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一直很費解,地球上是先有樹還是先有草?為啥要探索這個問題呢?這緣于一篇文章提到陸地上先有樹再有草,我總覺得不合邏輯,是作者寫錯了,因為這與生物課上學到的“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論相違背。我覺得應該是先有草后有樹,畢竟樹比草高級,就好比是先有猿猴后有人一樣,因為人比猿猴高級。
大樹有著粗壯樹干和茂密枝葉,小草根系簡單、弱不禁風,很多人便認為大樹是進化后更加復雜的產(chǎn)物。但其實并不是因為樹高草矮,就是先有樹后有草的,相反,小草進化得更加完全。
我們在看有關(guān)恐龍的電影時,會發(fā)現(xiàn)那時的森林都由巨大的植物組成,植物個頭都很龐大。在恐龍繁盛的時期,由于氣溫很高,光合作用必需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很高,植物生長得非常迅速,都長成了非常巨大的模樣。而為了能吃到這些巨型大樹上的樹葉,恐龍也進化得更加龐大。為了防止恐龍來吃,植物們又進化得更加巨大。再然后,為了吃到這些更加巨大的植物葉子,恐龍的體型不僅進化得更龐大,脖子也進化得更長了。植物和恐龍激烈競爭著,植物不讓恐龍吃,恐龍偏要吃,植物偏不讓恐龍吃……就這樣,它們都進化得越來越大,地球生態(tài)呈現(xiàn)出枝繁葉茂、恐龍稱霸的局面。這時候,小草還沒有機會登場。
“草”這類型的草本植物,是在恐龍時代末期出現(xiàn)的。那時候,地殼運動、氣候劇變、環(huán)境惡劣,植物很難再慢慢地長成一棵大樹。所以,就進化出了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開花結(jié)果的“草”,它們幾乎每年就雜交迭代進化一次,速度非???,適應能力更強,因此,草比樹,更具備進化優(yōu)勢。由此可以看出,地球上是先出現(xiàn)樹的。這樣一說,是不是對進化論和生物學更感興趣了?
班里有個同學因為抑郁退學了,感覺有些矯情與自私,父母付出那么多心血,再怎么也不至于退學吧?我有時候也會情緒低落,但很快便能走出來,畢竟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事情。為什么不能挺過去呢?
很多人飽受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困擾,而我們往往習慣于把原因歸結(jié)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實在是太感情用事”等。尤其是一些明星或者名人陷入抑郁時,批評和質(zhì)疑的聲音更多,充斥著“這么做對家人太不負責任”或“擁有那么多光環(huán),真是太自私了”之類的評論。實際上,這是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嚴肅問題,抑郁癥患者應當獲得同情和尊重,而不是忽視和輕蔑。
很多人不把抑郁當回事,不理解抑郁癥患者,總覺得誰都有沮喪低落的時候,挺一挺也就過去了,那是因為沒有看到抑郁癥患者背后承受的巨大痛苦。我們往往只是基于自身經(jīng)驗做出評判,認為抑郁就和情緒低落一樣,自己能從低落情緒中走出來,就認為抑郁癥患者不值得被關(guān)注。抑郁是一種真正的病癥,確實會使人衰弱,而情緒“有點兒沮喪”卻不是,就像我們“知道”被槍打中會疼,但并不等于我們明白被擊中是什么感覺。
你的同學退學了,可能你只看到他平時有點兒不開心,不愛說話,殊不知他已經(jīng)跟情緒怪獸做了很長時間的斗爭,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成績不好,緊接著遭到父母的責怪,再就是同學的不理解,打擊接踵而至,內(nèi)心被擊得粉碎。沒有人能夠真正體會他曾經(jīng)是多么地無助,所以也沒有人可以隨便地評判他。雖不能感同身受,但希望大家都少一點口舌之利,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