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英 李維
摘 要勞動課程校本化實施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基本路徑。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小學充分發(fā)揮校園資源優(yōu)勢,探索出“一點一泛一遷”的校本勞動素養(yǎng)提升新路徑:以校園小農田為基點,將學生的勞動場域擴展到校外廣闊空間,并將勞動能力遷移到家務勞動、班務勞動、社區(qū)勞動,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關 鍵 詞 一點一泛一遷;勞動教育;勞動課程;勞動素養(yǎng);小農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3)04-0034-04
①本文系廣州市教研院2021年度專項課題“依托校園小農田真實勞動情境培養(yǎng)小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編號:2021BLDJY2112)成果之一。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小學準確把握勞動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充分發(fā)揮校園內廣州市“4A級小農田”的資源優(yōu)勢,探索出“一點一泛一遷”校本勞動素養(yǎng)提升新路徑,引導學生在真實勞動中真正提升勞動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勞動教育要基于“學生立場”,整體規(guī)劃校本勞動教育路徑。為此,五山小學通過教師問卷、家長問卷、學生訪談等,摸查學生勞動素養(yǎng)狀況和對勞動課程的期待,了解到學生普遍存在參加勞動鍛煉的機會少,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有待提高,對種植蔬菜有較濃厚的興趣的現(xiàn)狀。基于此,學校在教學樓后面建設了“蔬香陣陣”小農田,占地約二百六十平方米,分給各班作為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小農田由各班自主管理,鼓勵各班種植多樣品種,創(chuàng)新種植方式,還請來校外農業(yè)專家指導種植小麥、水稻等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較高的農作物。
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蔬香陣陣”小農田建設的初衷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實在在地干活,真真切切地流汗”,提高勞動素養(yǎng)。然而,僅有小農田這一個勞動場域和僅有種植實踐類勞動是難以培育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為此,學校創(chuàng)新提出“一點一泛一遷”勞動素養(yǎng)提升路徑:“一點”即以校園小農田為基點;“一泛”即將學生的勞動場域“泛化”、擴展到校外廣闊場域;“一遷”即將勞動能力遷移到家務勞動、班務勞動、社區(qū)勞動等各類勞動中。(見圖1)
“一點一泛一遷”勞動素養(yǎng)提升新路徑為落實勞動課程內容、達成勞動課程目標提供了抓手與策略,體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對應任務群,勞動內容體現(xiàn)全覆蓋與實踐性
任務群凸顯了勞動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持續(xù)實踐,體現(xiàn)了勞動任務的針對性和勞動過程的完整性?!耙稽c一泛一遷”有針對性地對接不同任務群,不僅解決了路徑設計中如何“泛”、如何“遷”的問題,而且體現(xiàn)了勞動教育內容的全覆蓋與實踐性,涉及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等,學生需真實參與、真正實踐。
(二)觀照年齡差異,勞動要求體現(xiàn)連續(xù)性與進階性
學校勞動教育內容要體現(xiàn)年段特點,“一點一泛一遷”指向的十個勞動任務群在一至六年級各有側重,且要求不同。比如,“整理與收納小能手”評比,盡管任務名稱一樣,但低中高三個年段的任務難度與要求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低年段要求整理書包、折疊衣服,中年段要求整理書柜、清理抽屜,高年段則要求整理學習資料、處理廢舊物品。
(三)用好特色資源,勞動方式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
“一點一泛一遷”中的生產勞動不僅體現(xiàn)在專設的勞動課上、小農田里,學科教學中也有相應內容。學校已形成了國學內容與學科教學、各項活動相滲透融合的“1+X”國學課程群,其中“手上的國學”“有趣的民俗”,即美術學科根據(jù)四季變化和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讓學生通過制作燈籠、風箏、剪紙、年畫、馬勺畫、扎染等來體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多姿多彩,深受學生喜愛。
勞動教育不能止步于“農耕勞動”范疇,承載勞動教育任務的“真實情境”也不能局限于校園小農田,為此,學校重點探索如何立足校園小農田基點,依托“泛化”的勞動場域,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真實生活場景中參加各種類型的勞動,多維度、多層次地提升勞動素養(yǎng)。
(一)“一點”:把小農田站實、站寬、站高
“一點”指以學校小農田為基點,讓學生在小農田的勞作中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與習慣,并通過一茬茬收獲體會勞動成就感,激發(fā)繼續(xù)參加勞動的興趣。這個基點只有站實、站寬、站高,才能為“一泛”“一遷”提供可能。
1.站實:掌握基本勞動技能
勞動本領是在實實在在干活中練就的。學校把小農田切割成幾十塊地分給各班,插上班牌,明確責任,班主任擔任“田長”,各班學生都是“小農夫”。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后面還有家長組,各班自主安排日常耕作。小農田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從整土、播種、澆水、施肥、除草、除蟲到收成等一系列勞動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了基本的種植知識與技能。
2.站寬:收獲勞動素養(yǎng)以外的精彩
“站寬”是指學生在小農田里勞作絕不僅僅提升了勞動素養(yǎng),還收獲了“目標以外的精彩”,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促進跨學科融合,二是治愈特需生的情緒。
小農田種植涉及多學科知識,學生在種植時查閱相關知識,記錄勞動過程,展示勞動成果,促進了勞動與科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的融合,豐富了學生的勞動知識與勞動感受。另外,為提高收成,學生需要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遇到諸如哪個時節(jié)下種育苗、雜草蟲害如何治理、作物長勢不佳怎么辦等實際問題,需要共同商量與處理,合作素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等同時得到培養(yǎng)。
小農田還讓幾個有自閉傾向的特需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治愈。五山小學有幾個自閉癥譜系的特需生,平時幾乎不與人交流,特別需要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給這幾個孩子單獨劃分了一小塊地,讓他們全程負責松土、播種、澆水、除草、間苗等任務。從中,他們增加了不少種植常識,掌握了勞動小技巧,更可喜的是他們在小農田里卸下了負擔,不僅按時集合到小農田,有效利用時間完成任務,整理勞動工具,手腳潔凈地回到教室,更會與種植老師、伙伴交流,從不予理睬到被動地幾問一答,后來竟然能主動向老師提問,進步相當明顯。
3.站高:升華勞動成果價值
小農田的種植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能引導學生梳理、整合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升華勞動情感與勞動價值。例如,一年級勞動課“我是‘星瀾菜地小主人”學生以小組匯報的方式呈現(xiàn)了他們以小農田為點,拓展出不同場域不同角色的勞動狀態(tài),從“學校小農夫”到“家庭小廚神”,再到“社區(qū)小雛鷹”。學生積極自信的分享表明他們確實學會了不少種植知識,慢慢形成了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可貴品質。
處理小農田的收成也是非常好的勞動教育契機。學校不僅開展成果分享交流會、蔬菜水果拼盤比賽等,還鼓勵學生對勞動成果進行再加工,將麥穗、稻穗風干、封裝,制成精美的禮物,贈予一年級新生和畢業(yè)班同學,讓孩子們的勞動成果更具意義和價值。
(二)“一泛”:拓展勞動場域與課程資源
勞動場域是勞動教育的基礎條件,城市中心區(qū)域的學校能有一塊種植基地已屬不易,但小農田無法勝任提升學生勞動素養(yǎng)培育的大使命,“小”的現(xiàn)實迫使學校將種植場域“泛化”到校外的廣闊天地。五山小學周邊有華南農業(yè)大學、省農科院、省農業(yè)技術中心、省鋼鐵研究所等,勞動教育資源得天獨厚,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要。廣東省農科院與學校開展共建,其下屬的蔬菜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等16個研究所為小農田提供技術指導、優(yōu)良種苗,科普志愿服務隊為學生開設農業(yè)科普講座,讓學生體驗技術進步對農業(yè)發(fā)展的作用。一些家長本身就是農業(yè)專家,他們的指導讓各班種植的多樣性與成功率提高了不少,并促成了親子共同打理小農田的家校合作新局面。
(三)“一遷”:多場域多類型感受勞動價值
“一遷”是指學生把在日常耕作中習得的勞動知識技能、形成的勞動態(tài)度等遷移到班務、家務和全校學生都要完成一項勞動作業(yè)——手工制作一個燈籠帶回學校參加評獎、展示。勞動教師、美術教師、大隊委組成的評價組,從燈籠造型、色彩、名稱、美觀度、結實度、創(chuàng)意等幾方面評價學生的手工作品。
(四)檔案袋評價:檔案袋也稱為成長記錄袋,通過收集、記錄學生在勞動中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任務單、勞動日記、勞動作品、獲獎情況等信息,反映學生的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及發(fā)展水平。檔案袋不僅需要記錄成績與進步,也需要記錄學生的不足和學生的自我省思。[4]通過師長、社區(qū)人士、同伴、學生自己等多主體對檔案袋的評價,讓學生全面獲知自己的勞動素養(yǎng)提升情況,體會勞動價值感,同時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五)勞動周展示:學校每年五月設“最美小工匠”勞動周,低中高年級都有相應的勞動主題,圍繞主題以勞動任務單、勞動日志、現(xiàn)場展示等,對學生的勞動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價。
勞動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性評價讓教師看到了學生勞動素養(yǎng)狀況,也讓學生看到了自己、同伴的成長與進步,更給學校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一點一泛一遷”勞動素養(yǎng)提升新路徑提供了依據(jù)?!半p減”大背景下,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學校將深入探索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各類勞動的深度與效果,把握十個勞動任務群的基礎性與開放性,進一步開發(fā)勞動課程資源,以有效落實勞動課程標準,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價值體認: 勞動教育的核心[N].中國教育報,2020-06-05 (009).
[2]周文葉.超越紙筆測試:表現(xiàn)性評價的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1(20):13.
[3]周文葉.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表現(xiàn)性評價的實施[J].當代教育科學.2013(16):16.
[4]吳桂婷,石丹丹.檔案評價在勞動教育中的有效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2 (9):57-58.
責任編輯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