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玲
主題闡釋
“讀書不覺已春深”,在中國,手不釋卷的傳統(tǒng)深入人心、綿延不絕。孔子“韋編三絕”,陶淵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李白“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都體現(xiàn)了對讀書的熱愛。讀一本好書,可以超越時空,窺見不同的世界,經(jīng)歷不同尋常的冒險,探索不可思議的未知;讀一本好書,可以在文字里傾聽不同的故事,給自己啟迪,也可以與相似的靈魂不期而遇,讓自己成長。
人物傳奇
顧炎武:邊讀邊抄,越讀書越厚
顧炎武的一生,跟書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并告誡說:“現(xiàn)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lǐng)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顧炎武自創(chuàng)了“自督讀書”法:首先,他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shù);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后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后,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后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后,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fā)現(xiàn)差異,立刻查對。他規(guī)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別人讀書是越讀越薄,他讀書是越讀越厚,越厚他越不嫌多。
就這樣,顧炎武勤奮攻讀了30多年,到了45歲時,在他家鄉(xiāng)四周,幾乎找不到他沒有讀過的書了。于是,他立下大志,要走遍天下,讀遍天下書。
解讀
讀書如耕耘,收獲的是未來。用腳步丈量人生的厚度,以閱讀豐滿心靈的居所。顧炎武學問淵博,對于天文、地理、歷史、文學及經(jīng)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顧炎武一生輾轉(zhuǎn),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書讀的越多,他越不滿足,正是由于他這種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才積累了豐富的學問,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陶行知:排除萬難只為讀書
陶行知小時候十分聰明。他常到鄰村葉家玩,看到廳堂里的對聯(lián)字畫,就用竹條在泥地上描摹。陶行知到了讀書的年齡,家里卻拿不出學費,幸好有位秀才很喜歡聰明好學的陶行知,愿意免費收他為學生。這樣,6歲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啟蒙教育的機會。9歲時,陶行知來到外婆家,外婆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吳爾寬先生的學堂伴讀,陶行知這才正式入學。在那里,陶行知練出了一手好書法。啟蒙教育結(jié)束之后,他便進入學堂,讀四書五經(jīng)。
10歲時,因父親失業(yè),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讀。他有時替父親挑瓜、挑柴進城出售,有時幫母親挑水、洗菜。崇一學堂校長見陶行知勤奮好學,便允許他免費入學。這樣,15歲的陶行知進入了崇一學堂。由于基礎(chǔ)扎實,他一入學就直接被編入二年級,畢業(yè)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陶行知既學現(xiàn)代科學知識,又沒丟下古典文學。因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學堂的同學借來唐詩選本,在吟誦之余將一本書工工整整地抄完了。后來,陶行知成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
解讀
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學完了四書五經(jīng),又學習了現(xiàn)代科學和古典文學,最終成為著名的教育家,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為人民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奮斗終身。他的事例說明,環(huán)境再惡劣都不能成為不讀書的理由。一個對知識充滿渴求的人,不會被困難、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所嚇倒,而是會把這些不利因素轉(zhuǎn)化為勤奮努力的動力。
顏寧:讀書可以抵達想要去的地方
在2022年深圳全球創(chuàng)新人才論壇上,結(jié)構(gòu)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yī)學科學院創(chuàng)始院長。這條新聞很快便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顏寧可謂人生贏家。不滿30歲成為清華大學醫(yī)學院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率領(lǐng)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攻克膜蛋白研究領(lǐng)域50年不解的科學難題;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zhì)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即使在科學領(lǐng)域已頗受矚目,顏寧仍覺得自己進入科學界可謂“機緣巧合”。
高中時代的她,喜歡唐詩宋詞、散文小說,更愿選擇文科;大學時代的她,加入國標和攝影社團,選修電影,甚至想過做娛樂記者;而如今的她,寫著獨具風格的博客,會約學生唱歌、玩三國殺,追劇,把做研究稱為“打怪通關(guān)”。無論什么階段,喜愛閱讀的基因從未改變,她說:“很多時候不過機緣巧合做了一個選擇,選擇本身也許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選擇之后怎么走。”
解讀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增長知識和才干,讓她的頭腦更靈活;閱讀,增添睿智和思考,帶她遇見更好的自己。作為一名身在海外的科學家,心有夢想,立志在祖國的“星辰大?!狈瞰I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路走來,顏寧清醒地知道,是讀書讓自己抵達想要去的地方。
張萌:內(nèi)心的豐盈來自知識的浸潤
她是青年作家,連續(xù)7年堅持每年演講100多場,訓練自己的口才表達;她是青創(chuàng)品牌創(chuàng)始人,連續(xù)7年堅持創(chuàng)業(yè),迎難而上,從未退縮;她是人社部青年創(chuàng)業(yè)百人專家團成員,連續(xù)10年堅持每年出版一本書,連續(xù)12年堅持旅行與思考,行走50多個國家;她是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連續(xù)16年堅持“以人為師”計劃,每年向50個人學習……這就是張萌。認識她的人發(fā)現(xiàn)她具備以下特征:演講能力非常好,做事高效,酷愛閱讀。
張萌說:“我仍然對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好奇心。你積累的知識越多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原來有這么多未知的空間,所以雖然一天能穩(wěn)定有3到4小時讀書時間,我還是覺得很不夠?!敝两瘢瑥埫冗€記得小時候母親對她的教導:一個人如果無法掌控時間,生命就會掌控你。
解讀
青年作家、青創(chuàng)品牌創(chuàng)始人、人社部青年創(chuàng)業(yè)百人專家團成員、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張萌身上有很多“標簽”,但這些都沒有成為她停下腳步的理由,她通過讀書掌控自己的人生。會讀書的人,夢想一定會照進現(xiàn)實,生命一定會多姿多彩,所有讀過的文字都會生根發(fā)芽。
高爾基:為了讀書寧愿挨打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yǎng)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貧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夜人、面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饑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p>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他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后,他仍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因為讀書,還挨過老板娘的毒打。
解讀
讀書能夠使處于苦難和絕望中的人,看到希望之光,尋求自己的夢想。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里,為了填飽肚子,高爾基四處奔波,干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但他始終沒忘記過讀書,他常常冒著艱險找書看。日復(fù)一日,高爾基發(fā)奮攻讀,從而具備了高深的文化水平和淵博的學識,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最終,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