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課學習目標設計要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導向,依據課標、教材教參、學生經驗和素養(yǎng)發(fā)展之于目標設計的不同價值,把握突出主體性、強調明細化、關注非量化目標等策略落實學生視角的設計要點,通過不同維度的評價等級劃分體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優(yōu)化目標的敘寫表達,引領學習樣式轉變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 鍵 詞 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習目標設計;教學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3)04-0059-04
①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學習環(huán)境設計下的高中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研究”(項目批準號:D/2021/02/63)階段性成果。
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學習目標主要描繪“學生學習后所要呈現(xiàn)的素養(yǎng)發(fā)展狀態(tài),是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綜合性目標”[1]。這要求思政課教師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清晰地把握學習目標如何界定、是何樣態(tài)以及如何評價。在具體的學習目標設計中,不宜簡單關注語詞意義,更應關注教學意義上的理解、轉化與敘寫表達。在此,以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為例作一探討。
學習目標的依據是目標設計的前置任務,進而通過敘寫來界定和呈現(xiàn)。只有界定了“依據什么”,即奠定了學習目標設計的基石,才能通過具體的敘寫呈現(xiàn)出素養(yǎng)發(fā)展的樣態(tài)。立足多年來思政課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思政課教學界定學習目標需要關注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學生的既有經驗和素養(yǎng)發(fā)展,并明晰其各自在目標設計中的價值。
課程標準是界定學習目標的“基礎標準”?!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稱“課程標準”)描述了每個模塊的內容要求,內容要求涉及的“知識”不是碎片化知識的堆積,而是一個系統(tǒng)、一種結構。[2]這些內容要求多為統(tǒng)整性目標,而非操作性目標。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應該成為教師界定學習目標的最基礎的依據與標準。學習目標要基于課程標準,并通過分解內容要求來界定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學習目標。
教材教參是界定學習目標的“核心標準”。在思政課日常教學中,教材內容和配套教師參考用書在學習目標界定中處于核心地位。科學的教材觀應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理,學習目標的界定也應堅持“用教材學”而不是“學教材”。雖然教參中列有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但素養(yǎng)導向的學習目標的界定,要求思政課教師強化設計意識,強調對教材、教參有更深入的、個性化的理解,并需要進一步結合具體學情進行“設計”。
也因此,學生的既有經驗是界定學習目標的“對照標準”。學生既有經驗涉及現(xiàn)有的學科知識和能力、價值判斷和選擇、學習需求和潛力等,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原初狀態(tài),影響著他們記憶、推理、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3],自當成為學習目標界定的重要參考。學習目標本質上是學生的學習需求目標,理應以既有經驗為依據。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基于現(xiàn)實學情,以學生的個性學習情況和發(fā)展需求作為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4]學習目標要符合既有素養(yǎng),既有經驗關注的是個性化學情,學習目標也應是差異化的。
素養(yǎng)發(fā)展則是界定學習目標的“理想標準”。界定學習目標的目的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習發(fā)展,描繪學習后的變化樣態(tài)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狀況。以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學習目標界定的宗旨,在目標敘寫中應始終圍繞核心素養(yǎng)是如何表現(xiàn)的,怎樣發(fā)展的,如何評價的,以此為學習目標選內容、定方向。
基于以上依據分析,思政課教師在具體的學習目標敘寫中,須把握突出主體性、強調明細化和關注非量化目標等重點、要義,拓展表達策略,從而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學生視角,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
其一,突出主體性。學習目標敘寫的行為主體是學生,關注的是學生通過學習以后的素養(yǎng)發(fā)展狀況,即學生通過學習后的在價值觀取向、核心知識、品格能力等方面的變化。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的目標而不是教師“教”的目標,學習目標的敘寫是為學生的學習“畫像”,敘寫時應該用“學生……”而非“使學生……”。因此,思政課教師在敘寫過程中要學會運用“學生行為動詞”,突出其主體性,在分解內容要求時要強調明細化,使學習行為更可觀察、更具操作性、更易量化。基于本課程主要的三類課程目標,即結果性目標、體驗性目標與表現(xiàn)性目標,結合思想政治學科特色,并借鑒教學中常用的學生行為動詞,筆者對課程標準使用的相關語詞進行歸納、整理,得出“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行為動詞表”(見表1)。
其二,強調明細化。學習目標作為學習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要有切實的可實踐性。在學習目標敘寫時應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明細化和量化。明細化即通過對課程標準中內容要求的細化,把內容要求分解為若干明確的學習內容或學習任務,表達成具體的學習目標。例如,設計“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一課的學習目標,可將“理解”這一模糊性行為動詞進一步分解剖析為“描述”“區(qū)分”“闡述”“闡釋”等,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學生行為動詞。最終,將學習目標細化為“描述我國實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原因與表現(xiàn)、區(qū)分非公有制經濟的各種成分、闡述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闡釋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意義”。
其三,關注非量化目標。在目標敘寫過程中,有些課時學習目標可以被量化,從而增強目標的可測量性,如“所有學生”“80%的學生”等。而有些學習目標則難以量化,其關注的重點是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品性的養(yǎng)成。非量化目標往往不易被評價,需要通過學習活動的設計外顯其學習表現(xiàn),促成其達成與評價。例如,“通過中西對比,強化對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政治認同”這一學習目標,指向的是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yōu)越性與先進性的認同,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由此,教學可設置“比較中國與西方各國的所有制差異,論證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優(yōu)越性”這一學習活動,將非量化目標顯性化為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讓學生在思辨性學習活動中強化對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認同。
思政課學習目標評價是反饋目標實現(xiàn)程度的過程,也是反映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狀況的過程。教師對照學習目標中的素養(yǎng)發(fā)展標準,判斷學生學習后的表現(xiàn)是否符合素養(yǎng)發(fā)展標準及符合程度。在搜集評價信息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優(yōu)化學習目標,助推教學改進,更好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其一,以多元分級為原則。多元是從不同維度去考量,涉及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等;分級是指等級指標,可以把不同維度標準劃分為不同的水平要求。參照課程標準,我們可對“學業(yè)質量水平”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進行分解,分別劃分為4個水平標準,以此與學習目標中的各個子目標或學習活動進行鏈接,通過水平分級評價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
其二,體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以“教學評”一體化敘寫學習目標,須考查學習質量水平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發(fā)展,從而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等級表。以“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為例,將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學習目標、學業(yè)質量水平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融合在評價等級表(見表2)中。如此,既有利于從宏觀上把握具體的學習目標,又可從微觀上衡量學習目標在學業(yè)質量和素養(yǎng)發(fā)展方面的實現(xiàn)狀況,以此促進學習目標的界定和敘寫的優(yōu)化。
基于以上分析,課時學習目標可在“教學評”一體化評價等級基礎上,按照學習水平由低到高的順序,制定四個水平層次的評價登記表(見表3)。其中,水平I、II主要針對學習要求中的“了解”層級,水平III主要針對學習要求中的“理解”層級,水平IV強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針對學習要求的“運用”層級。在四個水平標準基礎上還可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注明應達標的比例以作評價標準。這種評價等級表既可從綜合性維度去設計,也可從某一個維度去設計。
注:學生100%能達到等級I,約90%能達到等級II,約85%能達到等級III,約50%能達到IV。
綜合以上策略及評價優(yōu)化要求,“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學習目標可敘寫如下:
通過圖示,解釋物質資料生產的概念,闡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構成與聯(lián)系;用相關學科方法,說明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運行的意義和主要表現(xiàn),提高科學精神素養(yǎng)。
結合具體事例,描述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原因與表現(xiàn);通過中西對比,比較中國與西方各國的所有制差異,論證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優(yōu)越性,強化對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政治認同;
結合現(xiàn)實情境,區(qū)分非公有制經濟的各種成分,并闡述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觀察和識別非公有制經濟的組成成分,進行合理的評價,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通過建言獻策,掌握“混=公+非公”的學科公式,闡釋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意義,領悟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優(yōu)越性;綜合運用各種論據,辨析并批駁各種指向非公有制經濟的錯誤思潮,作出正確的判斷,培育科學精神。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回應各種質疑非公有制經濟的觀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增強制度自信,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
學習目標設計、敘寫的過程是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可視化的過程,通過“標準”的界定、策略的拓展和評價的優(yōu)化,思政課學習目標便具有了全面性和整合性的思維視角,打通各類目標的邊界,將核心知識、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情感等目標貫通起來,更好地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鐘啟泉.課堂轉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6.
[3]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
[4]邊洪偉.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施——基于思想政治課的學科視角[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5(1):25.
責任編輯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