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艷萍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8)
2020 年10 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其中特別提到了大力宣揚和普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其中,中國式摔跤受到了高度贊賞[1],2021 年3 月,中國式摔跤最終被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群眾比賽項目[2]。隨著摔跤越來越被重視,筆者卻發(fā)現很多人其實對摔跤的概念、禮節(jié)、規(guī)則、服飾等認識比較模糊。因此,本文針對中國式摔跤以及搏克進行對比敘述。
中國式摔跤和搏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都起源于軍事戰(zhàn)爭,后演變?yōu)閵蕵坊顒?。二者都具有較高的競技性和觀賞性,但大眾對于中國式摔跤和內蒙古搏克的異同點不甚了解。由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及對比分析法等方法,對中國式摔跤與搏克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總結出中國式摔跤與搏克的同一性及差異性,使更多的大眾了解中國式摔跤和搏克,為促進中國式摔跤與搏克的繼承發(fā)展提供一定價值。
摔跤是人類史上最為古老的運動形式之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簡單來說,摔跤就是指兩人在對抗中,設法破壞對方的身體平衡,達到使對方摔倒的目的。但是,在世界各地,由于受到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的影響,如今有許多的摔跤在比賽規(guī)則和運動風格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其中最具影響又獨具風格的有六大跤種,即源于西方的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日本的相撲、柔道,俄羅斯的秦勃式摔跤和中國的中國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尤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們對中國式摔跤與其他摔跤的概念容易混淆[3]。中國式摔跤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民間體育項目,最早以前,人們以羊為賭注進行摔跤。但如今已經發(fā)展成一種結合京津等地摔跤技術、多種民族摔法、現代競賽規(guī)則的綜合性民族體育項目[4]。這項運動在中國非常受歡迎,堅持摔跤訓練也被視作一種德育教育和健康保健的好方法。
搏克在《蒙古秘史》中記載為“孛闊[5]”,搏克、賽馬與射箭三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被稱為蒙古族“男兒三藝”。作為草原三藝之一的搏克即“蒙古式摔跤”,搏克為蒙古語,表示結實,有“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恒”之意,它是蒙古族傳統(tǒng)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搏克起源于匈奴跤,從原始部落的生存需要,再到成吉思汗的軍隊建設,一直拓展至今,搏克逐漸成為集結了經濟、政治、娛樂、文化和民族團結等多重內涵的蒙古族文化之一[6]。
搏克是一種源于蒙古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摔跤運動,內蒙古在祭敖包或參加那達慕大會時,搏克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分布在錫林浩特市、阿拉善盟、呼倫貝爾市、鄂爾多斯市等。
中國式摔跤主要采用的是抱拳禮的禮節(jié)。首先,運動員身體直立,重心略微前傾,右手握拳,左手為掌,左手的五指必須并攏,拇指自動扣回。比賽開始前,運動員站在場地出場線外,當裁判員用手勢示意后,運動員先進行抱拳禮,之后進場。進場后運動員站在開始線,向對方再進行一次抱拳禮。比賽結束,待場上裁判員宣判結果后,運動員還需相互進行抱拳禮才可退場。
搏克的入場比較震撼人心,歌手們站成一排,唱搏克跤歌,然后喊“放搏克手喲”,這時的搏克手們模仿獅子、鹿、鷹的舞步跳著出場,表現出威猛的男子氣概。搏克手們模仿著這些來自大自然的舞步,不僅表達了搏克的歷史性,也表達了人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的情感。《蒙藏新志》中對此的描述十分精確:在會場中畫一個圓圈,中間鋪上沙土,作為角力場地,參賽者被分成東西兩組,每組身著不同顏色的短衣,或者先由兩人進場,跳躍而入,向觀眾行專敬禮后進行爭斗,以壓倒對方者為勝,或者東西相等之數組,一同進場爭斗,被壓倒者由勝者扶起,表達尊敬與歉意,這種古老的禮節(jié)仍然保留著內地揖讓之風,兩組參賽的演員們在競爭中展現出了才華,他們唱著歡快的歌曲,展示出自身的實力,獲得勝利的一方將獲得極大的尊重和榮耀[7]。
中國式摔跤著裝大方,精干簡潔,有利于全面技術的發(fā)揮,為中國式摔跤多樣性的技術提供了基礎。中國式摔跤的服飾主要由跤衣、跤褲、跤鞋及護具組成。跤褲是中國式摔跤的標志性服裝,其顏色通常為紅色或藍色。跤褲由寬大的褲腰和短長的褲腿組成,為選手提供了足夠的舒適度和靈活性。跤鞋是一種特殊的鞋子,可以給選手提供額外的防護和支撐。跤鞋的鞋底通常有幾個小凸起,能夠提供更好的抓地力。為了保護選手的安全,中國式摔跤比賽中通常需要佩戴護具,包括頭盔、護膝、護肘、護胸等。跤衣帶子寬度為3.5 cm,厚度為0.6 cm,顏色為單色(白色、紅色或藍色)。扎腰帶時跤帶必須穿過穿孔由腹前繞至后腰,第二圈再繞回腹前打扁結,打結后,帶子余長35~40 cm。
搏克的服飾主要分為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式、鄂爾多斯式、呼倫貝爾巴爾虎式、阿拉善沙拉布爾式等4種。
第一種烏珠穆沁搏克,主要盛行于錫林郭勒盟、赤峰、興安盟等地。它的服飾由景嘎、卓都格、坎肩、班撕拉(摔跤褲)、蒙古靴等組成。景嘎以白、藍、紅、綠、黃等五彩綢緞制作而成[8],景嘎象征著冠軍的榮譽,只要奪冠一次,就會增加一束五彩綢帶,因此,景嘎成為搏克手資歷和榮譽的象征,同時充分體現著民族情懷。搏克服坎肩的主要作用是方便搏克手們在摔跤的時候抓握,充分展現競技技能。邦扎拉(長褲)在招得格(坎肩)和套褲間璀璨奪目,使人們將其與一些猛獸形象聯系起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藍色、紅色、綠色是蒙古族崇尚的顏色,這三色與生態(tài)相聯系,藍色代表藍天、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大地[9]。烏珠穆沁搏克手的套褲上剪貼著虎、獅、龍、鳳等猛獸的刺繡圖形,形象極其威猛。搏克手們把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者家族的名稱繡在膝蓋的位置,以此來顯示地方或者家族的榮譽。
第二種主要流行于內蒙古伊克昭盟、鄂爾多斯草原一帶。如今,鄂爾多斯那達慕大會上,搏克手們不穿卓都格和班斯拉,而是身著普通運動服和運動鞋,但身上會掛紅色的綢帶,一人斜系在左肩至右腋下,另一人則斜系在右肩至左腋下,方便搏克手在比賽的過程中抓握。戰(zhàn)術方面,采用與搏克手一樣的技巧和戰(zhàn)術。
第三種主要流行于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與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搏克服飾相比,巴爾虎式的搏克服飾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不戴景嘎,榮譽多的搏克手通常被稱為“達爾汗(敬仰)”,呼倫貝爾市的巴爾虎搏克手在坎肩上飾有鉚釘,主要的作用是加固坎肩。由于呼倫貝爾的地理位置離俄羅斯較近,所以呼倫貝爾的大部分搏克手穿的是俄羅斯搏克的靴子。俄羅斯的搏克靴的靴跟上帶一點跟,目的是防滑。第二點不同就是他們不穿膠衣,穿靴套利亞(特制襪子),這種特制襪子的長度要達到膝蓋之上,主要起保護作用。當然也有少部分選擇穿蒙古靴子的搏克手,他們的靴筒上也會繡有虎、獅、龍等威猛的圖案,以及在靴筒上裹上綢制裹布來區(qū)別靴子的顏色。
第四種是主要流行于內蒙古阿拉善的一種獨特的搏克比賽方式,沙拉布爾搏克的服飾與蒙古國持克朝德格相似,摔跤時不穿坎肩,上身多半穿布背心或光身,下身穿著沙拉巴爾(特制短褲),腳蹬蒙古靴或馬靴。沙拉巴爾搏克手在入場時會把毛巾掩蓋在頭部,來增加比賽的趣味性。
4.1.1 得分標準
新規(guī)則修訂后,比賽一方領先6分即結束比賽,取消了2分的得分機制,得分只有1分和3分。使對方的頭、軀干、肘、臀等部位著地,而自己保持兩腳站立,即可得3 分;使對方的頭、軀干、肘、臀等部位著地,自己除雙腳外第三點隨之觸地或支撐,得1分;如果分數相差6分,那么分高者就贏得比賽。通過廢除2分的評分標準,這項競技活動的進行速度加快,一方如果未能達到2個3分的標準,就被認定為失敗。還有一種對于消極比賽的處罰: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沒有任何進攻的意圖及行為,比如一直不抓握對手的跤衣等,裁判員可判對方運動員得1分[10]。當兩位摔跤手在比賽的前半段時間內未能得分時,裁判將會依照他們的表現來決定是否給予負面的懲罰(也叫消極處罰)。
4.1.2 比賽制度及規(guī)則
比賽場地為14 m×14 m 的正方形比賽墊子,比賽區(qū)為場地中心的圓形區(qū)域,它的顏色明顯區(qū)別于保護區(qū)。比賽分為上下半場,累積得分多者勝。根據體重、性別、年齡進行分級比賽。依據《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制》和《中國式摔跤規(guī)則》[11],運動員必須按照自身的體重水平來確定自己的等級,任何違反這些規(guī)則的行為都將被視為違反規(guī)則,不得越級參加比賽。同一性別和年齡段的運動員按照由輕到重的體重進行分級,如果運動員有連續(xù)兩天的比賽,需要每天比賽之前稱重,如果低于或超出所報體重級別,成績作廢。
規(guī)則規(guī)定,運動員身體一旦第三點著地,即為失分,在比賽過程中,踢、彈、勾等動作是可以使用的[7],但動作不能過大,不得超過對方運動員的膝蓋。
在比賽過程中,搏克手們兩人進行較量,從頭至腳、從指尖到腳趾都要積極參與其中,但不能抱腿[12]。搏克手的參賽人數必須是偶數。比賽采用單淘汰制,“一跤定勝負”“有跤無類”“點到為止”[13]?!耙货佣▌儇摗笔侵赶リP節(jié)以上的任何身體部位著地就判定為輸,《宦海沉浮錄》云:“布褲者,專諸角力,勝敗以仆地為定?!保?4]“有跤無類”是指不分體重級別、地區(qū)、民族、年齡,人人都可以參與?!包c到為止”是指取勝為度的安全摔法,如果將對手摔倒,馬上將其扶起,而且在比賽過程中如果著裝損壞、靴子掉落等,哪怕當時處于有利地位,搏克手也會暫停比賽。搏克的比賽場地較為簡單,隨便一塊空地即可,在比賽中途遇到地面不平整或快撞到旁邊一組比賽的搏克手時,運動員也會自動暫停,絕不會有乘人之危的行為。在獎懲方面,它與西方體育的獎勵完全不同,在搏克比賽中,參賽者均有獎。由于搏克采用的是多輪淘汰制,每輪都會有專人負責給淘汰的搏克手發(fā)獎,這也是一種鼓勵。但是其中有兩點美中不足,一是冠亞軍之間不比賽,這大大減少了比賽的觀賞性;二是搏克手如果遇到的對手是德高望重的冠軍前輩,就會自動認輸,以此表達對前輩的尊敬。
中國式摔跤與搏克均源于古代戰(zhàn)爭,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們的名稱有演布庫、搏克、摔跤等。兩者之間的概念大致相同,筆者認為,中國式摔跤是中國的,搏克是民族的,因此二者之間有一定的“血緣”關系。
中國摔跤的入場儀式比較簡潔,規(guī)定以武術中的抱拳禮為主;而搏克在入場時的音樂氣宇軒昂,搏克手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豪邁入場,也有的地區(qū)搏克手頭上蒙著面紗入場,不清楚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給比賽增添了神秘感。兩者對比,搏克相對隨意灑脫。
相比于中國式摔跤,搏克在服飾更為豐富,通過對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阿拉善盟以及錫林郭勒盟等4個地區(qū)的介紹和分析,發(fā)現即使都是搏克,不同地區(qū)也有不同的特色,其中最接近蒙古族傳統(tǒng)搏克服的是錫林郭勒盟。中國式摔跤的服飾以保護選手為主,既要有足夠的舒適度和靈活性,同時也要保證比賽的安全。相比之下,搏克的衣服更有民族性、觀賞性;中國式摔跤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高。
內蒙古搏克時間不限、體重不分、場地不限,人人都可以參加,群眾基礎好。在比賽時,搏克最大的特點是不可以抱腿,而中國式摔跤可以;內蒙古搏克一跤定勝負,這種規(guī)則的不足之處在于,存在相對偶然性,而且在比賽過程中遇到榮譽多的長者,為表示尊敬會自動棄賽。相對來說,中國式摔跤采用的是得分制,它規(guī)定時間為上下半場,比賽時間為3 min,更注重比賽的公平性,與西方體育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