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智
驕陽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如巨獸般懶洋洋地躺在塔里木盆地的懷抱里,荒蠻、雄壯、冷漠,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樣,令人望而生畏。
塔克拉瑪干,“進去出不來的地方”,號稱“死亡之?!?。這里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人們難以想象會有多么蒼涼。
然而,卻有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闖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在“死亡之?!鄙洗蛲艘粭l“生命之道”——新疆S254 線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以下簡稱尉且沙漠公路)。這是一條促進新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大動脈”!
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當人們駕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尉且沙漠公路時,有誰知道公路的建設者們付出了怎樣的艱辛?遭遇了怎樣的艱難?經(jīng)歷了怎樣的坎坷?
一
尉且沙漠公路是中國交建新疆烏(烏魯木齊)尉(尉犁)公路包PPP 項目中的五個子項目之一,總里程三百三十五公里,其中有三百零七公里從沙漠腹地穿越。
新疆烏尉公路包PPP 項目建在“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新疆境內核心區(qū)域,共有五條線路:烏魯木齊至尉犁、尉犁至第二師35 團、35團至若羌、尉犁至且末、依吞布拉克至若羌,是中交集團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通廳“交通強國”的“探照燈”。
我們從尉犁縣出發(fā),沿著218 國道往南行駛約十五公里,就駛入新修建的尉且沙漠公路。沙漠公路的起點就在這里。
公路在陽光下黑得發(fā)亮,永無休止地向沙漠深處伸展,時而爬坡,時而越嶺,宛如一條黑色的巨龍在蒼茫沙海里騰飛。
公路上,偶爾能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安裝道路防護裝置,做最后的收尾工作。遠遠望去,茫茫沙海間,人如螞蟻。
承建尉且沙漠公路的中交三公局項目經(jīng)理王云飛告訴我,尉且沙漠公路于2022年6月30日通車。
行至五十六公里處,我們爬上一個高大的沙丘。放眼望去,公路蜿蜒,在我們的視線里無限延伸。這條路,把一望無際的沙海劈成了兩半。路的兩邊,是綿延起伏的高大沙山,荒蕪而壯觀。我不禁感嘆:有志氣的螞蟻也能把大山搬走,你們征服了塔克拉瑪干!
“還有比這更高的,在規(guī)劃路線時,盡量避開了大沙山?!蓖踉骑w說,沿線共穿越了十幾處高大沙山,最高的沙山近百米,相當于三十多層的樓房那么高。
“這么高?”我吃驚地問,“這么高的沙山,你們是怎么推平的?”
這一問,打開了王云飛的話匣子——
2017年10月,棉花朵朵開,胡楊葉正黃。一批年輕人,為了同一個目標,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飛到了這里。項目部九十多人,平均年齡二十九歲。這一年,王云飛三十九歲,是團隊中的老大哥。
這群年輕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遙遠而神秘的新疆。曾經(jīng)遙不可及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現(xiàn)在近在眼前,像是一場夢?!疤珘延^了,令人震撼,美得讓人窒息……”見到如此浩瀚壯麗的大沙漠,他們興奮極了,一個個激動得大呼小叫。譚陳、翟永杰等幾個小伙子,還爬上了沙丘,一股腦兒從沙丘上滾了下來!
這,只是沙漠邊緣,沙漠腹地的情況大家都不清楚。在沙漠里怎么施工,誰的心里也沒有底。
第一次進沙漠,他們擔心進去出不來,聯(lián)系了救援的直升機,做好了應急救援預案,開著兩臺履帶式農用車,向沙漠深處挺進。
走進沙漠腹地,沒有一點兒生命的跡象,只有高大的沙山和丘間盆地。滿眼的荒涼,把心中的那幾分新鮮、好奇、激動、興奮驅趕得無影無蹤……
研究施工方案,有人提出用吹沙填海的方式,可沙漠中施工條件很有限,作業(yè)面受限,吹沙法成本很高,而這本又是一條扶貧路,資金投入很少。有人提出了水沖法。水從哪兒來?沙漠里本就干旱缺水,就連人吃的水也要靠大型沙漠運輸車供給。有人提出了汽車拉運填埋法,可沙漠里不能修筑便道,汽車拉運如牛入泥淖……
施工方案一條條提出,又被一條條否定。路基施工難,難于上青天!
終于,達成一致:路基采用風積沙填筑,就地取材,用大量的大型推土機,從兩頭往中間遞推,相當于打通三百多公里的隧道!一頭在尉犁,一頭在且末。
推土機有多大?王云飛說,總工程師井文云有一米八的個頭,站到推土機跟前,還沒有推土機的履帶高。這是針對沙漠作業(yè)特制的三角形履帶推土機。
“在沙漠里施工確實很艱難,頭頂烈日,風沙肆虐,這種煎熬一般人是難以忍受的!”我感慨道。
王云飛卻很不以為然地說:“干一行愛一行,一般人可能受不了,但對我們干這一行的來說,天南海北跑,習以為常了?!?/p>
二
金秋十月,天高氣爽,工程開工了。二十四歲的譚陳從綠意流翠的天府之國來到廣袤荒蕪的塔克拉瑪干。
第一次走進沙漠,除了興奮、激動外,他還想起了曾經(jīng)在電影中看到過的沙塵暴。他想,這里不會也有沙塵暴吧,這里的沙塵暴又會是什么模樣呢?
譚陳是測量員,是施工隊的眼睛,測量、找導線點、布線,為施工隊提供精準的作業(yè)面。
秋天是沙漠腹地施工的最好季節(jié),沒有沙塵的肆虐,沒有烈日的炙烤,沒有刺骨的嚴寒。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以最美的姿態(tài),迎接充滿熱情的譚陳一伙人。他們覺得,在沙漠腹地施工,除了孤獨荒涼外,沒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一進入春季,塔克拉瑪干沙漠就“翻臉”了,一次次給他們“臉色”看。
那天,譚陳和同事史宏宇、楊文斌、陳輝,每人守著一臺儀器,正在專心尋找精準點位。突然刮起了沙塵暴,遮天蔽日的黃沙像海浪一樣,翻滾著洶涌而來。瞬間,漫天的黃沙吞噬了他們,堅硬的砂礫打在臉上,像針扎一樣。
第一次遇到沙塵暴,讓他們措手不及。他們人手一部對講機,最外面的人可以聯(lián)系到應急救援車。可此時,譚陳緊急呼叫隊友,對講機卻沒有信號。
風刮得站不住腳,也無躲避的地方,他只能將儀器抱在懷里,把衣服往頭上一裹,背風蹲下來,任風沙肆虐,心里期盼著沙塵暴早一點過去。
時間似乎在這一刻停止了。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漫長。幸好,這次沙塵暴不是很兇猛,也沒有持續(xù)多久。半個多小時后,沙塵暴終于停了。譚陳站起身,渾身上下都是沙子,眼睛、頭發(fā)、耳朵、口鼻,無孔不入。
抖落渾身的沙子,睜開眼,身后“長”出了一個小沙丘??粗n茫的大漠,譚陳苦笑起來。再一看,剛剛標注的導線點一個也找不到了。
“沙塵暴說來就來,時常會掩埋我們的導線點,有時則會把釘入地下一米多的標線鋼管吹出來,有時明知道樁號點位在那里,可就是找不到,只能重新找點、重新布置,反反復復做好幾遍?!弊T陳如此感嘆。
原本與大漠、沙塵無緣的譚陳,滿懷熱情和向往來到這里,卻被接連而至的沙塵暴考驗著體魄與意志。
“害怕沙塵暴嗎?”我問。
“怕啥!不怕!害怕就不會來到這里。”譚陳很堅定地說,“這是工作,來了就必須要做好?!?/p>
打這以后,項目部給每個技術人員配上了衛(wèi)星電話,還給每個工人配上了北斗定位終端,時時掛在腰間。這是中交集團專門針對沙漠施工人員研制出的終端,如遇沙塵暴吹散、走失,可通過終端定位搜救失散人員。同時,還在施工路段每隔十公里設置一個應急避難所,里面?zhèn)溆惺澄铩⑺?、常用藥品等?/p>
如此說,并不意味著沙漠里只有蒼涼。在譚陳看來,茫茫大漠,星辰滿天,很有詩意——仰望星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如詩如畫,自己仿佛成了一位詩人,時常望著星空長吟幾句。
譚陳喜歡沙漠的夜晚,安靜得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即便是在盛夏,夜晚也很涼快,沒有蚊蟲、蒼蠅的打擾,勞累一天,睡覺舒服得很!
三
一晃,一年過去了。沒有一個人沒被曬黑,沒有一個人嘴唇不曾干裂,可路基施工進展緩慢。如此下去,必定會延誤工期!
再一看,綿延起伏的大沙山一座更比一座大,有的長達近兩公里。一測算,推出一方沙子的成本高達五十多元,效率卻很低。
負責此項目的中交新疆交通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陳志剛的頭發(fā)、胡須漸漸白了,項目經(jīng)理王云飛的嘴上也爬滿了水泡。
2018年10月,他們組織工程師、測量員、技術人員等團隊成員圍繞“如何高效輸送風積沙”又展開了一次“頭腦風暴”。有人提出用傳輸帶輸送,可市場上最長的傳輸帶也就四五十米,效果不好;有人說接力輸送,接力需要安裝更多的電機,中間哪一臺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其他設備的輸送,成本高,效率還不明顯……
想得再好,不如動手造出一條來——技術人員加工了一條四百米長的傳輸帶,在一個沙山上實驗成功。
效果不錯!沙山一天天變小了,路的雛形一點點往前延伸。
越往沙漠腹地,沙山越高。在一百三十六公里處,一座高大沙山如“攔路虎”一樣擋在施工人員面前。這座沙山,挖方一百五十萬方,填方八十萬方。
他們在征服塔克拉瑪干,塔克拉瑪干也想征服他們。
先前加工的四百米的傳輸帶,顯然不夠格了。加長傳輸帶?可沙漠里依靠柴油發(fā)電機供電,加長傳輸帶后電機的動力夠不夠?
動力夠不夠,只有試了才知道。五百米,六百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加工了一條長兩千米、寬一點五米的傳輸帶,安裝兩臺電機,滿負荷運轉。傳輸帶上面還加工了一個偌大的漏斗。
安裝到位后,只用兩臺推土機,不停地給漏斗“喂料”。漫漫黃沙坐上了傳輸帶,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兩公里外的地方……
三個月后,這只“攔路虎”被夷為平地。慢慢地,沿途數(shù)十只“攔路虎”依次被制服。
“僅風積沙就整整推了兩年,有兩千六百萬方的體量?!蓖踉骑w說。困難遠不止這些。
沙漠公路沿線共有六座大橋,其中有一座特大橋跨過奔流不息的塔里木河。
這座橋有一點三公里長,在王云飛看來,難度不算大。他小瞧了施工難度。
這里地下水位高,地基都是沙子。挖基坑時,一邊挖,一邊塌陷,讓他費盡了心思。先用井點降水法,密密麻麻布置了很多井排水,排了一個月,水還在原來的位置。
后來,改用圍堰法,木圍堰、土圍堰、鋼圍堰試了個遍,效果都不好——沙子透水性強,沒有著力層,“軟硬不吃”!
桀驁不馴的塔里木河,把問題又沖回到了原點。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敖邓请y點,只要把水降下去了,別的都不是困難?!蓖踉骑w的眼里滿是堅定。常規(guī)的方法不行,何不加粗試試?
同樣是井點降水法,這一次,他們把原本直徑三厘米的管子,換成了二十厘米,深度加深至九米,布置了九口井,效果很明顯。
就這樣,他們無懼沙塵肆虐,無懼嚴寒酷暑,無懼一切困難,從最初的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頂著日月星辰奔走在茫茫大漠。
他們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還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很多項技術:一種簡化路面下承層清掃裝置獲得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發(fā)明的沙基整平板正在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皮帶輸送風積沙技術正在申請交通運輸部發(fā)明創(chuàng)新項目。
四
2020年5月,沙棗花飄香時,井文云來到了這里。井文云,青海西寧人,今年三十三歲,大漠風沙的雕刻,讓他顯得比實際年齡要蒼老。
作為尉且沙漠公路項目的總工程師,剛一落座,他便迫不及待打開了施工圖紙。一看,令他非常震撼:“一個標段就有三百多公里!以前在湖南、湖北、云南、廣西等許多地方修過高速公路,一個標段最長不超過二十公里?!?/p>
更讓他好奇的是,如此長的公路在沙漠里怎么修?到了施工現(xiàn)場一看,滿目荒涼。這才是五月,沙漠里氣溫已經(jīng)很高了,汗水很快浸透衣服,強烈的紫外線無情地扎進他的皮膚,刺得他胳膊、脖子疼。
從沙漠里出來,他就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信仰”——來到這里,人要是沒有點信仰,是根本待不住的,更不要說干活修路了。
井文云告訴我,那年夏天,班組長老黃做過一次試驗,在營房前的沙堆里埋進兩個雞蛋。老黃到工地上轉了一圈,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把雞蛋挖出來,得,熟了!
在空曠的沙漠里施工,哪怕有一點點遮陽的地方都是一種奢望。井文云說,技術員崔鴻2020年大學畢業(yè)就走進了沙漠。不到一個月,原本白白凈凈的小伙子,臉上像是刷了一層黑漆,有的地方曬得起了皮,這兒一片,那兒一團,像是烙上了地圖。
“每天包里背得最多的就是水,一天下來要喝十幾瓶礦泉水?!本脑普f。技術員們早上從冰箱里拿出的冰棒一樣的礦泉水,過不了多久就變成溫熱水?!疤鞖庾顭釙r,推土機一啟動就高溫開鍋,推土機也是兩班倒,否則機器也受不了?!?/p>
說到鋪油,井文云滿是感慨:施工人員對夏季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攤鋪瀝青時,溫度越高,瀝青的黏合度越好,他們鋪得越快,往往選擇在烈日下“趁熱打鐵”。恨的是,夏季沙漠里地表溫度本就很高,再加上瀝青的溫度高達一百五十攝氏度,頭頂是火辣辣的太陽,腳下是滾燙的熱浪,即便穿著鞋底加厚、鞋幫增高的勞保鞋,腳底下還是像火烤一樣。在如此環(huán)境中攤鋪瀝青,仿佛是在露天蒸桑拿。汗水打濕了衣褲,緊緊地貼在身上,讓他們很煎熬。紅色的工作服,很快被汗水浸成了白色,衣褲脫下來都可以站立起來。
黑色的路面,就這樣一點一點往前延伸……
“進入沙漠,就是無人區(qū),跟與世隔絕了一樣?!本脑普f。沙漠里夏季炎熱難熬,冬天寒冷難耐,除了一冷一熱的考驗外,最煎熬是孤獨和寂寞。對于一般人來說,看電視、刷抖音、玩微信、打電話,這些再也平常不過的事,在沙漠里都是奢望,不可能實現(xiàn)。有一次,他看到班組長老肖把班組人員的四十多部手機都收在了一起。他有點納悶。一問才知道,每隔十幾天要出去采購一次生活物資,一個人負責采購,一個人則專門負責給每部手機中下載不同的電視劇或者電影。進入工地,大家互換著輪流看電影——這是打發(fā)寂寞和孤獨的最好方法。
在這條沙漠公路上,有五千余人次參加了建設,最辛苦的要數(shù)栽草方格的工人們。
草方格雖小,作用卻很大。公路延伸到哪兒,護沙帳和草方格就跟進到哪兒。井文云說,流動沙漠腹地,風蝕嚴重,固沙防護須與風積沙路基同步進行,否則成型的路基就會被流沙掩埋或者被大風吹毀。曾有一段路基,修好后草方格沒有及時跟進,僅僅過了六七個月,大風就把原來的路基向右“遷移”了十幾米,三公里多的路基就這樣被吹毀。
而栽草方格,全靠人工一腳一腳踩進去。這條路上,有六千萬平方米的草方格。井文云曾算過一次,栽種草方格的面積比八千五百多個足球場拼在一起還要大。
草方格的材料是博斯騰湖的蘆葦。運輸車輛只能將蘆葦拉運到路基上,栽種草方格的工人們要把蘆葦一捆一捆背到沙漠里,像螞蟻搬家一樣,搬運到沙漠深處,有的還要爬上四五十米高的沙丘。
爬上一個沙丘,只身也很費勁,還未爬上沙丘,就已累得氣喘吁吁。工人們背上七十多斤的蘆葦捆子,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最佩服的就是他們,一人擺,一人踩,兩人配合一天可以踩一千多平方米?!本脑普f,“踩一腳,就要彎一次腰,向大地鞠一個躬。”
公路在沙漠中一米一米延伸。公路的兩側,一片片黃色的固沙草方格,像整齊列隊的衛(wèi)士,默默守護著無限延伸的公路。
井文云是武漢理工大學的高才生,畢業(yè)后就來到中交集團。這些年,工地到哪兒,他就到哪兒。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對他來說,這些都不算什么。最讓他難受的是,每次探親返回工地時,兒子拽著他的胳膊不讓他出門,每每想起就淚眼蒙眬。
“一年在家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月。孩子八歲了,陪在他身邊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一年。來到新疆整兩年,總共回了四次家?!?/p>
井文云說,每一次的狠心掙脫,也堅定了他干好工作的意志和決心。“來了,就要像胡楊那樣扎根大漠,在這里的每一天都不會空虛。沙漠荒涼,人生不荒涼,今后回憶起來沒有一天會后悔……”
在筑路行業(yè)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修路的人,常常無路可走。是?。⌒蘼芳軜?,是思想的修行,在茫茫沙海里修路,更是心靈的升華。
五
在陳志剛看來,條件的艱苦、身體的勞累,都不是困難。難的是,工人的心理安全問題。
陳志剛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2018年夏天,他們驅車來到沙漠腹地的施工現(xiàn)場檢查工程進展情況。車輛剛停穩(wěn),就跑過來一條金毛犬,伸出長長的舌頭,喘著粗氣,不停地搖著尾巴,時而抱這個人的腿,時而拽那個人的褲腳,依偎在他們身邊不肯離去。他們走到哪兒,金毛犬就跟到哪兒,顯出一副很親熱的樣子。
檢查完工作,他們要離開工地時,金毛犬雙腿扒在車門上,抬頭望著他們,眼神中充滿了渴望,還有討好,似乎在哀求:求求你們,我也要離開這里!
金毛犬非要上車,可沒有主人的允許,怎么能隨便帶走呢?
車輛駛離,金毛犬還在后面追趕著車輛……
它的主人是推土機司機老楊,它已經(jīng)在沙漠里陪了主人三個多月了。誰也沒有意識到,它實在忍受不了這里的環(huán)境,總是尋求逃出沙漠的機會,可惜未能如愿。后來,它干脆徒步往外逃,據(jù)說最遠一次逃出了十幾公里,未見希望,又渴又餓,只好又回來了。如此反復,不知道來回逃了多少次。有一次,它逃出去后,再也沒有回來。老楊找到它時,它已死在了路邊。
狗如此,人亦然。
金毛死了,給項目部敲響了警鐘:在“沙”天一色中,人們待太久了也會抑郁。
從此,項目部制定了一條強制性規(guī)定:一個月必須讓工人出來一次,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換換心情,換換視覺。
“我這一大家子有一千多人,誰也不能有事,等出了問題再救治就來不及了。”王云飛說。在開工前,就邀請心理專家做了這方面的風險預判,個把月調整工人們出來一次,采購些日常用品,調整一下心情。但很多工人家不在這里,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多也不出來。比如推土機司機老楊,每次一刮沙塵暴就被迫停工,他擔心沙塵暴影響工期,寧愿汗流浹背,天天堅持在沙漠里干活。
在沙漠腹地,從冬天到夏天,再從夏天到冬天,季節(jié)在變,這里的顏色卻始終不變。
在清一色的黃沙中,能夠讓這些建設者們堅持下來的信念是什么?
“我們能參加沙漠公路的建設,這是我們的自豪,也是我們的驕傲!”
看著他們那身火紅的工作服,我的耳邊仿佛飄來了充滿激情的歌聲: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燃燒了整個沙漠……
六
三百多公里沙漠公路,與其說是用沙子瀝青修筑,倒不如說是這些建設者們用心血和汗水澆鑄而成!
他們用燃燒的青春和熱血貫通了塔克拉瑪干的“血脈”,讓沉寂的茫茫大漠有了生機、有了靈氣。
一路上,我們看到,在沿線的草方格內,奇跡般地生長出一些梭梭柴、蘆葦?shù)染G色植被,星星點點,卻成了沙海中的一道風景。
在公路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從最初的設計規(guī)劃,就注重了生態(tài)環(huán)保,避開胡楊林,穿越無人區(qū)。建設者們還把建設過程中的生活垃圾都清運了出來。
在沙漠公路起點不遠處,在廣袤的空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的胡楊,葳蕤茂盛,充滿活力。
王云飛告訴我,路基修到這里時,是夏季,可這棵胡楊樹上沒有幾片綠葉,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再一看,根部的泥土都被風蝕了,根裸露在外?!氨緛碓诼坊倪吰律?,是要伐掉的,可一看不影響施工安全,想想這里的生態(tài)本來就很脆弱,就在根部填了土,四周用裝滿泥沙的袋子壘起來,還澆了幾次水,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搶救了這棵胡楊?!?/p>
慢慢地,這棵胡楊長出了新葉,枯木逢春了。后來,有一只老鷹,每天在他們頭頂盤旋。有一天,王云飛路過這棵胡楊時,發(fā)現(xiàn)樹上筑了一個大大的鳥巢——老鷹有了新家!
說來也巧,在沙漠公路的另一頭,也有一棵孤零零的胡楊。兩棵胡楊,遙遙相望,像兩位滄桑的老人在進行遠古的對話,又像是在向世人訴說沙漠公路建設者們的艱辛和付出。
七
一晃五年過去了。第三條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修通了,實現(xiàn)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疆內公路“環(huán)”起來。
尉且沙漠公路通車后,且末至庫爾勒的距離將縮短二百八十公里,行車時間從十三小時縮短到六小時,可有效改善當?shù)厝罕姵鲂芯嚯x長、生活成本高、農產(chǎn)品銷售難的狀況。
工程交付使用后,建設團隊中,有的要離開這里,到無路可走的地方重新筑路;有的堅守在塔克拉瑪干,繼寫他們青春的光彩。
來自河北邯鄲的翟永杰就選擇了堅守,他要留在烏尉公路包PPP 項目另一個標段。初到這里時,他剛結婚不久,現(xiàn)在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他如此感慨:這五年下來,從最初的新鮮好奇,到后來的逐步適應,現(xiàn)在已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當曾經(jīng)遙遠而陌生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變得觸手可及時,發(fā)生著改變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心靈。
大女兒出生,他正在工地。妻子問他取啥名,他思謀良久,取個小名,叫沙沙。二女兒出生在新疆,給女兒取名,項目部大伙兒調侃他:不會叫漠漠吧!不僅小名叫漠漠,他還給女兒取了個新疆元素的名字:翟木棉?!靶陆拿藁ㄏ碜u世界,我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筑路,也是我們的光榮,希望這段最美的經(jīng)歷能夠伴隨她一起成長,留在我們的心底?!钡杂澜軡M心歡喜地說,“當我們老了,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心里很踏實,每一天都不會覺得空虛……”
這,也更加堅定了他為這片熱土奉獻的信念。在翟永杰的微信中,有這樣一段話令我難忘:不辜負時光,不蹉跎歲月,以飽滿的熱情,做好每一件事,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足夠精彩!
每一位在沙漠腹地筑路的建設者,都有著太多令人感動淚流的故事。
路,在他們腳下出發(fā)!他們的故事,也將在人們的記憶里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