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西一株古柳,正對著道東的胡同。胡同南墻外,是我大爺爺和三爺爺家的菜園,北墻里是我家的菜園。走進胡同,奶奶種的蜀葵夾道盛開,它們不愧別名“一丈紅”,主干躥得老高,一身紅紅粉粉的花朵,隔著半人多高扎著密密圪針的墻頭,笑嘻嘻地俯視著兩邊園子里綠油油的菜蔬。媽媽在蜀葵的間隙,栽上一棵棵紫蘇,紫蘇個子矮,花也沒有蜀葵花碩大艷麗,卻一點不自卑,兀自開出一串串小小的淡紫。
再往前,一棵椿樹一棵棗樹并排站在那里。椿樹銀灰色的樹干筆直,樹冠在高處,暗紅的葉子長長的;棗樹枝干深褐,樹冠低,橢圓的樹葉和橢圓的棗子泛著碧綠的光澤,伸手便可以碰到。兩只喜鵲在椿樹梢嘰嘰喳喳,一唱一和。剛滿月不久的小黃貓,在棗樹干上練習爬樹。大貓蹲坐樹下,仰頭瞇眼,好似漠不關心,實則心耳神意都在孩子身上。小貓用鋒利的腳爪鉤著樹皮,勉強爬上去,下來時卻困難重重。它扭頭朝媽媽喵喵兩聲,大貓不動聲色,小貓緊張得脊背和尾巴上的毛奓煞著,小心翼翼地試探,一步一滑,總算下來了。
胡同在樹下轉個直角向北,正對著一處院門。樹與院門之間這段短胡同,東靠長滿棗樹杏樹的小山坡,胡同頂上,用細木桿兒搭建成倭瓜棚,陽光透過粗粗的藤、大大的葉子、喇叭似的花朵和幾個剛剛坐下的倭瓜蛋兒,灑下斑駁的光影。我雙腿微曲往起一蹦,落下時手里多了一朵嬌艷的黃花,一只蜜蜂嚶嗡一聲,從花心兒逃出來,在空中一個優(yōu)美的折轉,沾著滿身的花粉飛走了。
西面便是我家的菜園,邁過豎在園門口的石板,會先碰到一株黨參,在院墻與園墻形成的角落里茂盛地生長著。往里走,貼著院墻一溜三棵花椒樹,樹冠比院墻高出好多,綠色的籽實會在秋天成熟變紫。黨參與花椒及后院井邊的薄荷,是我爺爺年輕趕馱子時,從遠處帶回來的,村里只我家有。我并沒有進菜園,只伸進手去,在黨參的蔓葉間,捏住一朵小鈴鐺般氣鼓鼓的花囊,輕輕一用力,“啪”的一聲,它開花了。
轉身就可以進院了,完全不必在意腳下的一座小橋。它也許是世界上最小、最簡便的橋,有水泠泠地從下面流過。水來自我家后院的井里,是我大爺爺或三爺爺家里的人,在打水澆園子。一塊薄石板覆蓋在水壟溝上,與地面齊平,為了走路平坦。
院門口,是兩段院墻中間留出來的空當,沒有門樓,更沒有黑漆朱環(huán)的厚木門。兩旁靠墻各埋一根木樁,一扇密扎樹枝的柴扉,用兩截麻繩松松地拴在東邊的木樁上,到了夜晚,虛掩柴扉,另有一個繩套,掛住西邊的木樁。這樣,外面來的野生動物進不來,而夜歸的家人,晚上來串門兒的鄰居,伸手摘下繩套,便可以進院。院子里一正一廂兩棟茅草房,一盤石磨,立在三間東廂房的南窗下。東廂房里住著四爺爺一家,四爺爺是我爺爺同胞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我們習慣叫他老爺。他和老奶有兩個兒子,也就是我的堂叔,小堂叔比我還小兩個月,在我父親這輩堂兄弟中最小,排行老八,我叫他小老叔。迎面三間正房里,住著我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媽媽、弟弟、妹妹和我八口人,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
真正的農民是舍不得荒置土地的。我們的院子雖然不大,還是將西邊的一大半用矮墻圈起來,做了菜園,屬我家和老爺家共有。小園里栽了杏桃李樹各一棵,我沒在別處吃過比它們更甜美的同類水果。杏樹是嫁接過的,杏子個大肉厚汁多,味道香甜。李子甜中微酸,更有滋味。杏與李成熟時,我們隨時摘來,也不用洗,直接下口就是。它們是家里人一個夏天吃到的全部水果。有一年媽媽出門幾天,偏巧下了一場雨,催得樹上李子甜香四溢。奶奶怕不待媽媽回來,李子被摘光,便用舊布包裹起一條樹枝。小動物大約比人的嗅覺靈敏,有一種被我們稱為花貍棒子的類似松鼠的小動物,鉆進布里,把李子吃個干凈。等我們發(fā)現(xiàn),只剩下李子核兒了。
桃和棗還走在成熟的路上,它們果實和葉子一樣青翠翠。
園子北墻下向陽處有一叢月季,是我從同學家分來的。品質殊異,當年新發(fā)的枝條有房檐那么高,卻只在前一年的舊枝上發(fā)蕾,一年只在夏初開一茬花,花朵是特別干凈的淺粉,散發(fā)著沁人肺腑的奇香。月季腳下一墩芍藥,是媽媽從姥姥家井邊挖來的,花朵碩大,嬌艷欲滴,端午時花葉交映,養(yǎng)眼醉心。東墻根兒下,老奶從遙遠的內蒙古娘家?guī)淼氖窕?,一溜好幾種顏色,在清晨的微風里蝴蝶一般輕舞。一大棵俗稱胭粉豆子的紫茉莉長在畦埂上,它小地雷樣的黑色種子里,有白色的可以碾成粉的物質,聽說是制作胭粉的原料。它那深粉色的花,艷得奪目,我常在傍晚抱膝坐在花對面,癡想自己身上有一件同顏色的衣衫。最惹眼的,是媽媽種在園門兩邊各一棵看花豆,藤蔓沿著架柴爬得老高,開著熱烈的火紅色花朵,似兩扇重彩的屏風。在院南墻被雨澆倒并直接拆除之后,村道上走來走去的人們,遠遠地見到滿園的花,都忍不住要贊嘆一聲。
從兩幢房子間的角門出去,曲徑通幽,來到正房房后。在花香里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叢盛開的刺玫;比刺玫高的,是樹干筆直并排站在那里的兩棵榆樹;比刺玫矮的,是一片顏色深綠的薄荷;緊挨著薄荷有兩墩馬蓮,開著藍紫色的花朵。摘下薄荷葉咀嚼,滿口清涼;馬蓮花掐下來,花莖一端放在嘴里吸吮,發(fā)出悅耳的鳴聲。它們都生長在轆轤下的井口旁邊,要是正巧有人打水澆園子,一斗接一斗清泠泠的水,嘩啦啦地倒在水簸箕上,撒著歡兒從榆樹、刺玫、薄荷、馬蓮腳下流過,拐個彎兒,躲開正房山墻兩步遠,從角門東側進入院子,或是流入當院的園子,或是順著園墻流到院門口,在小橋下橫向東移一米,穿過胡同拐角椿樹棗樹下墻根處的小洞,進入大爺爺和三爺爺?shù)膱@子。
半圍著水井的,是老爺?shù)牧硪粔K菜園。老爺是個高大魁梧的莊稼人,勤勞樸實,典型的中國北方農民形象。當年,我第一次見到羅中立那幅著名的油畫《父親》,就想,要是用我老爺做模特,一定畫得更好。老爺侍弄菜園十分精細,蔬菜種類繁多,長勢茁壯,他像是一位出色的油畫家,土地就是他的畫布。這個沉默寡言的人,平時說話很少大聲,可打水澆園的時候,他會放開喉嚨,用歌唱的形式來計數(shù):“一百斗子上來喲九十九,九十九斗子上來喲九十八……”歌聲悠揚。不明白老爺為什么不從一往上數(shù),卻從一百往下減,我從來沒有問過他。
盛夏的夜晚,除了年輕時落下傷累的我爺爺還坐在窗前的炕上,兩棟房子里的人都聚在院子里納涼,身下的坐墊,用苞米皮貼近米粒的那幾片又白又軟的葉片攢擰而成,啥時候坐上去都不涼不熱。白天太陽好,把地面曬得滾熱,到了夜晚,余溫尚存,也可以直接坐在地上。天空深藍色,偶爾一顆流星劃過天際。如果不是滿月那幾天,會看見燦爛的銀河亮晶晶地在流動。螢火蟲無聲無息,我的眼睛盯住一只,追逐那飛來飛去碧瑩瑩的小亮點兒。園子邊上,幾棵專為我們小孩子種的甜桿兒正在拔節(jié),發(fā)出清脆的噼啪聲。奶奶緩緩地搖著蒲扇,扇起一縷縷清涼的微風;老爺點燃用艾蒿擰成的火繩,散發(fā)著微帶辛辣的香氣;老奶端著一尺多長的紫紅花煙袋桿兒,黃銅煙袋鍋里的旱煙,隨著她的吸吐一明一滅。蚊子很怕火繩的氣味,在遠處嗡嗡叫著不敢靠前,大家隨心所欲地說著話,直到點在屋里的火繩把白天進去的蚊蠅熏出來。夜?jié)u深,人們覺得身上發(fā)涼,才進屋睡覺。
那一年,我對七夕充滿了向往,可我的期待落空了。先是早起發(fā)現(xiàn)應該去給牛郎織女搭橋的喜鵲,還站在椿樹枝上唱歌,媽媽說,我沒醒來的時候,它們已經去過了;再是白天居然沒有下雨,奶奶說,牛郎織女老了,沒有眼淚了;終于等到神秘的夜晚,我躲到五月初五種下的晚黃瓜架下,竟然沒有聽見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姑姑說,等我上學識字了才能聽見。
炎熱的白天,奶奶們、媽媽和姑姑,會坐在正房后面的陰涼里,背靠屋墻,對著花木做針線。由于離水井近,空氣分外清涼。她們也會從院里走出胡同,坐在村道邊的老柳樹下,邊做手里的活計,邊照看身邊的小孩子,同路過的鄉(xiāng)親們打招呼。對方要是不忙,便站下嘮幾句家常。在這里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村道上沒有機動車,自行車都不常見。大人把垂下來的柳條綰系在一起,小孩子便可以坐在上面蕩秋千。
柳樹旁邊是一片高粱地,地邊有成片的粉紅色打碗花。小伙伴們說,把打碗花放進碗櫥,碗就會“噼里啪啦”打個稀碎。我將信將疑,又實在按捺不住好奇心,趁奶奶和媽媽午睡,扯了一把打碗花,躡手躡腳地放進碗櫥,轉身踮著腳尖逃走了。一下午我沒敢進家,直到黃昏時分,才心懷鬼胎地溜回來,偷偷掀起碗櫥的布簾,發(fā)現(xiàn)碗完好如初,打碗花卻已萎蔫了。有時我還會擗下兩片高粱葉扔在胡同里,然后跑到別處去玩,等葉子曬蔫了,把它編成發(fā)辮的樣子,綁在自己的短發(fā)上。
一個酷熱的日子,我生病了,躺在柳樹陰涼里。媽媽問我想吃什么,我說想喝井拔涼水,小老叔不聲不響地去后院井里打了小半桶水,穿過院子和胡同,拎到柳樹下。剛從井里打上來的水,格外沁涼清甜。媽媽笑著說:“這個小老叔當?shù)每烧鎵虿牧习?。”老奶也笑。我和小老叔從小在一起,想來也該有打架慪氣的時候,不過我無甚印象,只記得有一次老奶給我兩枚大紅棗,說給我按按疼,別再哭了。我仍然哭,好像是小老叔打我了。
連雨天,雨滴在斜穿院子上方晾衣服的鐵絲上掛了一串珍珠,粒粒滾動著,由小聚大,最后脫離鐵絲,掉在地上。啄木鳥沒歇息,“梆梆”的啄擊聲,穿過纏綿雨絲,濕漉漉地清晰傳來。但是,即使循聲仔細尋找,也不一定看得見,因為它或許在樹的另一面。燕子在雨里飛來飛去,也會像雨滴一樣成串地歇腳在鐵絲上,它們之中有幾只住在我家里,算是我家的家燕。
鄉(xiāng)下的說法是,燕子不在意人家的貧富,只有善良祥和的人家,才招引燕子筑巢,燕子也會給這家人帶來吉祥。我家住了兩窩燕子,有時半夜里半睡半醒,會聽見它們夢里溫柔的一兩聲呢喃。里屋的一窩燕子在棚頂,窩是就著固定電燈線的卡子壘起來的。廚房水缸的上方,還有一個很大的燕子窩,大燕子采食歸來,新孵出來的小燕擠在窩口,張大嬌黃的嘴丫“唧唧”叫著爭食。直到現(xiàn)在,我看到聽到“黃口小兒”這句話,都固執(zhí)地想到那一排乳燕。當時很擔心,大燕子記不住每次喂了哪個孩子,在我看起來它們一模一樣,要是有的小燕越吃越強壯,那搶不到的豈不是要餓死?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它們齊刷刷地長大了。小燕吃飽了,把屁股朝外一轉,一攤排泄物便掉到水缸蓋上。它們也有自己掉下來的時候,我搶在大黃貓前面撿起來,但要把它送回窩里卻很難。廚房沒有吊棚,這種山墻呈人字形的茅草房,檁子一根比一根離地更高,燕子窩在第三根檁子上方,大人踩著凳子都夠不著。我想了個辦法,弄一根長長的向日葵稈,再找個墨水瓶的塑料蓋兒,用釘子從蓋兒里面穿出來,釘子尖兒扎進向日葵柔軟的稈芯,乳燕放到瓶蓋里,我站在杌凳上,小心翼翼地把乳燕舉到燕子窩口,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它倒回窩里??上н@個營救計劃沒有成功,乳燕再次掉在地上,終于死去了。
幾度杏李熟,幾度乳燕飛,當時只道尋常事,豈知歲月如水去不回。
一晃兒,我離開舊家近四十年,爺爺奶奶們都不在了,小老叔的孫子孫女都如我們當年那么大了,他們隨他們的父母生活在城市里,我和小老叔那樣的童年,已成絕版,只有胡同口的大柳樹還記得。
大柳樹更顯衰老簡古,不知它多大年紀了,據(jù)說我爺爺小的時候,它就像現(xiàn)在這么高。它看見了我家?guī)状说耐昴兀?/p>
我的叔叔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都曾兩度翻蓋新房。一前一后兩棟高大寬敞的瓦房,盡顯富裕景象。拆拆建建中,布局有改變,我只能憑幾株老樹的位置,來回想舊日的格局了。
閉上眼睛,昔日舊家美好的夏天,便活潑潑地在我的腦海里放映。
魏紅蓮,遼寧朝陽人,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做過農民、煤礦工人。在《天津文學》《散文百家》《芒種》《歲月》《遼河》《當代工人》《遼寧青年》《陜北文學》發(fā)表小說、散文多篇。出版長篇小說《醒心杖》。
責任編輯:艾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