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下長河》藝術(shù)再現(xiàn)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玄燁、河道總督靳輔、靳輔幕僚陳潢等人治理黃河的宏大史詩,傳播了黃河治理文化,謳歌了治河先賢,演繹了萬古長河與千古一帝玄燁之間的歷史傳奇。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滋養(yǎng)了華夏,也鍛造了中國。黃河下游善淤、善決、善徙,因此,治河成為歷代的國家工程。黃河寧,天下平,自大禹以降,黃河安瀾成為此后4000多年的中華夢。宋元明清以來,中國形成政治中心和經(jīng)濟重心分離的地緣結(jié)構(gòu),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成為國家大動脈。但是,南北流向的運河卻受到東西流向的黃河干擾。黃河治理事關(guān)漕運暢通與京師國庫供給、沿黃數(shù)省財稅民生與社會穩(wěn)定,關(guān)系國計民生。因此,治河保運是清代皇帝的施政重點之一??滴醯邸耙匀昂觿?wù)、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三藩平,臺灣復,而黃河泛濫、運河淤塞,治河保運成為康熙帝的治國重心。
康熙帝南巡閱河與西學治河
明清鼎革之際,明代萬歷年間,河臣潘季馴所修的治河工程年久失修,河患又再度嚴重。到康熙前期,河患集中在黃河下游地區(qū)。為治河保運,康熙帝曾6次南巡閱河??滴醯蹚谋本┭剡\河南巡,重點巡視的黃河和運河工程集中在三段:第一段是山東運河,稱“魯運河”,靠山泉來補水,以閘壩調(diào)節(jié)水位,也叫“泉河”或“閘河”,主要解決水源不足問題;第二段是黃河與運河交匯處的淮安清口段,主要解決黃河淤塞運河、淤灌運口問題;第三段是高郵、寶應(yīng)地區(qū)的里下河段,主要解決黃河、運河、洪澤湖減泄之水排出問題。
康熙帝南巡時,往往率領(lǐng)懂治河之道的朝臣,由河臣陪同,到河工現(xiàn)場去巡視相關(guān)工程,勘驗河道工程修整是否合理、有效,了解黃運沿線官員施政成效并予以賞罰。此外,康熙帝南巡江南,也有安撫江南的官員和百姓、奉母游賞、歷練皇子等目的。
康熙帝在少年時期就接觸了南懷仁等西方耶穌會士,重視歐洲耶穌會士帶來的西方科技知識,還曾向法國傳教士張誠和白晉來學習西方數(shù)學,親自校改兩人翻譯的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滿漢譯本,并在康熙中期的黃河治理和康熙晚期的疆域測繪中自覺運用西學。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發(fā)現(xiàn)河臣靳輔、小于成龍(編者注:康熙朝有兩位同名同姓的“于成龍”官員,為區(qū)分,年紀較小的被稱為“小于成龍”,即劇中的于振甲)所畫河圖全是平面圖,看不出地勢高下,難以據(jù)圖了解清口水位高低。于是,康熙帝別出心裁,用西方立體幾何知識,親手設(shè)計制作木刻立體“改移清口圖”,通過工程模型直觀反映地勢和水位高下,確定引河位置以實現(xiàn)“蓄清刷黃”,減少清口和黃河尾閭段泥沙沉積。康熙帝派工部侍郎常綬將立體河圖帶給河臣于成龍,讓其勘驗是否可行。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一路用水平儀測量各處水位,指出黃河下游泄水不暢、水位過高,是導致黃水倒灌、清口淤墊、里運河泛濫、下河水患的根源,反映了康熙帝的西學治河實踐。
靳輔治河與康熙中期河政黨爭
為了治河,康熙帝完善了黃河河道總督制度,提升了河督權(quán)力。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任命靳輔治河,展開對黃河、運河和淮河的全面治理。靳輔遵循潘季馴的治河方略,秉持“筑壩以障其狂,減水以分其勢,疏浚以速其宣”的治河理念,首先修筑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清水水位,在清口地區(qū)開挖引河,引高位清水沖刷黃水,實行“蓄清刷黃”;其次是開鑿從淮安清口往北經(jīng)清河、桃源、宿遷一直通到駱馬湖的新運道,稱為“中河”,實現(xiàn)了黃、漕分離,解決了“借黃行漕”的弊端,取得明顯成效。
靳輔后期治河重點集中在高郵、寶應(yīng)、山陽、興化、鹽城、通州、江都等7州縣段里下河段。里下河為淮河滯洪區(qū),洪澤湖通過高家堰下泄淮水,穿運河流入里下河的高郵、寶應(yīng)、山陽、興化、鹽城、通州、江都等7州縣,一直是康熙帝的憂心之患。靳輔的治理方略是從高郵往東修筑長堤,收束下河地區(qū)之水入海,一則抵擋海潮倒侵,二則排泄洪澤湖及運河減泄到下河之水,三則將筑堤后原低洼地涸出的田畝,招民屯墾,以田價來補償河工費用。這一主張引起以安徽按察使小于成龍為代表的淮揚籍官僚反對,他們認為靳輔擬建大堤工程浩大,毀傷沿線百姓田廬墳?zāi)?,筑堤束水抬高水位,一旦決潰為害甚大。雙方各執(zhí)己見,最終釀成了“河爭”“黨爭”。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召集靳輔與小于成龍等人進行廷辯,兩派爭執(zhí)不下,互相指責??滴醯壅J為靳輔力主下河屯田,招致民怨,難辭其咎,下令罷黜靳輔,拘捕審問倡議屯田的靳輔核心幕僚陳潢,并將贊同靳輔意見的佛倫、董訥、達奇納、趙吉士等人降職或罷官,但也將反對靳輔的孫在豐、慕天顏降職或罷官,以平息黨爭。靳輔、陳潢的里下河治理方略最終沒有實行。康熙帝派兵部尚書張玉書考察靳輔所修工程,張玉書勘驗后回奏靳輔治河工程成效明顯,應(yīng)予保留。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決定第二次南巡,率扈從大臣及地方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重臣,并召罷職后的靳輔一道勘察河道實情,在靳輔所開中河堤上展閱河圖,品評靳輔開浚中河的是非功過。經(jīng)過實地勘察,康熙帝了解到靳輔所開中河既能泄攔馬河之水、防止其淹沒農(nóng)田,又能行船漕運、使漕船避黃河風濤之險,當?shù)厣虘?、民眾交口稱贊,意識到靳輔治河有功,康熙帝下旨以原官致仕例恢復靳輔原有銜階。
靳輔以原官致仕后,將治河經(jīng)歷撰成《治河書》,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十九日在清江浦總河官舍中與世長辭,留下兩河治理遺疏,再度建議康熙帝在下河筑堤涸田、召民屯墾,但這一建議未獲實行,其《治河書》及陳潢的《河防述言》在康熙朝也未獲刊行。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浙江處州鎮(zhèn)總兵崔應(yīng)階根據(jù)靳氏家藏本重編刊印靳輔的《治河書》,改名為《靳文襄公治河方略》,簡稱《治河方略》,后又改為《治河奏績書》收入《四庫全書》,其中附有靳輔幕僚陳潢的《河防述言》。
在靳輔治河過程中,幕僚陳潢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在治河方法上,陳潢繼承和發(fā)展了潘季馴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理論,主張把“分流”和“合流”相結(jié)合,以減水壩和開挖引河“分流殺勢”作為河水暴漲時的應(yīng)急措施,把“合流攻沙”作為長久之計,以“測水法”使黃河主流保持一定的流速流量,實現(xiàn)攻沙和防決的平衡。陳潢打破“防河保運”的傳統(tǒng)思路,提出超前的“全流域”治河理念,主張黃河、淮河全程“統(tǒng)行規(guī)劃、源流并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河政黨爭爆發(fā),陳潢的“屯田招墾”之策遭群臣彈劾,他被撤職下獄,含冤而死。陳潢治河遺作到乾隆年間被同鄉(xiāng)張靄生編為《河防述言》一書,經(jīng)乾隆帝御覽肯定后,收入《四庫全書》。
小于成龍治河得失與張鵬翮治河功成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小于成龍受命擔任河道總督,任內(nèi)墨守靳輔成法,面對康熙帝質(zhì)問時,其承認靳輔所開減水壩等工程有益,從前詆毀靳輔之言都是妄奏。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小于成龍丁憂去職后,繼任河道總督董安國誤筑“攔黃壩”、改移黃河入???,導致黃河尾閭段河患頻發(fā),蘇北里河、下河地區(qū)哀鴻遍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小于成龍再任河道總督。他拆除部分攔黃壩,改建了“新中河”,進一步解除黃河對運河的干擾,并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編繪現(xiàn)存最早的分省河圖——《江南黃河圖》,但他治河建樹不多,沒有解決黃河尾閭決口、清口淤墊及下河水患問題。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曾協(xié)助靳輔治河的張鵬翮擔任河道總督,繼承靳輔“蓄清刷黃、裁彎取直”的辦法治河,主要任務(wù)是解決董安國遺患,調(diào)整靳輔所修工程,徹底解決下河水患。他遵照康熙帝指示,拆除全部攔黃壩,疏通黃河尾閭段河道;疏浚清口,使清水暢出刷黃,確保漕運暢通;整修中河、改移北運口,進一步暢通運道。其后,他采用分水減源和導流歸海入江雙重辦法解決下河水患,并在制度上革除河政弊端。通過上述舉措,張鵬翮解決了海口、清口、中河、下河等黃運治理最棘手的問題,基本實現(xiàn)了黃河安瀾和漕運暢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4次南巡閱河工后,認為河工告成,對張鵬翮予以褒獎。張鵬翮的《治河全書》經(jīng)過康熙御覽后,成為清代最為流行的治河專著和黃運河圖集。此后,康熙帝的治國重心便轉(zhuǎn)移到疆域測繪之上。
內(nèi)臣河源勘探與康熙治河告成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經(jīng)過靳輔、張鵬翮等幾任河道總督的精心治理,黃河下游的河患得到基本治理。為了探求河患根源,康熙帝于次年派侍衛(wèi)拉錫和內(nèi)閣侍讀學士舒蘭親赴青海地區(qū)探索河源,尋求根治河患的良方。拉錫一行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對星宿海地區(qū)進行考察測繪,探明了昆侖諸山與河源的關(guān)系,返京后繪制《星宿海河源圖》進呈御覽。
康熙帝在總結(jié)河源探測成果的基礎(chǔ)上,糾正了《漢書·地理志》以來持續(xù)1000多年的昆侖河源和黃河伏流說,推動了河源認識進步,并以西法測繪河源圖,提高了清代輿圖中河源地區(qū)的繪制精度。
在康熙朝黃河治理過程中,康熙帝一面完善河政體制,構(gòu)建河臣、朝臣、內(nèi)臣上下聯(lián)動、左右貫通的河政體制,任命靳輔、張鵬翮等能臣總督河道,派朝臣或內(nèi)臣勘驗河工、傳達決議、回奏河情,派侍衛(wèi)近臣探索河源、繪制河圖;一面在宮中研讀河臣奏疏與歷代治河文獻,親制立體河圖,探究治河之道,并經(jīng)常召集朝臣與大學士、九卿等朝臣籌議治河良方,組織廷議、決策河務(wù),還通過6次南巡閱河、親臨河工、指授方略,為實現(xiàn)康熙后期黃河安瀾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大河滔滔萬古長流,天下萬民共慶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