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停停
留學前我是會做簡單飯菜的,但會的菜式不多,也不大好吃。一旦離開家,我的廚藝就開始有了廣闊發(fā)展的舞臺。沉迷做飯無法自拔后,每一天都在感嘆自己做的飯怎么這么好吃,我大概是個做飯小天才吧。胡辣湯、麻辣香鍋、水煮肉片、麻辣拌、魚香肉絲、紅燒肉,還有東北大亂燉,每一道我都愛。
但要安撫一個中國胃,餃子無疑是最有效的。
我包餃子技能可以分為初級階段和全能階段。初級階段只會搟皮。作為北方人,餃子皮必須自己做自己搟,沒有自己做餃子皮就不算是包餃子。
在我小時候,家里基本每周末都會包餃子,小孩唯一能幫的忙就是搟餃子皮,爸媽也都很給力,不論我搟成圓的方的,最后都能包住餡兒。開始只能兩只手都放在搟面杖上,很費力也不均勻,搟成的皮中間薄邊緣厚。后來學會一只手搟一只手轉(zhuǎn)皮,搟得又快又好,非常圓,中間厚邊緣薄。全能階段就是可以一個人干所有的活兒。和面技能看似很難,學起來卻意外地順利。在面里少量加水,邊用筷子攪成絮狀,沒有干面以后上手揉,揉成團以后醒面,趁醒面時間去準備餡料,弄完餡料面也就光滑了,可以開包。調(diào)餡兒的方法則是參考了老媽的經(jīng)驗和品諾王老師的配方,做出來的味道非常棒,讓我信心爆棚,一直覺得我調(diào)的餡是最好吃的。
但我心里最無可替代的餃子,是蒲公英餃子。
我家有個傳統(tǒng),每年都會去春游,賞賞梨花、桃花。然而,賞花只是順帶,挖野菜才是春游的根本目的。人們對挖野菜這項不用花錢卻可以獲得美味的活動似乎情有獨鐘,抱有極大的熱情。趁著春天薺菜嫩,挖上幾麻袋,回家焯水冷凍保存。原本是春季限定的食材,全年都可享用。每年春游后桌上必有薺菜餃子,滿滿都是春天生機勃勃的味道。
雖然身在國外,可挖野菜的傳統(tǒng)可不能丟,春天要有春天的儀式感。然而我不爭氣,我只能靠小白花辨認薺菜,可是薺菜開花后就不再鮮嫩。在國外的我沒辦法采薺菜了。我上學的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一棵蒲公英,它仿佛是專門為了提醒我:沒了薺菜還有我。想起媽媽提過蒲公英也能吃,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這下我重新燃起了挖野菜的希望。
留學生會館的旁邊就是一條名叫阿武隈川的大河,我每天早上都會沿著河邊散步,兩邊長滿茂密的草,是再合適不過的挖野菜地點了。帶上我的小鏟子和大袋子朝著蒲公英出發(fā)。河邊蒲公英很多,嫩綠嫩綠,長得很集中,一簇一簇的。我挖了很多,裝滿了一大袋子。
回去就把蒲公英處理干凈。先把根部剪掉,再擇去不新鮮的葉子和根部的白色絨毛,每一棵都不能放過。還要把葉子洗去泥土,再焯水。處理的時間可能比挖的時間還要長,過程枯燥且乏味,但為了一口家鄉(xiāng)味,再多煩瑣的步驟都是值得的。
餃子煮熟出鍋,立刻就和我的好朋友們一起分享。最好吃的蒲公英餃子,必須是熱氣騰騰剛出鍋的,必須是帶一點點苦味的,那大概是我們思念家鄉(xiāng)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