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巖剛
中國文化史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整合進《中國文化概述》這門課程內,在課堂上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要求。
本門課程目前在國內各高校的許多專業(yè)中都有開設,然而目前通用的教材中,有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時,內容相對篇幅較短。而這部分內容對于讓青年學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認識,進而樹立各民族命運共同體理念至關重要。鑒于此,本人認為有必要在教學中逐步增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的內容,主動擴充課程中涉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等部分內容,以求在課堂中與學生一道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一、課程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主要是在講授中國文化概論的過程中,以教育部通用教材的課程結構為主要框架,在此基礎之上,充分發(fā)揮主講教師的專業(yè)特長,適當增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形成的歷史事實和歷史作用的內容;發(fā)掘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發(fā)展、鑄牢的過程;整合研究成果,展示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實踐;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弘揚和宣傳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成果,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實際行動共同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理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
“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敝袊糯鲿r期的歷史文獻,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我們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文化概述》課程中的融入點具體為以下幾點。
(一)概論部分對“中國文化”概念的厘定部分,向學生們介紹歷史上中原漢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倡大中國文化概念,而不應僅將中國文化概述內容局限在中原漢族文化,由此來增進學生們對我們構建各民族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體認。向學生們介紹歷史上各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一道守衛(wèi)、開拓了我們的領土,奠定了我們現(xiàn)今960萬平方公里的偉大祖國的領土面積。
(二)在“中國文化根植的經濟基礎”部分,講述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和高原、山地文化之間的互動融合,以及這些活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三)宗教文化部分,除了傳統(tǒng)上對中原地區(qū)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講授之外,還要補充兄弟民族歷史上的宗教與中原地區(qū)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影響,以及由此而來的中國整體的宗教文化。
(四)在文學、藝術部分,補充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漢族文化藝術之間的互動,特別是文學神話、音樂、美術以及舞蹈等內容。
(五)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一部分,要向學生們介紹歷史上我們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各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影響。
通過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列舉的內容,本門課程擬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挖掘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向學生們展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上互相借鑒、相互影響,并由此形成的命運共同體的波瀾畫卷。
三、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
本課程主要以教師講授和指定主題學生課堂展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主,同時盡可能引導學生的課后閱讀,以及組織和指導學生暑假前往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實踐調研。我校去年組織和指導的學生們在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的調研實踐,取得了顯著效果,該小組的學生們均表示加深了對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并撰寫詳實的實踐報告《民族團結一家親,石榴之花遍地開》。
課堂展示,結合陜西師范大學生源特點,即來自西北民族地區(qū)學生數(shù)量較多,故此鼓勵學生們結合家鄉(xiāng)所在地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展示歷史上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及現(xiàn)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文化。
鼓勵學生們搜尋、整理家鄉(xiāng)所在地能夠展現(xiàn)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遺跡,比如碑刻文字、建筑遺跡、博物館藏品等,以文字、錄音、視頻等形式呈現(xiàn),并以此作為課程期中作業(yè)。
期末考核,靈活采用課堂考試和課程論文結合形式,將考核形式的選擇權交給各位同學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四、預期教學成效
本課程以在課堂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為主要德育目標。因此預期效果,除了傳統(tǒng)中國文化概論教材和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內容之外,還要達成以下目的:讓學生了解歷史上中原地區(qū)與周邊民族地區(qū)的政治、文化、宗教、經濟、人口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文化對于我們當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啟示;鼓勵和指導學生積極參加以本課程德育內容為目標的大學生暑期實踐,調動學生田野考察的積極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學生,深入陜西、甘肅,甚至新疆、青海等西北五省民族地區(qū)博物館、實踐基地深入考察,現(xiàn)場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以“在地”方式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
作者簡介:石巖剛(1982.05— ),男,漢族,河北邯鄲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