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不只是讀書,讀書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都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被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讀書也就愈不易。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guān)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yǎng)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yōu)游,以至變化氣質(zhì);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慌意亂,空手而歸。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xiàn)代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yù)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雖然這兩書在性質(zhì)上毫不相關(guān)。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好處在于使讀書成為樂事,愛上閱讀,養(yǎng)成超凡的思路與胸襟;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對于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從頭讀到尾,以求對于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做進一步做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于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采關(guān)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于這個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quán)衡去取,推求結(jié)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節(jié),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于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原本枝葉都放在腦里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我們必須于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里去。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采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采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jié)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tǒng)化。預(yù)備做研究工作的人對于記筆記做卡片的訓練,宜于早下功夫。
(摘自《談修養(yǎng)》,朱光潛著,中華書局,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