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曹健
摘 要:植物保護劑是指以植物為原料,經提取、加工制成的化學農藥。它是植物對生物、化學、物理和其他各種有害生物的一種防御反應。其主要作用機理是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降低其對寄主的危害,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植物保護劑對害蟲和天敵的毒殺有明顯的選擇性,具有高效、安全、環(huán)保等優(yōu)點,但其防治效果受許多因素影響,因此,如何準確地評價植物保護劑的防治效果,是農藥登記和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植物保護劑;農藥;害蟲;評價方法
植物保護劑防治害蟲效果的評價,主要依據試驗方法、試驗時間和試驗地點等,其評價方法包括田間藥效試驗、室內藥效試驗和毒理研究。田間藥效試驗是在田間進行的,以農作物為研究對象,采用一定的施藥方法對農作物進行施藥防治害蟲,調查其防治效果的一種方法。室內藥效試驗是在實驗室進行的,主要評價植物保護劑對特定靶標(如害蟲、天敵或其他有益生物)的保護效果和對靶標(如植物)的作用。
1 防治對象
植物保護劑對害蟲和天敵的作用有明顯的選擇性,它只能殺死一種或幾種害蟲,而對其他有害生物則沒有效果。因此,評價植物保護劑的防治效果,首先應明確防治對象是什么。防治對象主要包括害蟲和天敵兩類。在生產中,以防治害蟲為主,害蟲多以成蟲或幼蟲形式為害作物;以防治天敵為主,天敵多以卵或幼蟲態(tài)存在于植物體內。
1.1 對害蟲的選擇性
在植物保護劑的作用下,害蟲的生長發(fā)育受到抑制或停止,無法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史過程,從而降低其對寄主的危害。例如,菜青蟲在植物保護劑處理后,無法完成卵孵化和幼蟲化蛹階段;小菜蛾在植物保護劑處理后無法完成成蟲生活史;稻飛虱在植物保護劑處理后無法完成成蟲生活史;甘藍夜蛾在植物保護劑處理后無法完成卵孵化和幼蟲化蛹階段。
1.2 對天敵的選擇性
植物保護劑可以與天敵或有益微生物結合使用。例如,玉米葉螨在植物保護劑處理后,可以與瓢蟲或食蚜蠅結合使用;油菜薊馬在植物保護劑處理后,可以與麗蚜小蜂結合使用。對于有天敵的植物保護劑來說,其防治效果更好一些。
1.3 對環(huán)境的選擇性
一些環(huán)境污染物如重金屬、石油污染等,在植物保護劑處理下,也會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影響。例如,當農藥和重金屬在土壤中積累時,會使土壤的理化性質惡化、污染環(huán)境;石油污染會破壞土壤結構、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抑制微生物活性等。
1.4對作物的選擇性
植物保護劑對農作物和天敵的作用方式不同,因此,在評價其防治效果時應注意與農作物和天敵之間的關系。
2 施藥方法
施藥方法是影響藥劑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施藥方法對藥劑的防治效果也有影響。正確的施藥方法對保證植物保護劑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發(fā)揮,增強其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1 噴霧法
噴霧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植物保護劑施用方法。其優(yōu)點是對農作物無損傷,操作簡單,可以在低濃度下進行,因此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使用時對農作物安全。噴霧法可分為霧滴大小和霧滴分散性兩個方面來評價其防治效果。根據霧滴大小,分為油霧劑、水霧和粉霧劑三種類型。霧滴大小對藥劑的防治效果有影響,噴霧法將藥液噴灑在作物上,形成一定厚度的藥液膜,能夠使藥劑快速地均勻分布到作物的各個部位,使害蟲接觸到藥劑而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因此噴霧法具有殺蟲速度快、效果好、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等優(yōu)點。但噴霧法對環(huán)境有一定污染,同時對作物也有一定傷害,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霧滴大小影響藥液的噴灑面積和霧化程度。霧滴過大,噴不到植株上或不能均勻地分布在植株上;霧滴過小則很難噴到作物上而影響防治效果。(2)霧滴分散性也直接影響藥劑防治效果。分散性差、藥液沉積量少、不均勻的霧滴易導致防治效果降低。因此,應選擇合適的噴霧器和噴霧量。(3)應注意噴霧器的使用方法及噴頭角度。
2.2 灌根
灌根法對植物保護劑防治害蟲效果也有影響,且與噴霧法相比有著獨特之處。
3 施藥時期
3.1 防治害蟲要選擇在最佳防治時期
以蚜蟲為例,防治蚜蟲的最佳時期是在初發(fā)期,此時蚜蟲數量少,正是防治的最佳時期。如果防治晚了,蚜蟲數量多了,就會降低防治效果。而在蚜蟲的發(fā)生期進行化學農藥防治,容易造成作物藥害。目前,已有很多植物保護劑進入了蟲情調查和預測預報工作中,并且與植保機械配套使用,提高了作業(yè)效率,降低了防治成本。植物保護劑在田間的有效濃度范圍很寬,在一定條件下對某些害蟲有較高的活性。但對某一種或某幾種害蟲來說,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對其具有較好的活性。使用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對害蟲的防治效果。因此,使用植物保護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應在害蟲發(fā)生期進行試驗。一旦確定了最佳用藥量和施藥時間,就應嚴格按規(guī)定劑量和要求施藥。(2)不要將植物保護劑用于同一作物上的不同生長時期。因為某些植物保護劑在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作用有所不同。此外,植物保護劑在作物上的有效濃度范圍較寬(即殺蟲效果)。(3)注意均勻噴霧和噴藥質量,尤其是葉面噴灑和兌水噴霧時要注意均勻性。
3.2 使用前先做試驗
植物保護劑的使用效果與其使用前的試驗有很大關系。在試驗過程中,應選擇在相同環(huán)境條件下,種植同樣的作物,并對所有可能的結果進行記錄。進行試驗時,應選擇不同植物保護劑或同一植物保護劑的不同劑型,并對每種制劑和劑型進行比較。例如,在種植甘藍時,分別在葉片上噴灑10%蟲酰肼懸浮劑和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結果表明,蟲酰肼懸浮劑的效果較好,而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的效果較差。原因在于蟲酰肼是一種具有內吸和滲透作用的殺蟲劑,它通過與害蟲神經系統(tǒng)中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而發(fā)揮作用;氯蟲苯甲酰胺是一種新發(fā)現的殺蟲劑,它能與昆蟲體內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受體結合,阻斷昆蟲對乙酰膽堿的正常吸收。由于蟲酰肼與乙酰膽堿受體結合的能力比氯蟲苯甲酰胺強很多倍,因此不能通過影響昆蟲神經系統(tǒng)中的乙酰膽堿受體而發(fā)揮殺蟲作用。此外,蟲酰肼對部分害蟲還具有較好的防效。因此在植物保護劑應用試驗中,應首先對蟲酰肼進行室內和田間試驗,確定其是否可以有效防治某些害蟲,確定之后,再進行田間防治效果試驗。
3.3 不同作物的植物保護劑不能混用
植物保護劑對作物是安全的,但不是對所有的作物都安全,因此要避免多種植物保護劑混用。植物保護劑對作物有一定的毒性,不同作物的毒性不同,不可隨意混用。另外,使用植物保護劑時還要注意不要與其他農藥混配使用。(1)化學合成農藥、殺菌劑、殺蟲劑等不能與植物保護劑混用。因為某些植物保護劑雖然能控制病蟲害發(fā)生,但對作物也會產生藥害,因此不能與這些農藥混用。如防治根結線蟲的農用抗生素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等,在堿性條件下易分解失效;防治玉米螟的糖醋液中添加有機氯殺蟲劑等,對人畜的健康不利。(2)可用于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上的植物保護劑也不能與其他農藥混用。因為植物保護劑與某些農藥混配后可能發(fā)生化學反應,導致藥效降低或失效。此外,某些農藥如甲胺磷等對某些作物具有毒害作用,不可與它們混用。
3.4 注意使用方法
植物保護劑主要有保護種衣劑、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殺蟲殺菌劑三種。這三種藥劑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保護種衣劑對種子發(fā)芽無不良影響,但在種子發(fā)芽期使用易殺死種子萌發(fā)中的微生物,因此使用前應將種子用清水浸泡24h。(2)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與作物生長調節(jié)劑混合使用可提高藥效。在防治蚜蟲時,可先用吡蟲啉等殺蟲藥劑噴霧,再加入適量的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如赤霉素、細胞分裂素等。也可與殺蟲劑混合使用。(3)植物保護劑應與農藥混用,但不可與堿性農藥混用。(4)植物保護劑不能與殺菌劑混用。(5)植物保護劑不能與酸性農藥混用,否則會降低藥效。(6)殺蟲殺菌劑必須現配現用。如波爾多液等在使用前必須先用水溶解后才能使用,否則會降低藥效;乳油類農藥如石硫合劑等應在配制好后立即使用,不能久置,久置后乳油會由乳化液變干而失去效果。(7)植物保護劑應單獨使用,與其他農藥混合時要注意安全。
4 施藥劑量
在植物保護劑產品的登記中,一般需要通過試驗獲得產品的防治效果,以指導生產和使用。在評價時,一是要評價植物保護劑的防治效果,二是要評價農藥的使用劑量。在評價植物保護劑防治效果時,通常需要評價植物保護劑的有效成分濃度、有效成分體積分數等參數。對于以有效成分為單位的產品,可以通過測定稀釋倍數和測定吸收液濃度來確定;對于以有效成分為單位的產品,可以通過測定稀釋倍數和測定吸收液濃度來確定。對于植物保護劑的使用劑量,一是要根據防治對象、防治技術、防治對象生長發(fā)育階段等因素綜合考慮。二是要根據產品性能合理選擇。例如,有的產品以殺菌為主,有的產品以殺蟲為主,還有的產品以殺草為主,不同產品對特定害蟲、特定草類的防治效果存在差異。因此,在評價時需要選擇適合產品性能和防治對象的劑量。最后,植物保護劑要嚴格按照農藥登記證上的推薦使用劑量進行使用。在我國,農藥登記證的管理實行行政許可,沒有登記的農藥產品不能在國內銷售和使用。因此,農藥登記證是農藥產品登記的法律依據,我國對農藥生產、銷售、使用實行嚴格的許可制度。農藥登記證上標明的有效成分、劑型等都是法定內容,不得隨意更改。只有在有效成分和劑型相同時,才能換用不同的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目前,我國農藥登記產品的有效成分和劑型已由原來的50種減少到40種,登記作物已從原來的5種減少到2種。
5 施藥次數
施藥次數是評價植物保護劑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標。施藥次數主要影響其對害蟲和天敵的作用效果,影響農藥藥效的發(fā)揮,進而影響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施藥次數過少,則防治效果不好。一次施藥對害蟲的防治效果為50%~80%;二次施藥對害蟲的防治效果為25%~30%;三次施藥對害蟲的防治效果為10%~15%。一次施藥后,害蟲數量下降,第二次農藥防治則可能使害蟲對農藥產生抗性,造成藥害。因此,在植物保護劑使用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施藥次數。植物保護劑防治害蟲的方法主要有噴霧、噴粉和涂抹三種。噴霧是用噴霧器直接在田間噴撒藥液防治害蟲;噴粉是用噴霧器將藥粉噴到害蟲身上或土表;涂抹則是用藥粉加水調制成糊狀涂抹在植株上。三種方法中,噴霧和噴粉是常用的防治方法,但由于植物保護劑的性質不同,其使用方法也不同。噴霧是植物保護劑防治害蟲的常用方法。其優(yōu)點是可直接將藥劑噴到田間或作物上,操作簡單、方便,且不易造成農藥污染。但噴霧防治效果受氣溫、濕度等氣象條件的影響較大,且對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經常需要輪換用藥;噴粉方法則可用于高濕、高溫、陰雨等氣候條件下害蟲的防治。相比而言,涂抹法的效果較好,但成本較高,使用植物保護劑時要根據作物和病蟲害的不同選擇最佳使用方法。對于農作物來說,噴藥次數主要取決于防治對象的種類、藥劑的性質和用藥量等因素。大多數情況下,噴施次數與防治對象的種類有關,對害蟲來說多噴一次比少噴一次效果好;對于植物保護劑來說,噴施次數與藥劑的性質有關。如防治真菌性病害時宜在發(fā)病前噴施;而防治細菌性病害時宜在發(fā)病初期噴施;同時藥劑的不同效果也與施藥時間有關。另外,還可以通過施藥后觀察害蟲的受害程度來判斷噴藥次數的多少。
6 評價方法
6.1 田間藥效試驗
田間藥效試驗是植物保護劑在田間使用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驗證農藥的田間藥效,觀察農藥在作物上的表現,分析其對害蟲種群和天敵種群的影響。室內藥效試驗是通過研究農藥的殺蟲、殺菌、除草和除草活性,確定該農藥在作物上是否有較好的表現。毒理研究是根據毒理試驗結果,對農藥的作用方式、作用機制以及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目前,國內植物保護劑田間藥效試驗方法有田間小區(qū)試驗、大田藥效試驗等。其中田間小區(qū)試驗又可分為室內藥效試驗和田間小區(qū)施藥兩種方法,室內藥效試驗又包括室內毒力測定和室內毒力模型測定兩種方法。
6.2 室內藥效試驗
室內毒力測定方法主要包括浸葉法和浸果法,目前常用的室內毒力測定方法包括浸葉法和浸果法。浸葉法是在室內環(huán)境中,以一定濃度的藥液浸接在待測植物葉片上,將葉片全部浸入藥液中,使其充分吸收,24h后調查各處理對害蟲的防治效果。浸果法則是以一定濃度的藥液,將待測植物種子或果實浸泡于藥液中,24h后調查植物種子或果實內的害蟲情況。目前,對室內毒力測定方法研究最多的是浸葉法和浸果法,兩種方法操作簡單、方便,結果精確。但由于植物保護劑的作用機制非常復雜,室內毒力測定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其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植物保護劑是一種新型的環(huán)境友好型農藥,在農業(yè)生產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作用機理與常規(guī)農藥不同,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植物保護劑的應用范圍廣泛,對環(huán)境友好,不產生任何殘留,且可以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但植物保護劑對害蟲的防治效果受許多因素影響,因此如何準確地評價植物保護劑的防治效果,是農藥登記和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植物保護劑的評價方法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海薇,靳改龍,周成松.植物保護劑高嶺土對設施甜瓜、番茄生長的影響[J].湖北植保,2022(05):27-30.
[2]陳望賢,吳佑思,盧自華,等.新型食品級惰性粉儲糧保護劑的防治害蟲試驗[J].黑龍江糧食,2021(11):85-86.
[3]郭銀平,何紅.植物保護劑防治害蟲效果的評價方法[J].農村科學實驗,2018(0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