。然而,它還是要面對如何“才不至于碰在環(huán)境的壁上”郁文:《國防電影的題材問題》,《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2期。這一實際問題,即《國防電影與“金剛鉆”的攝制》中指出的,“直接的抗戰(zhàn),是會給周圍的環(huán)境阻止的”白天:《國防電影與“金鋼鉆”的攝制》,《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5卷第5期。。該問題從1936年6月“《都會的一角》禁演事件”便可看出。夏衍在回憶錄里敘述道——
大概是6月下旬,上海星期實驗小劇場在新光大戲院舉行第二次公演,劇目中有我寫的獨幕劇《都會的一角》,這是一出很不成熟的戲,但只是因為劇中一個小學生念國文課時有一句“我國地大物博,土壤豐饒……”,“東北以東三省接俄國東海濱省及日領朝鮮”……就遭到了工部局的禁演,這件事引起了戲劇界的極大的憤怒。夏衍:《懶尋舊夢錄(增補本)》,第212頁。
如此文藝環(huán)境下,“抗日”兩個字在當時的作品中只能用“××”來代替。因此,國防電影的攝制和放映必然會受到當時政策和環(huán)境的制約?!睹餍前朐驴返木庉嫶饛妥x者來信時說:“倘使我們政府……對國防電影在營業(yè)上所受的意外打擊(如租界不能上演等等)能稍稍加以保障,這問題就要好辦得多了?!必骸蹲x者茶室:“國防電影”及其他》,《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4期。但既然攝制環(huán)境受限,影人們就要靈活處理。正如郭沫若評價國防文藝時所說:“我們只是在‘國防的意識之下把可以容忍的‘文藝范圍擴大了。”郭沫若:《國防·污池·煉獄》,《文學界》1936年第1卷第2期。這意味著,也只有不直接表現國防危機或正面反抗,才不會因為外界因素,讓已經喊出來的響亮口號被壓制下去。
《明星半月刊》刊載的《論國防電影的題材和制作》一文指出,“國防電影的題材并不是死板的,而是歷史的,辯證的,發(fā)展的”未名:《論國防電影的題材和制作》,《明星半月刊》1936年第6卷第3期。。這里提到了“歷史”,我們也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國防電影雖然是電影史上的現代概念,但古代國防的事實也與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在客觀情況的限制下,國防電影并不一定要是“現在時”,“新瓶裝舊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至于“辯證”,是強調國防電影的表達空間不能被壓縮,一切關于國防的民族抗爭故事都可以被選作國防電影的題材,從而避免因單純地喊口號而落入形式主義與公式主義的陷阱??陀^而理性地看待某種電影文化的必然趨勢和容受范圍,才能真正體現出它所具有的深層文化精神與民族意志。至于提“發(fā)展”,則是要明確國防電影應是大眾共同努力下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由此簡析可以看出,《明星半月刊》對國防電影題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民族危機面前表現出的警覺,可能已經構成一種層層遞進的思考格局。
應該說,自1936年5月起,以《明星半月刊》為代表的上海電影期刊對國防電影的關注熱情明顯提升。首先表現為相關影刊數量的增多,其間涉及的期刊和文章有:《時代電影》的《國防電影》(1936年第8期)、《滬光》的《國防電影》(1936年第2期)、《新華畫報》的《關于國防電影》(1936年第1卷第2期)、《電影畫報》的《談國防電影》(1936年第33期)、《電影·戲劇》的《一個電影批評人的獨白》(1936年第1卷第1期)、《聯華畫報》的《銀壇觀感錄》(第7卷第10、12期),等等。這些文章反映出國防電影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亦展現了電影和現實生活的緊密關聯。其次表現為關注和報道范圍的廣泛,相關內容涵蓋國防電影的制作、風格、品質、教育與批評功能等。從總體表現來看,這些期刊大都以一種激昂、現實的態(tài)度傳達了國防電影的反抗性質。它們使人認識到,電影是一種藝術“武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在這個時期,提倡國防電影,是合于時代性的,而且是電影事業(yè)所應負起的一種救亡運動的重要工作”胡萍:《關于國防電影論》,《新華畫報》1936年第1卷第2期。。國防電影在時代的刺激和推動下,應以服務民族解放戰(zhàn)爭為根本目標,幾乎成為上海電影期刊界的共識。
從最初的提倡到廣泛的討論,《明星半月刊》等上海電影期刊為國防電影的拍攝、放映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我們說,一場電影文化運動是否有正面價值,首先要看它是否與社會文化的整體格局相適應,其次要看它是否符合時代特征?!啊畤离娪爱a生于戰(zhàn)時語境下日漸緊迫的民族救亡需要,其性質具有清晰的‘抗日指向,有著明確的時間性和行動性,其目的在于抗戰(zhàn)動員?!崩栾L、豐云鵬:《概念與文本的譜系——重新理解抗戰(zhàn)電影》,載李怡、毛迅主編《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31輯(2019年第4期),巴蜀書社2020年版。這就意味著,國防電影產生于一個社會文化劇烈變遷和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中,而且符合大眾的根本需求與利益。同時,它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和特性,也呼應了時代的召喚,富有現實精神,具有進步指向。而一份電影期刊的價值,不僅取決于它是否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更在于它是否關心可能具有重大意義的電影文化運動。以《明星半月刊》為代表的上海電影期刊在“國防電影”的第一階段,通過對相關概念的宣傳及對其理論的拓展,在探討把握其藝術品質的同時關注了相關實踐的潛力,從而彰顯了自身對社會和電影文化的價值。
二、高潮:具象宣傳與影響提升
1936年11月20日,聯華公司發(fā)行的《狼山喋血記》將“國防電影”推向了高潮期。此前,8月份上映的《迷途的羔羊》雖有反帝抗日情節(jié),顯示出一定的國防色彩,但卻沒有直接引發(fā)國防電影的拍攝熱潮。有學者指出,“在接下來9月份上演的3部進步電影,仍是左翼影片的余緒”吳海勇:《“電影小組”與左翼電影運動》,第350頁。。而真正具有“開山之作”“由沈浮、費穆導演的《狼山喋血記》成為‘國防電影的開山之作?!眳⒁娞锉鞠嘀骶帯犊箲?zhàn)電影》,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63頁。意義的《狼山喋血記》對“國防電影”的意義,從當時影人的評價中便可見一斑。影片上映僅兩天后,《大晚報》就刊載了魯思、凌鶴、柯靈、塵無、唐納等32位影人的推薦語如:“費穆先生的《狼山喋血記》在中國的電影史上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宣傳已久的國防電影在這部有力的影片中鞏固地確立了,對于許多軟弱無力的作品是一個激烈的示威,對于一切向上有為的藝人又是一個強力的號召。”佚名:《推薦〈狼山喋血記〉》,原載《大晚報》1936年11月22日“剪影”,轉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三十年代中國電影評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頁。此后,新華公司的《壯志凌云》《夜半歌聲》、明星公司的《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等國防電影力作相繼上映。
《狼山喋血記》上映后,上海的電影期刊對國防電影的宣傳明顯不再局限于概念和理論,而是逐漸建構起一個多樣化的宣傳空間。對讀者來說,“國防電影”的形象由此變得立體、生動,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電影文化參與民族救亡的重要性;對影人而言,這不僅有利于增加和改變宣傳形式,提高影片的放映率和在大眾中的接受度,還有利于電影文化與進步思想的有效輸出;對電影期刊來說,這是在履行自身參與民族救亡的責任,同時又保持了自身與電影業(yè)發(fā)展進程的一致性。
在國防影片的宣傳中,附屬性電影期刊充分發(fā)揮了“附屬性”價值。如《聯華畫報》從第8卷第2期開始連續(xù)三期重點宣傳了《狼山喋血記》。其中,第2期刊載了該片的“電影本事”,即一個飽受狼患困擾的村莊由最初躲狼到團結打狼的故事,曲折隱晦地表達出團結抗日的寓意。介紹“電影本事”有利于增加一部分讀者對該片的了解,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擴大觀影群體。此外,第2期亦刊載了導演費穆的創(chuàng)作自述、主角黎莉莉的封面照、影片的劇照等。由此可見《聯華畫報》對這部影片的重視程度,就如劇照上的題詞一樣:“費穆氏本年度之力作”“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第3、4期,該刊通過刊載影評和拍攝花絮等繼續(xù)宣傳與褒揚此片,并以“敢負責”佚名:《聯華畫報敢負責將狼山喋血記推薦于全國的進步的電影觀眾之前》,《聯華畫報》1936年第8卷第3期。的態(tài)度表示,“它是告訴我們在狼患日亟的今日,只有共同起來聯合抵抗狼的侵害,我們才能夠生存”同上。。《聯華畫報》借著這些影評,一方面強調了這部影片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希望給那些尚屬麻木的民眾以強烈的情感刺激。除了《聯華畫報》,《新華畫報》《明星半月刊》等在國防電影的宣傳中,也在充分顯示其附屬性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國防電影的影響力。這些電影期刊以具體的影片宣傳深度介入“國防電影”,顯示出一種順應時代旋律的自覺性。
上海的電影期刊還以歌曲、漫畫等形式展示了制作國防電影的緊迫性。如《明星半月刊》在此期間刊發(fā)了多首具有國防色彩的電影歌曲,有《壓歲錢》中的《新年歌》、《新生命歌》、《這兒有》(第8卷第1期),《十字街頭》中的《思故鄉(xiāng)》(第8卷第2期),《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第8卷第2期)、《天涯歌女》(第8卷第3期)等。這些歌曲凝結了其所屬影片的思想主題,表現了民族危機中底層人民的艱難生活,也能使讀者提前感受到一些尚未上映的國防影片的魅力(如《馬路天使》1937年7月底才上映)。發(fā)表在期刊上的歌曲雖然無法像留聲機那樣帶來直接的聽覺感受,但是簡明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詞至少于無聲之中展現了影片的風貌,并給人以鼓舞。如《思故鄉(xiāng)》的歌詞“我不忘記我最可愛的故鄉(xiāng)/我不忘記故鄉(xiāng)三千萬的奴隸/我要唱雄壯的歌曲/我要寫悲憤的詞句/我不怕強權不怕暴力/我要用武器打倒仇敵/我要用武器打倒仇敵/我要回去/回到那最可愛的故鄉(xiāng)/我要回去/喚起那被壓迫的奴隸/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我要回去我的故鄉(xiāng)”佚名:《思故鄉(xiāng)》,《明星半月刊》1937年第8卷第2期。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悲憤情緒,也包含著激昂的斗志與無畏的抗爭意志,具有直抵人心的效果。應該說,當時上海的電影期刊刊載國防電影歌曲,一方面能夠通過無聲的形式激發(fā)有聲的怒吼,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并體現出國防影片深沉、激昂、不屈的整體風格。
漫畫方面,《明星半月刊》刊載的兩張關于國防電影的漫畫堪為代表?!峨娪敖缫粋€不易開出的“國防”之炮》(圖1)用簡單的筆觸勾勒出一名身穿旗袍、妝容艷麗、發(fā)型時尚的年輕女子坐在一門大炮上,嘲諷那些只顧“生意眼”的電影商人們?yōu)榱恕败浶浴钡膴蕵范鵂幟麏Z利,忽略了國防電影的拍攝。繪者將諷刺融入幽默之中,意在刺痛那些麻木的神經。四格漫畫《這時代,您公司須要提倡國防電影!》(下頁圖2)表現了一個富有意蘊的虛構場面,強調電影公司必須發(fā)展國防電影,否則必然為時代所拋棄,在“爆炸”中滅亡?!奥嬍且环N批評的藝術,它批評舊的思想、意識、作風和習俗,它用諷刺的手法來揭露它們的丑惡和可笑,引起人們的警惕和注意,縮小它們在新社會里的市場。”華君武:《漫畫漫話》(上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頁。上海的電影期刊在宣傳國防電影時,也沒有忘記以漫畫的形式諷刺、警醒那些不顧民族安危的人,以看似輕松的方式顯示出制作國防電影的時代必然性和迫切的現實危機感。
通過上海電影期刊用歌曲、漫畫的方式推動國防電影宣傳的邏輯合理性可見,在國防電影有其必然性這一時代命題下,無論何種形式的宣傳,只要能促進國防電影的生產,擴大國防電影的影響力,都是有積極意義和價值的。上海的電影期刊用多樣化的宣傳,強化了其與電影史相一致的前進性,由此與時代的洪流交織在一起,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
值得指出的是,在附屬性電影期刊之外,獨立性期刊也結合具體的影片,進一步討論了國防電影的性質和功能,如《電聲》《影與戲》《時代電影》《電影周報》《中國電影》等均否認了國防電影的跟風特性,不僅指出絕不可以用“時髦”佚名:《國防電影是否時髦》,《影與戲》1937年第1卷第30期。一類的說法抹殺其意義,而且強調“電影制作人如再不徹底覺悟,則‘電影與‘國防將被隔離在迷糊的霧幕底兩面永久沉浸在商業(yè)化的畸形現象中遭人唾棄了”何可人:《國防電影》,《新華畫報》1937年第2卷第6期。??梢哉f,上海的電影期刊在民族自救事業(yè)越發(fā)緊要的背景下,已流露出更加強烈的批判性與焦慮感。
自《狼山喋血記》上映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上海的電影期刊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宣傳,不僅充分展示了“‘國防電影是電影界在國破山河碎的嚴峻形勢下為團結御辱所作的一次努力”陳吉德:《國防電影:用影像的方式團結御侮》,《電影文學》2005年第4期。,而且反映了國防電影深刻、嚴肅的民族情感,展現出自身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立場、選擇與判斷。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對《狼山喋血記》等國防影片的全方位推薦,還是對相關輿論氛圍的堅持營造,這些期刊在“融合傳播”方面的貢獻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余聲:隱性宣傳與概念擴容
《中國電影發(fā)展史》寫道:“從……1936年1月,到1937年‘七七、‘八一三全面抗戰(zhàn)開始的這一國防電影運動的階段,也就是毛澤東同志就全國政治形勢所說的‘走上全國性對日武裝抗戰(zhàn)的過渡階段。”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512-513頁。由于全面抗戰(zhàn)的爆發(fā),歷時一年多的國防電影運動高潮期看似已接近尾聲。但也有學者指出,“在考察審視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國防電影時,我們并不能狹隘地只將正面反映抗戰(zhàn)或是直接涉及反侵略的影片視為國防電影”秦翼、張丹:《電影與抗戰(zhàn)》,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頁。,而是應將其歸屬于范圍更大的抗戰(zhàn)電影。當然,無論是“國防電影”還是“抗戰(zhàn)電影”,都自覺地帶有救亡圖存的反帝、反侵略色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甚至可相互替代使用,因此,在全面抗戰(zhàn)期間,上海電影期刊仍有對“國防電影”這一名詞的沿用。
上海電影期刊在1937年下半年之后仍然關注國防電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國防電影的制作先于七七事變,但公映是在其后,如新華公司的《青年進行曲》(1937年7月),明星公司的《馬路天使》(1937年7月)、《夜奔》(1938年4月),聯華公司的《王老五》(1938年4月)、《鍍金的城》(1938年6月)等。另一方面,盡管“孤島”時期的政治、軍事等方面原因讓上海的電影公司不再拍攝國防題材影片,但是上海之外的此類活動仍在繼續(xù)。
1937年7月后,由于自身處境的突變,上海的電影期刊在宣傳國防電影方面也遭遇了拐點。首先,《明星半月刊》《聯華畫報》等重要的附屬性電影期刊在1937年7月前后紛紛??率箛烙捌男麄髑罍p少,宣傳力度減弱。即便是存續(xù)下來的《新華畫報》,在宣傳上也采取了適當的規(guī)避手段,僅刊載零星的圖像或歌曲,如影片《青年進行曲》的同名歌曲中寫道,“前進,中國的青年/挺戰(zhàn),中國的青年”田漢、(冼)星海:《青年進行曲》,《新華畫報》1937年第2卷第6期。。雖然不再鮮明地表達“國防”的意圖,但仍以謹慎的操作繼續(xù)關注救亡,使我們看到了這些電影期刊在重圍中所做的努力。它們雖然未能顯示出直面危機的強烈張力,但內在的反抗情緒與民族精神卻是難以消磨的。
在這個階段,有些電影期刊會以新聞報道的形式關注國防電影。比如1937年8月6日出版的《電聲》第6卷第31期刊載了《電影工作人協會開會討論進行救亡事宜》的消息,其中有一項內容為“致函各公司當局,要求拍制國防影片”佚名:《電影工作人協會開會討論進行救亡事宜》,《電聲》1937年第6卷第31期。。次日出版的《中國電影》第1卷第9期刊載的《響應拍攝國防電影》一文也表達了對“電影工作人協會”在國防電影方面大展拳腳的期望。當然,還有一些關于外埠的國防電影的新聞。例如創(chuàng)刊于1938年的《電影》報道過《香港取締國防影片》(1938年第15期)、《啟明攝制國防影片》(1939年第17期)、《國產電影在馬來亞概況》(1940年第109期)等。盡管具體的報道內容有所不同,但是從中都可以看到“國防電影”的影子。無論是報道本地還是報道外地,上海的不少電影期刊都在不失時機地向讀者強調“國防電影”的存在。正如先前的一篇報道所說,“在非常危急的時候,一件藝術作品雖然沒有一粒子彈那樣來得實際,但在力量上,它或者超過了一粒子彈的價值”小呂:《響應拍攝國防電影》,《中國電影》1937年第1卷第9期。?!峨娐暋贰峨娪啊返绕诳︶尫抛陨淼哪芰?,通過零散的報道,試圖讓讀者看到這“無形的子彈”。在陰云密布的大環(huán)境下,這些電影期刊能夠有意識地將“國防電影”的概念融入電影新聞之中,也體現了一種不滅的社會責任感和斗爭精神。這樣的報道即使不能給敵人以正面的有力攻擊,也必然會給有正義感的讀者以警醒與激勵,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精神風貌。
這些期刊還會向讀者推介其他地區(qū)的國防電影,以加深其印象。比如,《中國藝壇畫報》在1939年第84期刊載的《看:豐富的國防片!》介紹了《重慶大轟炸》《保衛(wèi)大四邑》兩部大后方的國防片,認為“雖然不能親見,但也不無意義”央芽:《看:豐富的國防片!》,《中國藝壇畫報》1939年第84期。。1938年第8期的《電影》、1939年第8卷第10期的《電聲》等介紹了華南地區(qū)的國防電影,如《夜光杯》《游擊進行曲》《民族罪人》等。在上海地區(qū)的國防電影制作面臨困境之際,上海的電影期刊通過此類信息告訴讀者,作為抗戰(zhàn)的一種形式的國防電影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依然富有生命力。《中國藝壇畫報》評價《重慶大轟炸》時指出,無論敵人怎樣轟炸我們的城市,也“毀不了我們心理上的建設,正相反地它……增強了我們心理上的建設,從那火血交流的畫面上,使我們不能置信現在所生活的是文明的世界,我們必需(須)以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同上。。國防電影揭露敵人,描繪戰(zhàn)爭,既向觀眾指明了斗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強化了他們的愛國意識與反抗心理。上海電影期刊介紹滬外的國防影片,也有類似的功效,即增強戰(zhàn)時上海讀者和影迷的心理認同,進一步促進自律、團結、愛國等精神的自覺建設。同時,這些傳播活動在民族性的思維意識中,表現出包含倡導進步電影和抵制侵略電影在內的文化抗爭姿態(tài)。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心理并非某一份電影期刊獨有,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上海電影期刊共同積淀而成的,即使在極端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下,他們也不忘堅持抵抗,努力增強讀者的御侮決心、國防意識和民族認同感。
在全面抗戰(zhàn)階段,上海電影期刊在國防電影宣傳方面的表現由此前的公開提倡、熱烈造勢,轉變?yōu)榫S護讀者記憶,以隱性的方式向讀者傳遞相關信息,使這一概念或者說藝術運動依然駐留在上海讀者的頭腦之中。正如蔡楚生在評價滬外的國防電影時所說:“這些僅有的制作,自然也不能說沒有它們的作用的,它們正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而在龐大的群眾的心里,種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它使人們看到了現實,嗅到了火藥氣息,理解了抗戰(zhàn)與存亡的關鍵。”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二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頁?!缎氯A畫報》《電聲》《電影》《中國藝壇畫報》等期刊在全面抗戰(zhàn)期間的相關報道,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讓讀者繼續(xù)保持著對國防電影的了解和期待,擴散了國防電影的余聲。不妨說,上海電影期刊對國防電影的宣傳始終與國防電影的發(fā)展進程相呼應和適應,與之不可分割,在一定程度上或明或暗地表現了其精神氣質,并在文化抗戰(zhàn)的進程中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
結語
在推進國防電影事業(yè)的過程中,上海的電影期刊始終參與著對民族精神的延續(xù)。從《明星半月刊》對“上海電影界救國會”的關注開始,這些刊物就已經在為國防電影宣傳做準備了。這種介入并非臨時性的,而是歷史脈絡中的一種必然。國防電影本身就帶有左翼電影的精神氣質,它“對民族獨立立場和民族解放精神的宣揚,顯然決定了它是左翼電影……最直接的受益者和繼承者”①。同時,它也“繼承了左翼電影的抗敵救國、民族救亡的宣傳理念,延續(xù)了左翼電影中的民族覺醒意識、社會批判精神與抗爭訴求”②。左翼電影和國防電影之間的密切關系,使一些上海電影期刊對具有鮮明的抗爭性和力量感的國防影片并不陌生,因而在營造輿論氛圍、探討理論內容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積極性。面對日益嚴峻的戰(zhàn)爭形勢,國防電影作為民族電影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也成了上海電影期刊史上不可缺少的內容。從對民族電影產業(yè)的熱切關注,到對辱華電影的強烈抵制,再到對左翼精神的高揚,我們可以看到上海的許多電影期刊都凸顯出了民族意識。這些期刊對國防電影的積極宣傳,展現了其背后的文化群體對國家前途和時代潮流的強大信念與堅定意志。
上海電影期刊在國防電影宣傳中也發(fā)揮了“啟蒙”的作用——必須指出,這是一種不同于五四運動時期的“新啟蒙”。1936年4月,“新啟蒙運動”萌發(fā),這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文化界和知識界開展的一場思想運動?!啊聠⒚蛇\動的主要目標就是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改變過去‘左傾關門主義的弊病,團結大多數有愛國主義情操、不滿民族危機一步步加劇的知識分子,以救亡圖存與繼承發(fā)揚晚清以來的進步思潮為職志,形成新的、符合社會現實與時代主要矛盾的論述。”③同時期的國防電影運動也和“新啟蒙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在團結抗日、救亡圖存等基本問題上也有著相通的理念。而立場、報道角度不盡相同的上海電影期刊,在民族危機中匯聚在國防電影的旗幟下,傳播國防電影知識,介紹國防影片,報道國防電影新聞,將團結、反抗、救亡、進步等詞匯及其背后的深刻含義不斷傳遞給讀者,無疑也體現著“新啟蒙”的宗旨。此時,上海的電影期刊對救亡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清晰透徹,時局的危險不僅推動了電影藝術形式和內容的變革,也推動了電影期刊宣傳方式的演進。
①袁慶豐:《國防電影與左翼電影的內在承接關系——以1936年聯華影業(yè)公司出品的〈狼山喋血記〉為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②袁慶豐:《紅色經典電影的歷史流變——從左翼電影、國防電影和抗戰(zhàn)電影說起》,《學術界》2020年第1期。
③王銳:《中國現代思想史十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268頁。
作者簡介:徐國慶,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
Abstract:National defense films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were a form of film art that emer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crisis.They had the core objective of advocating for resistance,unity and patrio-tism,portraying the indomitable will of the nation.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films in Shanghais film periodicals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creating atm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theoretical groundwork;communicating specifics and increasing influence;implicit promoting of ideas and expanding concepts.They upheld the consistent national spirit and demonstrated a firm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o grasp the destin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times.Shanghai film periodicals not only expanded the forms and spaces of communication for national defense films,but also enhanc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 of the public.In their intertwined journey,Shanghai film periodicals and national defense films jointly demonstrate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nation and the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profoundl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history.
Keywords:Shanghai film periodicals;national defense film;stance of the nation;national spirit;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