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們?nèi)圆粫?022年8月重慶北碚區(qū)縉云山的林火。
那一天,住在縉云山腳下的他,感覺得到空氣中彌漫的灼熱。
志愿者網(wǎng)站上有人在疾呼:“大火已經(jīng)燒到北碚縉云山主山了,急需大量男性志愿者前往……”
他不是重慶人,卻已在縉云山腳下生活了12年,所以第一反應(yīng)就是“我得去”。
在這之前,他沒當(dāng)過志愿者,不知道怎么報名。到了山上,有一位拿著喇叭的高個子向人群喊道:“有沒有人會使用油鋸?”
他趕緊舉手。其實他從沒用過油鋸,只用過電鋸,他想兩者用法可能差不多。于是,他領(lǐng)到一把嶄新的油鋸,成了一名油鋸手。
他被分到了油鋸組的第七小組,小組一共有13個人。他按要求在一張表格上寫下名字和電話,然后和大家一起列隊、報數(shù)。
那天的氣溫很高,志愿者們的熱情同樣很高。他跨上一輛摩托,坐在一位陌生人背后,向著冒煙的方向前行。到了山上,他扛著油鋸,艱難地爬坡,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
那天,他輾轉(zhuǎn)了好幾處火場,人們都在撲滅殘余明火,油鋸始終沒用上。天黑了,他們撤下來了。他累得筋疲力盡,手機也沒電了,不知道第七小組的其他人在哪。坐在地上默默吃完飯,一位騎摩托車的大哥把他送下山。
第二天一早,他再次出發(fā)。有了前一天的經(jīng)驗,他被編進(jìn)一支10人小隊,去隔離帶替換前一批人。站在隊伍里,他興奮地想,終于要成為真正的油鋸手了。
他鼓足干勁,扛著油鋸爬到目的地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鋸不動樹,充其量只在半截樹干上劃出一道淺淺的印記。
大家都在緊張地鋸木頭,他只能將同伴們鋸下來的樹枝和斷木推到懸崖下面。就這樣,也累得差點斷氣。
替換的時間到了,他跟著大伙往回走。兩天的滅火行程就此結(jié)束。
在他的自述里,他把整個過程寫得引人入勝。從剛上山時的自豪到最后多少有些沮喪地下山,都寫了,文章標(biāo)題是《山火中,一個不怎么“光彩”的油鋸手》。
力氣不夠,不是他的錯,估計他平時是一位腦力工作者,他“用自己擅長和力所能及的方式”寫下自述文章。
這位“不光彩”的油鋸手既不是心懷使命感的、百折不撓的英雄,也絕對不是見死不救的冷漠旁觀者,他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又平凡的大多數(shù)人。
只不過,面對危難,他沒有退縮。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