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每一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那天,就開始接受各種有形無形的教育,日復一日開始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如果一個生命的社會性得不到發(fā)展,則與動物無異——就如曾經被報道的“狼孩”“豬孩”等。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一個個家庭的子女成年后,一個個學生離開學校后,是否能夠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對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影響巨大。而生命個體的幸福指數(shù),也會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那么,作為教師,在學生接受學校教育期間,可以做哪些引導呢?
引導學生更好地對待“我與自我”
學生到學校里來,除了學習文化知識,還需要提高學習與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提高情緒與行為的調節(jié)與管理能力,也需要提高在面對各種困難與挫折時始終保持自信樂觀、自我接納的能力。這需要教師借助不同的契機加以引導。
四年級男生小萊學習成績優(yōu)異,自我要求也很高。每次默寫沒有全對、課堂練習成績沒有得滿分,他都要崩潰痛哭。最近一次的崩潰,是小萊很在意的英語單元默寫錯了1個單詞,這會導致他期末得不到“單詞大王”之“特等獎”(但有機會獲得“一等獎”)。無論我怎么跟他說“你已經很優(yōu)秀,不要在意一兩次的成績”都無效。
語言此時已經不能產生安慰的力量。如何讓他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張力呢?我思忖再三,決定另辟蹊徑,請他周末回家做一個實驗。
為避免小萊家長困惑,我也給他的家長發(fā)了個信息:“您好!建議幫孩子準備兩根相同大小的彈簧,最好有掛鉤,可以系住東西。然后請他在家里做個實驗,使用其中一根彈簧,記錄一下彈簧的拉伸極限是多少。周一的時候,把兩根彈簧都帶學校來。一根是使用到極限的,一根是沒使用過的?!?/p>
周一早上,小萊興奮地、也有些迷惑地來找我。兩根彈簧裝在一個封口袋里,袋子上貼好了標簽,標簽上標注:“最大極限——兩杯水?!蔽掖蜷_封口袋,取出兩根彈簧。一根已經完全變形,一根保持著原樣。他興奮地告訴我在家做實驗的過程。我從變形的彈簧開始了和他的對話……
當天晚上,小萊的媽媽非常感慨地發(fā)給我一段話,是孩子告訴媽媽的:“沈老師告訴我不要像被拉過的彈簧一樣,把自己繃太緊就再也變不回來了。要像另外一根彈簧一樣放輕松,不要有太大壓力。”這不是我的原話,是小萊通過自己的實驗及跟我的對話而內化出來的。他能夠把核心意思講給媽媽聽,就證明這個實驗真正對他“如何與自我相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我希望通過這個彈簧的實驗,能讓這個焦慮的男生保持適度的松弛感,從而幫助他與自己更好地相處。
小萊的媽媽覺得找到了一個契機:“以后每次他覺得沮喪的時候,是不是都可以用彈簧的例子來提醒他?”這當然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更要根據(jù)他的成長變化找尋更好的方法。孩子爸爸后來才得知這是我讓小萊單獨做的實驗:“非常感謝您對孩子的細心教育和正面引導,這不單單是一次學習上的正面引導,更是對孩子整個人生的正面引導。”可見,幫助焦慮的孩子好好地和自己相處——不對自己太苛責、能夠原諒自己的小失誤,是教師和父母都需要進修的功課。
引導學生更好地對待“我與他人”
學生的生命中有各種各樣的關系:與父母的親子關系,與教師的師生關系,與同齡人的朋友關系……在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程度越來越高的時候,同伴關系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大的比重。
但不是所有的同伴關系都是良好的朋友關系,事實上我們都聽說過有的同伴關系后來造成了傷害事件。所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我與他人”,非常重要。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提起:有道聽力題的正確答案是England,應該選B。結果小杭在括號里錯填了England的首字母E。我跟小杭開玩笑:“我思考了好一會兒,在猶豫該判你這道題是對還是錯?!?/p>
話音剛落,好幾個學生立刻嚷嚷:“錯!”“如果判他對,就對其他人不公平了!”……后面這句話關乎“公平”,令我格外警惕。我讓全班學生停下來,安靜聽我說:
“在作業(yè)里,應該填B的地方填了E,判這道題對不對,只跟兩個人有關系。一個是我,可以反映出我對小杭是重在鼓勵還是嚴格要求,可以反映出我對答案是有彈性還是只有統(tǒng)一標準。另外一個是小杭同學,這道題判他對或者錯,會影響到他這次作業(yè)成績高一分或者低一分,還可能會影響到他以后答題會更嚴格要求自己還是繼續(xù)馬馬虎虎。但是,跟在座的你們,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所以,這跟是否公平是沒有關系的。
“我非常支持大家保持競爭。但平時作業(yè)不是比賽,不需要跟同學競爭。如果實在要競爭,只需要跟你自己競爭。要跟自己上次的作業(yè)比,正確率有沒有提高?競爭不是希望別人錯一題,別人錯了一題你不會因此加一分。所以,別人錯了一題你就開心,這是幸災樂禍的表現(xiàn)。
“大家長大成人后的世界里,有時候的幸災樂禍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如果對方比較脆弱,你的幸災樂禍會傷害到他,也有可能刺激他來傷害你。所以我希望大家正確理解‘公平,再跟他人進行有意義的競爭?!?/p>
也許四年級的學生不能夠全部記住我表述的意義,但是對“別人錯了一題你就開心,這是幸災樂禍”“不要對他人的失誤幸災樂禍”這樣的話相信多少能夠理解一點。希望他們經過一次次這樣的引導,能夠正確理解“我與他人”的關系,尤其不要執(zhí)著于他人的失誤。
引導學生更好地對待“我與社會”
小學生基本上都是家長接送上學、放學。從周一到周五,他們每天出了家門就是進校門,路上與他人接觸的時機較少,平時就接觸家人、老師和同學。但是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他們還是有很多時間與機會接觸其他人的。這個接觸的過程,也是他們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進化的過程。學生在適應社會環(huán)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guī)范、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建立“我與社會”的連接。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過程很重視,本身就能夠成為孩子很好的成長范本。但是也有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對孩子這一點的成長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具體地教:
“大家每天上學的時候,在小區(qū)里如果遇到保潔阿姨,要主動問聲‘早上好。這聲問候,體現(xiàn)了你對她們辛苦工作的尊重。她們會工作得更愉快,也會把小區(qū)打掃得更潔凈。
“爸爸媽媽帶你們去超市,遇到各種試吃食品的時候,大家可以對感興趣的食物試吃一下,確定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口味,然后可以考慮要不要買。但是不要每樣食品都去試吃,更不要遇到自己喜歡的食品就不停試吃。試吃食物是免費的,但是大家的個人形象是無價的,要珍惜自己的形象。
“同樣,爸爸媽媽帶你們去吃自助餐的時候,遇到喜歡的食物可以每次少取一點、多取幾次,以免因吃不掉而浪費。浪費食物是不道德的。
“如果哪一天你和爸爸媽媽很晚回家,記得在樓道里把腳步放輕,說話也要低聲。不打擾他人是很重要的禮儀。
“電梯是一個很小的封閉空間,大家進入電梯后不要大聲說話,不要影響到他人。
“如果爸爸媽媽帶你去乘火車、乘飛機、乘地鐵,在這些封閉的空間里都不要大聲說話,以免影響到其他人休息、學習或者工作。
“如果你住在樓房里,平時不要在地板上蹦蹦跳跳,這會影響樓下的鄰居休息。如果你業(yè)余時間在練習一種樂器,晚上9點后不要再練習,以免影響到鄰居休息。節(jié)假日的午飯后也不要練習,那個時間會有人午休。
“小區(qū)里定時定點收集垃圾,垃圾需要分類,這些規(guī)則都要遵守。不給他人增加麻煩是美德。
“電梯不是玩具,不要亂按電梯的各個樓層;也不要故意把電梯卡在自己家那一層,不能只想著方便自己一家人,這叫自私自利?!?/p>
…………
學生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正確的“我與社會”的價值觀,適度的社會參與,會幫助他們養(yǎng)成現(xiàn)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會幫助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成長為有道德的人。
人不是獨立存在于世間的。每一個學生都會長大成人,然后在社會上生存。一個心智成熟的社會人,就會遵守必要的社會規(guī)則,人和人的關系就會和諧。如果一個人在他的學生時代從來沒有被教導過要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就很難同理到他人的感受,很難與他人和諧相處。
學校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此。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知識,也要教導學生學習與自我相處、與他人相處、與社會相處——學生在這兩方面都均衡發(fā)展,才更有可能在長大后去推動社會健康發(fā)展。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