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淇民
在如今眾聲喧嘩的群體傳播時代,社會化媒體賦權個體交往行為,個體主體性意識普遍崛起,老年群體擁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新媒體時代出現了許多“老年網紅”,他們主動融入互聯(lián)網多元文化,從傳播對象轉變?yōu)閭鞑フ?,以知識分享、經驗傳遞等多種形式與數字網民展開互動,進行跨圈層交流?;谶@一語境變化,本文針對《吾國吾家》這檔以挖掘“國之大家”老年敘事的紀實性訪談節(jié)目展開具體分析。
老年敘事以老年人為傳播主體,通過口述、文字、影像等方式講述老年人自己的生命故事,起到價值傳承、經驗傳遞等的重要作用。老年敘事視角對于透析當今互聯(lián)網生態(tài)發(fā)展有重要作用。近些年許多“老年網紅”頻頻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出圈”,在展現老年人積極心態(tài)、豐厚人生閱歷、跨代際生活化交流方面深受年輕人喜愛??v觀當前網絡社會“視頻化生存”的現狀,許多“老年精英們”紛紛主動融入年輕文化,在新的語態(tài)環(huán)境中與數字網民分享知識,進行情感互動。
例如,號稱“不刷題”的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通過有趣的“探索實驗”將理論變枯燥為生動,帶領年輕人探索物理世界。還有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以通俗有趣的講述輔以豐富的圖像內容為年輕人解答深海疑惑,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從一個個以個人敘事視角主動分享知識的“老精英們”身上,青年人打開了知識的“新藍圖”,發(fā)現了許多精益求精、刻苦奮斗、敢于冒險等前輩優(yōu)秀的品質。
從話語的傳播效果看,這群“寶藏老人”的互聯(lián)網“破圈”既是迎合了當下多元文化交流市場的創(chuàng)新之舉,又是作為“講述者”“專業(yè)人士”的一次主動出擊,由此建構出當今社會傳播主體多元化下獨特的“文化景觀”。老年敘事語境已逐漸成為互聯(lián)網及大眾媒介進行老年形象建構的環(huán)境重要表征。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語境變化分析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在功能運用與價值探索上所作出的努力,以期為老年敘事語境下節(jié)目主持人的功能實踐提供些許參考。
伴隨互聯(lián)網時代到來,社會個體普遍主體性意識崛起,老年群體慢慢從“數字難民”轉變?yōu)椤皵底忠泼瘛保瑥摹氨粍映鰣觥鞭D向“主動呈現”。越來越多節(jié)目重視老年人的自主性地位,以訪談、演繹、紀錄等多種方式“講好老年人自己的故事”,老年敘事語境逐漸形成。在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的功能呈現有時會直接影響老年主體的敘事效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老年敘事的最終完整性依賴于節(jié)目主持人。
誠然,學界較早關注到了老年節(jié)目中主持人的功能價值及實踐效果,但國內學者較少將老年敘事語境運用于具體節(jié)目分析,針對主持人的研究也主要圍繞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角色實踐等。楊松認為對于從事老年節(jié)目的主持人“熱情第一位,經驗第二位”尤為重要。王樂斌強調了對于主持人來說,老年人是長輩,更是朋友。周霞從主持風格入手,指出主持人不能是傳聲筒、說教者,而應是“心連心”“面對面”的情感驅動者。
如果從實踐角度對老年節(jié)目主持人展開具體研究,人們則可以追溯到中國電視史上第一位集采、編、播于一身的、固定欄目的主持人沈力。上世紀90年代,60歲的沈力返聘到央視主持老年節(jié)目《夕陽紅》,很快節(jié)目就紅遍全國。從沈力身上所傳承下來的經驗是:主持人應“禮貌而不怠慢,親切而不隨便,謙虛而不傲氣,大方而不俗氣?!边M入融媒體時代,以老年人為主體的電視節(jié)目不斷創(chuàng)新,一直以來將老年人只視作傳播受眾的趨向正在改變。本文認為老年人是傳播者,老年人的豐厚閱歷和獨特故事,是節(jié)目的獨特財富,也是年輕人難得的生活借鑒。因此,針對老年敘事這一新語境下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該如何進行功能呈現具有研究必要。
《吾國吾家》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寧聽”工作室打造的,為我國黨史、國史及歷史事件中的重要相關人物,撰寫“中國國家影像人物志”的訪談節(jié)目。截至2022年10月,節(jié)目共播出23集,主持人王寧與一群“國之大家”,同時也是一群“80、90后”甚至百歲的爺爺奶奶展開了一場心與心的真誠對話。在訪問過程中,主持人不斷挖掘每位嘉賓身上的獨特敘事,并試著將個體、“小家”與“國家”進行情感同構,實現“為人民留史,為社會留記,為人物立傳”的美好初心。
“為人物著色”:主持人的立體化敘事?!段釃峒摇饭?jié)目以紀實性拍攝方式,為一群“寶藏”老人留下珍貴影像。節(jié)目團隊曾感慨,“與時間賽跑”只為“這些‘思想財富’必須留下來,他們走過的那段歷史,人們絕不能忘記?!北帧盀槿宋锪鳌钡氖姑?jié)目團隊努力挖掘人物背后的歷史價值,從立體化角度豐盈老年敘事文本,打造具有情感溫度的故事化內容。
首先,作為一檔人物訪談節(jié)目,《吾國吾家》以歷時性的敘事方式,編織人物“生命曲線”,勾勒人物的成長歷程,增強了人物的歷史感。在采訪中國當代作家馬識途先生時,主持人通過聲音“出場”的方式,輔以影像、圖文等內容,將馬老年輕時參與黨的地下工作經歷與中國共產黨黨史相銜接,通過講述皖南事變、一·二九運動等歷史節(jié)點,串聯(lián)起人物的個體命運轉折,營造出故事的緊張感,扣人心弦,抓人思緒。在講述中,他分享了自己與魯迅兩次見面的經歷,節(jié)目通過這段關系的引入,強化了觀眾對于歷史人物的感知,以獨特的視角引出個體的生命敘事。由此,老年敘事文本從歷時性角度變得富有層次與溫度,實現個體與“家國”歷史的“共振”與“互嵌”。
其次,節(jié)目主持人還通過在場性語言,參與到與嘉賓的共同敘事,以故事化編碼強化人物真實性,挑起對于人物“背面”的好奇。在采訪國家一級演員王曉棠時,主持人與嘉賓相約在藝術成就展,在現場主持人從一幅電影海報開始,勾起了王曉棠21歲第一次出現在電影屏幕的記憶。1955年,王曉棠被長春電影制片廠借調拍攝了人生第一部故事影片《神秘的旅伴》,主持人問到是否有遇到過困難要反復拍攝,王曉棠回憶起當年飾演“馬幫女兒”學習騎馬,日復一日記錄心得體會的經歷。通過一塊塊回憶碎片,節(jié)目帶領觀眾挖掘人物身上真實的心理動程,將望而不及的熒幕形象拉回至眼前,呈現出有血有肉的一面。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曾言,“懷舊是一種喪失和位移,但也是個人與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糾葛”。在一場場浪漫回憶中,主持人攜嘉賓共同找尋時光碎片,感受著人生的五味雜陳。
“跨代際交流”:主持人的生活化表達。在《吾國吾家》節(jié)目中,主持人需要考慮訪談嘉賓年齡的特殊性,在代際差異間找尋一種舒適的交流語態(tài)。以什么樣的身份與姿態(tài)與老人交流和傾聽老人的個體敘事是主持人訪談的關鍵。曾經《夕陽紅》節(jié)目的主持人陳志峰表示,“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一個節(jié)目的成敗,采訪對象心態(tài)是否放松,表達是否生動,對節(jié)目的觀賞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币虼?,解決年齡差和距離感的問題,實現跨代際生活化交流成為主持人訪談的一大考驗。
首先,節(jié)目中的老人大多已是銀發(fā)一族,同時他們還有著“專家”“學者”的身份。為了讓觀眾更加接近于他們的生活,呈現真實的老年敘事,就需要讓人物“軟著陸”。一方面,主持人需要讓老人們的“專業(yè)”“軟著陸”。在采訪中國著名急救專家李宗浩時,主持人親自體驗心肺復蘇的實操過程,并且示范了AED急救設備的使用方法。體驗式的采訪自然又真實,讓觀眾從節(jié)目中有所感、有所知、有所得。另一方面,主持人要讓老人們的“角色”“軟著陸”。換言之,主持人需要通過跨代際交流的方式,消除彼此年齡的隔閡。在節(jié)目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持人王寧親和、細膩、溫柔的風格。不少網民在觀看節(jié)目后形容主持人“有著‘回娘家’‘閨女式’的親和與松弛”。正是王寧親切而真誠、體貼而不造作的樸實對話,讓人們相信并且接近了老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其次,主持人沒有所謂的“矯飾感”,這讓觀眾更能共情于這場跨代際的真實對話,關注老年敘事背后所體現的精神內容,從字里行間體悟人生哲理。主持人在訪問過程中時常會觸及具有時代價值和現實價值的議題,例如在采訪108歲高齡的馬識途先生時,主持人提問馬老:“您覺得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采訪生于抗戰(zhàn)時期,在戰(zhàn)火中艱苦讀書的魏江春院士,主持人提問,“您覺得讀書的意義是什么?”為了讓更多的人對草地專業(yè)有所認知,主持人帶著“研究‘草’有什么意義”的問題詢問仁繼周院士。“將草地與農業(yè)結合起來”,仁老從一開始想讓人民吃上肉,到后來想要“改變中國的農業(yè)結構,把耕地農業(yè)變?yōu)椴莸剞r業(yè)”,讓我們的生態(tài)和飲食都更上一層樓。這背后反映的仁老精益求精、鍥而不舍、一心為民的精神,也是留給后輩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通過與“寶藏老人”的深度對話,節(jié)目帶領觀眾探尋了許多關于“記憶、變遷、歷史、故事和生命歷程等哲學命題”,老年敘事所承載的情感能量、生命智慧給予了當下年輕人生活前進的不竭動力。
“多視角結合”:主持人的場景化觀察。《吾國吾家》節(jié)目能夠作為新媒體時代“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內容產品,不僅在于其垂直化的內容開發(fā)、觸動網民痛點的話題討論,還在于其適應了當下“全民短視頻時代”觀察式的體驗需求。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同樣充當著“觀察者”的角色,場景化的交談更能有沉浸之感,也讓老人的“在場性”角色有了更多“去蔽”的可能。
與長輩交流需要尋找到一個窗口,一個進入他人世界以體悟方式實現“你我同一”的交叉點,也可謂之“共鳴”。因此,想要真正實現共鳴,主持人首先需要充當觀眾和老人間的情感橋梁,打破“濾鏡”,幫助老人角色“去蔽”?!段釃峒摇饭?jié)目在采訪植物生理學家匡廷云時,主持人帶著匡老路過一家時尚服裝店。對于日常里科學家“埋頭”實驗室的印象,時尚服裝店的場景似乎與之不相匹配。然而,主持人的現場提議在匡老答應后,兩人進入店內挑選衣服。主持人王寧熱心地幫助匡老試衣,在鏡子前一套套時尚而又亮眼的服裝穿在匡老身上,顯得格外靚麗體面。一場小小的“服裝show”,讓觀眾感受到科學家不同氣質的一面,而這背后可以想象的是匡老對于“美”的追求。節(jié)目里主持人還走進了被她直呼“童話般”的匡老的家,在得知老伴去世后一個人打理家中所有物品后,主持人更是被匡老內心所保有的純真和堅韌所感動。由此可見,節(jié)目將嘉賓表現在公眾面前的“在場”形象,與“不在場”的生活形象相結合,共同構成人物的真實視角,實現對老人個體形象的“去蔽”。同時,老人的獨特個性在場景化的對談中得以展現,節(jié)目從多個視角挖掘出老人的不同面,突出了老年敘事的角色價值。
其次,節(jié)目中主持人往往在一些特定的記憶場域引發(fā)嘉賓真情實感的吐露,這有助于交際雙方實現共情。其中,“家”成為了故事最多的場景。主持人在與地衣學家魏江春訪談時,意外在現場觸碰到了魏老的“淚點”。由于采訪選在了魏老家中的客廳,主持人坐在沙發(fā)相對靠近嘉賓的一側。魏老說:“家里有了女主人心才能安”,魏老回想從前與老伴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場景。如今老伴去世后,魏老再也不敢坐回原來的位置,采訪中他話音未落便哽咽住了。主持人觀察到老人這一變化,內心感動又自責。雖然節(jié)目是在未知前因的情況下選擇的場地,但看到老人悲傷脆弱一面不免讓主持人與觀眾感到心疼與難過。
當這些過去不被大眾熟知卻默默為國奉獻的“功勛人物”卸下盔甲,回歸生活樸實簡單一面時,他們的“可貴、可愛、可敬”之處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主持人王寧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我有強烈的愿望去深度了解他們,并把他們在這個世界活過、愛過、奉獻過、滾燙過的人生點滴,鮮活地講給更多的人?!?/p>
現代社會對于“老教授”的刻板標簽掩蓋了他們背后真實的個體生活,老年人的獨特個性往往被一種普遍性的群體標準不加區(qū)分地對待。為了挖掘具有時代價值、歷史意義的老年敘事內容,《吾國吾家》作為一檔紀實性訪談節(jié)目,以具有溫度的真誠對話,全方位的影像記錄,為一群“80、90后”以至百歲的老專家“留史”“立傳”。主持人在訪談節(jié)目中以“歷時性+在場性”的敘事方式,予以人物立體化的故事呈現。同時,主持人生活化的表達,讓人物專業(yè)化的內容變得“可感、可知”,在聆聽人生經驗、思想智慧時還能讓觀眾“有所得”。最后,主持人發(fā)揮場景下的觀察作用和情感功能,幫助訪談嘉賓角色“去蔽”,讓“此人此景”交融,實現老年敘事的共情傳播。本文分析了主持人在老年敘事語境下的功能體現,另有其他視角可待發(fā)掘。老年敘事研究依然有較大探索空間,期待未來此類研究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