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沙漠,我與生俱來有著一種割舍不了的情結??傆X得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人生經(jīng)歷種種苦難,如果放進沙漠中考量,也就不算啥了。不夠成熟的思想也只有放進沙漠,蜷縮在沙漠里面,才會成熟;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做人的尺碼同時在沙漠的溫暖中得到標準和端正。在沙漠執(zhí)掌大自然政令的時期,春夏秋冬四季的風標風向風力,都被安排得絲毫不差,一切有生動植物都服從它的旨意。沙漠有生力量,給予我更多的妙不可言的真切感動。沙漠氣象是充滿我感情世界的圖騰。
沙漠是粗獷豪放的世界,也是博大精深的世界。然而,在這個世界里,一切生命也都是有著非凡的神奇和偉大。我總想把沙漠的內涵向世人表述得清清楚楚,可是每次表述都缺乏好多感性的文字。如果走進去不出來,找到一種夠表述完整的方式,那就是把生命都交給沙漠,與沙漠融為一體。思想和感情全都融進了沙漠,那么與沙漠有關的一切都會成為我生命極為重要的部分,自然也是我一生都要描述和表達的重點內容。
我常常思考我與沙漠的關系,是一滴水與大海的關系,還是一粒沙與大漠的關系?其實就是用心融合。我等同于一滴水、一粒沙,把自身完全帶入沙海,關切每一粒沙帶給我的感受和智慧,享受包容帶來的博愛,也感受犧牲帶來的悲壯。熱愛沙漠,我還有哪些感情沒有投放進來?思忖時,面對晚霞的深邃目光,是攝影家一生都很難捕捉的鏡頭,也是一個思想者孤傲的做派。
沙丘上,一些沙棘沙蒿之類,密集占領著沙漠的高地,顯示著各自的能耐。沙生植物都具有超乎人類想象的生存能力。沙棘把根扎進至少一米深的沙漠里,涵養(yǎng)著水分,滋潤表里,沙漠也借著一點雨水,滲透到沙棘根部,這樣的結合,讓沙棘借力使力生長得忘乎所以。只要把根扎下去,沙棘就像蓮花一樣蓬勃著灰白的枝條。干旱時,沙漠顏色始終是名副其實的永不褪色的顏色,植物顏色接近沙漠的顏色,看著干枯,可是根還是旺盛的??莶蔹S沙日日情。沙漠植物,哪怕旱得要死,只要一息尚存,都能頑強活下來,遠比水生植物更能夠讓我由表及里地愛惜。
風向無定,走時沒風,進來就是風,這就是沙漠不測之風。這些沙漠植物春夏秋冬都在承受著強烈的風寒和干旱。周圍的沙爬爬,往來穿梭,忠實地在沙丘下面不知疲倦地來回奔波,向來人宣告這是它們領地,不容外來者入侵。按說,我光顧這里,沒有辦法不驚擾這些小動物,驚擾了,只好把腳步讓開一條通道。沙爬爬行動敏捷,路線并不確定,讓我腳下忙亂,停下也不是,不停下也不是。不停下來,它也會冒犯我的腳下;停下來時,還會從我的腳下穿梭不止,不斷給我施壓,顯然是強烈要求我撤退。這是否是沙漠的意思?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沙爬爬是沙漠中數(shù)量最為龐大的群體,是沙漠的寵臣。沙爬爬是否領受了大漠旨意,不歡迎一個擅自闖入者,闖入者顯然讓沙漠之神心存芥蒂。這樣一來,我很想知道沙漠的秘密,沙漠會不會將自己真正的秘密傾吐出來呢?
走進沙漠,我會把足跡留在每一個沙丘上面,明知道腳印馬上就會被風磨平,可還是愿意把腳印深深留下來;把多情的眼睛定格在每一個細微的事物上面,似乎所有事物都儲存著沙漠往事,所以我要敞開心扉,展現(xiàn)美好,對沙漠奉獻熱情。走一步都想要弄清楚腳下的秘密,也想知道每一寸沙漠帶給我的神奇,挖掘沙漠腹地的故事,讓我耗費了超過漫游黃河的時間。黃河文化備受關注,那么沙漠文化呢?不在于有多少人關注,而是關注的人都要具備沙漠耐旱的精神,需要對蒼茫宇宙包括大漠有虔誠的敬畏之心,只有具備這些,走進沙漠,自然就是走進沙漠文化。自身不具有文化底蘊的人,走進沙漠也就是等于破壞沙漠生態(tài)。悄無聲息地來,悄無聲息地回,都像沙漠蕩漾的風一樣,從不宣告它來自何方,只要在沙漠中安家落戶,就具有沙漠氣象。
腳下的沙,細之又細,滑之又滑,細滑到了鉆到鞋子里都渾然不知,當你感覺不到它存在的時候,往往就是你最得意不小心跌倒之時。爬起來,渾身是沙,滿眼就是沙,滿心也是沙。沙子鉆進衣服里,貼著舒服的肉體,仿佛找到了不被風發(fā)現(xiàn)的秘密安詳之地,舒適開展它的地下工作。肉體沾著沙子,沙子貼著肉體。啟動的不僅僅是肌膚,還有充沛的思想,也進來了,就別想著出去,索性讓肌膚沐浴沙子,沙子也沐浴肌膚,互相撫摸之間,找到一種原始的安慰和快活,與大自然相親相愛,只有這種場景才是最真切的感受。
其實,沙漠是最不喜歡讓穿鞋子的冒失鬼闖進來的,不喜歡冒失鬼踩著它鮮活的肉體,讓它感覺不到尊嚴。尊重沙漠,就像回到家后上床必須脫掉鞋子一樣。我曾經(jīng)也是名副其實的冒失鬼,穿著鞋子在沙漠肆意妄為,我行我素。鞋子里逐漸進來一點沙子,起初沒有感覺到什么,后來流沙越聚越多,在鞋子竄來竄去,影響到腳趾腳丫腳心。與其硌腳,不如脫掉鞋子,光著腳丫行走沙漠如同水中一樣舒適。把兩只鞋子放在該放的地方,赤腳安放在大漠里,就像赤身在大海中游泳一樣。回家時,渾身都是沙子,鞋子里也存住一點沙子,按摩著腳心,疏通著經(jīng)絡,讓小溪般的沙子和大漠情懷時刻關照缺沙的內心。
雨后的每一粒沙子都飽滿著情緒,散發(fā)出細膩天然的清新。被雨水關照的沙蔥,就像雨后的彩虹一樣,緊緊抓住瞬間的美好祥和,展現(xiàn)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觀,讓不多走進沙漠的人難以置信已到沙漠。雨后的沙蔥,綠意蔥蘢,覆蓋在沙漠表層,就像沙丘鋪上一層綠色地毯,讓沙漠顯示出悠然閑適灑脫的景象。有些沙生植物,借著雨水張揚個性,詩意落滿沙漠,卻缺少真正的詩人走進來。對于那些連名字也叫不出來的植物,我都會津津樂道。不管什么節(jié)氣,它們都會恪守沙漠規(guī)矩,成為遵守自然界規(guī)律的順民。駱駝草是鐫刻到沙漠最直接的象征,是翻閱沙漠最多的閱讀者,還有因沙漠成名的駱駝,因沙漠讓駱駝成為一種精神,也成為沙漠不朽的豐碑。矚目沙漠,必須仰望駱駝,仰望精神高度。
沙漠是流動的大地,就像推波助瀾的大海,大海涌起的波浪就是沙丘,一望無垠的博大,孕育了沙海精深的思想。沙漠在酷暑中強烈地陶醉,在風雨中安詳?shù)仂o默。不確定的礫石堆積成一種令人迷茫又激起人挑戰(zhàn)欲望的區(qū)域,彰顯著狂野的、慵懶的哲學家風范,經(jīng)過季候一萬年的篩選而確定下來,每一粒沙都閃耀思想卓越的光芒。就在這些近乎不毛之地,沙蒿沙柳沙棒隨處可見。可見和不可見者,均宛如一個沉思者,一個默想者,不做任何解釋和揭示,風沙掠過,它只是廣袤沙漠傾吐的一個小秘密而已,善于偽裝的和弱小的生物在這里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它們微小的事業(yè)。那些深沉的思考全部孕育在沙漠深處,永不宣讀。沙漠的沉思默想或許就表現(xiàn)在這些或弱或強的動植物身上。
“五一”到了,圍繞著沙漠綠洲飛行的沙燕便興奮異常地唱起歸來之歌,沙漠頓時燃起了野性的火焰。歡愛的氣息彌漫在浩瀚無際的沙漠上,讓沙漠持久充滿健康活力。無數(shù)次踏進,無數(shù)次返回,大漠對我的到來一直都那么友好。足跡踏遍每一個地方的人,大自然都會敞開心扉地接納。走在無人的沙漠中,感覺不到大自然空曠帶來的可怕,可怕到一個人不知道往哪里走,走到哪里去?既漫無目標,也缺乏定力。此時,看到沙漠中翱翔的老鷹,陡然增加了我的動力。不走進沙漠深處,自己很難對自己交代。
沙漠的風呼呼著一股強大的氣流,我的耳朵似乎都被風鼓脹成了氣球,似乎在沙漠上飄蕩,帶動著我的身體也在飄舞,當風勢減緩以后,身體晃蕩下來,腳跟不穩(wěn),屁股落地,索性趴在沙漠上,把耳朵貼在沙子上,沙子響動,灌進耳朵里的沙子,找到溫熱的氣息后,僥幸躲避著風的廝殺。人和自然在包容中生存,也在傷害中脆弱。我?guī)е黄茦翘m終不還的決心,在沙漠中苦苦尋找著沙漠人參——蓯蓉,耗費了我大量的氣力,我也不小心傷害了許多微小植物。不管它們如何委屈怨怒懟,我只有在找到蓯蓉以后再給它們賠罪。當我找到一棵又長又壯的蓯蓉時,整個沙漠仿佛被我的激情點燃了,蓯蓉的根須激烈地閃動著耀眼的光芒,陽光也跟著興奮地跳躍著,我眼里滿是漲潮海水。至此,我感受到了沙漠孕育的人間奇跡絕不是空穴來風。我拿走了沙漠人參,拿走了鎖陽,拿走了沙蔥,取走了蒿子,取走了燈素,沙漠會不會怪罪我呢?沙漠也像大地一樣,任人取舍,任人踐踏,依舊胸襟卓越。大自然永遠都在重新開始,對它的收獲和失去從不估量。沙柳叢中,見到一只受到驚嚇狂奔的兔子都很難,偶爾見到,兔子緊張,我驚喜。兔子不應該把我想成猛獸,而嚇得驚慌失措,看著兔子的奔跑,我想到了自然界生存法則??墒巧衬械拿颓莺兔瞳F少得可憐,無數(shù)次走進沙漠,幾乎沒有碰到過一次。由此可見,它們并沒有選擇沙漠作為賴以生存的棲身之地,生命也就不會放到沙漠里。沙漠不是什么動物都能進來,也不是什么植物都能來安營扎寨的。沙漠對有生動植物要求非常嚴酷,能夠適應者少之又少,就像能夠走進沙漠深處的人類一樣少之又少。我也不應該讓兔子想成猛獸。我的頭發(fā)被風吹起就像刺猬,也像老虎跑起來的毛發(fā)。野兔在寂靜的沙漠里是不會停下它覓食的腳步的,沙蒿周圍的刨坑留下兔子咬斷的白色根須,發(fā)現(xiàn)野兔巢穴如同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興奮,野兔發(fā)掘白色的根須和我發(fā)現(xiàn)的美一樣,美得驚艷,美得絕倫。我是沙漠浪人,也是沙漠之神的見證者和守護者。
沙漠是偉大而又神奇的世界。沙漠深處,在一個個皺褶起伏的沙丘上,統(tǒng)一明亮思想的色質,讓我的思想色質也高度服從著沙漠的色質。到了沙漠腹地,我便是依附于它懷中聽話的闖入者,恰到好處地張揚它倔強的性格。在它的性格之外,我很難在沙漠中獨自前行,我的孤獨正好切合了沙漠的孤獨,我們如出一轍的個性,撇開對方很難。所以我能昂揚著走進它,尋覓它生命的起源,感知它生命的意義,捕捉它價值所在。不管什么顏色的動植物,只要生活在沙漠中,那么它們的色調自然是沙漠的色調,生命也自然是沙漠的一部分。是沙漠茁壯了它們的生命,沙漠也讓它們別無選擇,就像兒女無法選擇父母。
(選自2023年第10期《青島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