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繼紅,王 樸,于靜亞,張晶晶,康凱麗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81)
羽衣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 DC)為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2 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中海沿岸,賞食兼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1]。羽衣甘藍色彩艷麗、葉形多變,也被稱為“葉牡丹”,應用形式靈活多樣,是花壇、花境、盆栽、切花,以及干花首選的草本觀賞植物,其抗逆性強、觀賞期長,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城市晚秋至早春重要的綠化景觀植物[2-3]。羽衣甘藍生長期較長,葉大而肥厚,對營養(yǎng)需求量大,在瘠薄土壤中生長,產品品質差,易老化。王合芳[4]認為,羽衣甘藍為需肥水植物,基質的選擇非常重要。曹蓉等[5]利用腐熟中藥渣、腐熟菇渣作為原材料,復配6 種羽衣甘藍育苗基質,結果表明6 種基質均能作為羽衣甘藍的育苗基質。湯陽澤[6]將75%草炭+15%蛭石的混合基質和50%草炭+25%炭化糠灰+25%珍珠巖的混合基質用于用于羽衣甘藍的播種[6]。劉燕婕[7]指出,將珍珠巖、草炭、沙土和蛭石等比例混合,并按照20~30 t·hm-2添加有機肥作為羽衣甘藍的栽培基質。高慶月[8]在泥炭基質中加入濕潤劑可顯著提高羽衣甘藍的葉片數(shù)、冠幅和根冠比。目前對羽衣甘藍的研究多集中在品種篩選上,羽衣甘藍栽培基質的研究較少。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產生約20.1 億t 生活垃圾,預計到2050 年,每年將產生約34 億t,我國有機廢棄物產量巨大,各類有機廢棄物的生產量以每年5%~10%的速度遞增[9-10]。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僅可以有效避免環(huán)境污染,還可以實現(xiàn)有機廢棄物中的養(yǎng)分資源循環(huán)利用,對我國綠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利用有機廢棄物篩選合適的栽培基質,滿足羽衣甘藍對水肥要求,提高品質和觀賞價值,同時也為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依據(jù)。
羽衣甘藍選用圓葉羽衣甘藍‘紅斑鳩’品種。試驗采用的基質原料有:種植土、木薯渣、松鱗、園林廢棄物、蚯蚓土、泥炭、珍珠巖。其中,木薯渣為木薯生產酒精后的殘渣,蚯蚓土為牛糞與秸稈飼養(yǎng)蚯蚓后的產物,松鱗購自本地花卉市場,粒徑約0.5~0.8 cm,園林廢棄物為自行收集園林綠化修剪物堆肥發(fā)酵后的產物,泥炭為丹麥品氏泥炭,粒徑0.5~2.0 cm,珍珠巖購自本地花卉市場,粒徑0.3~0.6 cm。
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共5 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 個重復,每重復栽植15 株植物,共計225 株。于2020 年10 月對羽衣甘藍進行穴盤育苗,在幼苗3~4 片真葉時移栽至雙色盆中,每缽基質約2.5L,生長期間視基質的干濕情況進行水分管理,不施肥,至2021 年3 月試驗結束。4 個處理參照某商品基質配比(60%有機物料+30%泥炭+10%珍珠巖)按照成分體積比配制為:T1(60%松鱗+30%泥炭+10%珍珠巖)、T2(60%木薯渣+30%泥炭+10%珍珠巖)、T3(60%園林廢棄物+30%泥炭+10%珍珠巖)、T4(60%蚯蚓土+30%泥炭+10%珍珠巖),以CK(100%種植土)為對照。
基質性質測定:分別在羽衣甘藍移栽0、40、80 d 后,取中部基質自然風干后測定?;|pH 值采用電位計法測定,堿解氮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磷含量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11]。
羽衣甘藍生長指標測定:對各處理每重復隨機選取5 株,于植株最佳觀賞期進行相關指標的測定。植物株高以根基部(基質表面)至主莖頂部的高度為準,直尺測量??側~片數(shù)、變色葉片數(shù)直接計數(shù)測定。葉面積由測量的葉片平均直徑計算獲得。冠幅為整株羽衣甘藍的展開直徑,變色冠幅為羽衣甘藍內部變色葉片展開直徑,直尺測量?;ㄞ分睆綖榛ㄞ纷畲治恢弥睆?,游標卡尺測定。地上部鮮質量指基質以上部位新鮮植株全部質量,105 ℃殺青,80 ℃烘干后為地上部干質量,與之對應為地下部鮮質量和地下部干質量,根冠比=地下部干質量/地上部干質量[12]。
利用Excel 2010 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使用SPSS 軟件進行單因素ANOVA 分析,鄧肯檢驗法比較不同處理間數(shù)據(jù)差異性(P<0.05),利用隸屬函數(shù)法對基質栽培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由表1 可知,各處理羽衣甘藍株高均在10 cm 以上,其中T1 處理最大,為14.03 cm,顯著高于CK 和其他處理,T2~T4 處理與CK 間無顯著性差異,最低為T4 處理??側~片數(shù)最高為T2 處理,達42片,較CK 處理多出11 片,T3 處理葉片數(shù)最少,僅為27 片。T1、T2 處理羽衣甘藍的最大葉面積可達76 cm2,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較CK 處理增加約30%,T4 與CK 處理最大葉面積近60 cm2,最小為T3 處理,僅為48.38 cm2。T1、T2 處理冠幅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較CK 處理增加約4 cm,達27 cm,T4 與CK 處理冠幅接近,約為3 cm,T3 處理冠幅最小,約為20 cm。花薹直徑T2 處理最高,為1.49 cm,T1 處理次之,兩者無明顯差異,但顯著高于CK、T3、T4 處理。
表1 不同栽培基質對羽衣甘藍生長指標的影響
表2 為不同栽培基質羽衣甘藍生物量的變化,可知地上鮮質量最大為T1、T2 處理,與CK 相比,分別增質量約71%、74%,約是T3 處理的2.5 倍,T4 處理的2 倍。地上干質量變化趨勢與地上鮮質量接近,T1、T2 處理地上干質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地下鮮質量最高亦為T1、T2 處理,且與CK 和其他處理差異顯著。對地下干質量來說,各處理間無明顯差異。羽衣甘藍根冠比T1、T2 處理較低,分別為0.140 和0.148,T4 和CK 均為0.24,T3 處理最大為0.3,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較高的根冠比說明基質養(yǎng)分不足,植物為吸取更多養(yǎng)分,只能增加根系吸收面積,T3 處理地上生物量最低。由此可知,T3 基質養(yǎng)分供應狀況欠佳。
表2 不同栽培基質對羽衣甘藍生物量的影響
在園林應用中,均以大的冠幅和變色冠幅為優(yōu)良性狀,大的冠幅可以減少單位面積的植株用量,從而降低成本。由于羽衣甘藍往往僅心葉顏色鮮艷,因此內葉片數(shù)及變色冠幅越大則觀賞性越強[13]。由圖1 可知,內葉片數(shù)即變色葉片數(shù),T1、T2 處理最高,在30 片左右,CK、T4 處理約為25 片,T3 處理最少,僅為21 片。圖2 顯示了羽衣甘藍變色冠幅大小,T1、T2 處理的變色冠幅均在15 cm 以上,較CK 處理高出約2 cm,T3 及T4 處理變色冠幅較小,在10.5~12 cm 之間。由此可知,T1、T2 處理羽衣甘藍總冠幅大、葉片豐滿、變色范圍大、觀賞效果最佳,T3處理觀賞效果最差。
圖1 不同處理羽衣甘藍內、外葉片數(shù)量
圖2 不同處理羽衣甘藍冠幅
采用模糊數(shù)學隸屬函數(shù)法對不同栽培基質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模糊隸屬函數(shù)的計算公式:
式中,X 表示某項評價指標的測定值;Xmin、Xmax為不同處理某一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如果某一指標與栽培效果呈負相關,可通過反隸屬函數(shù)計算,計算公式為:
將不同處理各指標隸屬函數(shù)值進行累加,求取平均值,平均值越大,則該處理植物長勢越好,基質栽培效果越佳[14-15]。由表3 可知,各處理隸屬函數(shù)值由大到小排序為:T2>T1>T4>CK>T3,即T2 處理羽衣甘藍的綜合長勢最好,其次為T1 處理,T3 處理下羽衣甘藍長勢和觀賞性均不及CK 和其他處理。
表3 不同栽培基質的隸屬函數(shù)值及排序
由圖3 可知,栽培基質的初始pH 值均在7 以下,最高為CK 處理,達6.85,其他處理pH 值在5.5~6.6,均低于CK,其中T1 和T2 處理初始pH 值接近,在5.5 左右,T3 和T4 處理pH 值略高,在6.5左右。移栽后,隨著時間的推移,CK、T1、T4 處理的pH 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T2 處理在整個生長期pH 值處于上升狀態(tài),T3 處理pH 值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穩(wěn)定。
圖3 不同栽培基質pH 值隨時間變化
圖4 為不同栽培基質堿解氮含量的變化。由圖4 可知,T2 處理初始堿解氮含量最高,達500 mg·kg-1,T1、T4 處理堿解氮含量在400 mg·kg-1以上,CK、T3處理含量較低,在220 mg·kg-1左右。在植物生長前期,各處理堿解氮含量變化較為平緩,呈緩慢下降趨勢;植物生長后期,各處理堿解氮下降略快,其中T4處理下降最快。
圖4 不同栽培基質堿解氮隨時間變化
圖5 為有效磷含量最高為T4 處理,其次為T2處理,含量均在500 mg·kg-1以上,CK 處理含量較低,在200 mg·kg-1左右。T3 處理有效磷含量最低,約為100 mg·kg-1。整個生長期有效磷含量變動范圍不大,T2 處理有效磷含量在生長后期略有上升,其他處理均呈緩慢下降的趨勢。
圖5 不同栽培基質有效磷隨時間變化
圖6 為不同時期基質速效鉀含量的變化,由圖6 可以看出,T2、T4 速效鉀含量較高,均在750 mg·kg-1以上,CK、T1 處理含量略低,也在400 mg·kg-1左右,說明基質初始速效鉀含量處于較豐富水平。整個生長期速效鉀含量變化較大,生長前期各處理速效鉀含量均下降約1/2,生長后期下降速率減緩。
圖6 不同栽培基質速效鉀隨時間變化
有機廢棄物如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林業(yè)廢棄物,以及農畜產品加工等行業(yè)產生的廢料,經堆肥后產物富含大量纖維素、營養(yǎng)元素,及生理活性物質[16-18],用作栽培基質具有巨大潛力和發(fā)展前景。本試驗通過5 種栽培基質對羽衣甘藍生長的影響分析及隸屬函數(shù)法綜合評價,結果可知T2(60%木薯渣+30%泥炭+10%珍珠巖)栽培的羽衣甘藍生長及觀賞性最佳,T1(60%松鱗+30%泥炭+10%珍珠巖)次之,T4(60%蚯蚓土+30%泥炭+10%珍珠巖)可達到與CK(100%種植土)同等效果,T3(60%園林廢棄物+30%泥炭+10%珍珠巖)表現(xiàn)較差。
通過分析各處理基質性質的變化,結果可知,與CK 相比,各處理pH 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有機基質可以有效調節(jié)pH 值[19]?;|的pH 值整體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原因可能是在生長前期隨著灌溉,酸性物質被淋失,導致pH 值略有上升,后期隨著基質不斷分解,植物根系分泌酸性物質,基質pH 值下降??傮w來看,pH 值在整個生長期的變化不大,說明有機栽培基質可以起到緩沖pH 值過度變化的作用[20-21]。有機基質初始堿解氮含量較高,說明基質可為植物生長提供較充足氮肥,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處理堿解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2]。原因可能是植物生長后期基質重新釋放氮素的能力不足或是出現(xiàn)了氮損失[23-24]。各處理有效磷含量較高,且變化較為穩(wěn)定,一方面基質原料中儲藏豐富的磷元素,栽培過程中基質發(fā)生了二次發(fā)酵腐解,釋放出磷養(yǎng)分,另一方面磷肥在基質中移動較慢,不易被水分淋洗而流失[25]。速效鉀養(yǎng)分易于淋溶,各處理基質初始速效鉀含量較高,在栽培過程中速效鉀養(yǎng)分淋失,導致含量下降?;|優(yōu)良的理化性質可為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的水、氣、肥根際環(huán)境,因此對基質理化性質進一步調節(jié)、增強基質保肥性仍是今后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