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蓮 劉揚
山東,位于中國東部,屬于中國華東地區(qū),也稱為“齊魯”是大家熟知的“孔孟故里,禮儀之邦?!饼R魯文化對中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在這有著深遠歷史文化的地方,誕生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歌作品,這里的民歌作品凝聚了山東的地理特點,還有質樸、醇厚、粗獷的人文特點。下面,我就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包楞調》的作者、作品演唱技巧等幾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讓我們對山東民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魏傳經,山東省成武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在他20 歲時,從成武師范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成武縣文化館工作,收集了民歌370余首,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楞調》《花蛤蟆》《花開蜜蜂來》等,參加過1963年和1983年山東省民歌會并由上海唱片廠灌制了唱片。經過魏傳經老師收集并二度創(chuàng)作,包楞調從一個民間不成形的小調變成一首完整獨立的聲樂作品,也就是我即將要分析的這首同名曲《包楞調》,這首歌曲后來也廣為傳唱。包楞調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山東傳統(tǒng)民歌的一種小調。1963年在《歌曲》雜志上發(fā)表,并由上海唱片社灌制成了唱片,后來通過民族聲樂家彭麗媛的演唱,火遍了大江南北,自此在全國各地廣為傳唱。眾所周知,民歌來源有很多種,大部分是當?shù)厮l(fā)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或者是當?shù)鼐哂写硇缘木吧蛘呤秋L土人情,包楞調地來源于成武縣,而成武縣屬于山東菏澤市,這個地方建有眾多的寺廟,所以作品是結合了當?shù)氐姆鸾涛幕惋L俗習慣,這種演唱方式與這些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民歌大部分是五聲民族調式,例如山東另外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窀琛兑拭缮叫≌{》,就是較為典型的起承轉合式的形式,《包楞調》不同的點在于,它是來自佛教音樂,所以作品中加入了七聲調式,其中有很多的變化音,但整體演唱下來不失山東民歌的特點的同時,又增添了別樣的韻味。
這首作品的起源一開始是一些年長的婦女去佛寺請愿,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燒香拜佛的人才得以流傳開來。每逢廟會,這些人就會在去燒香拜佛的路上挑著扁擔,隨著行走的節(jié)奏加一些唱詞;也有一些人手撫蓮花盆,一邊唱曲一邊即興舞蹈,這種形式后來被稱為“擔經”。晚清時,隨著“擔經”的人的減少,會唱的人愈發(fā)減少,但是包楞調的這種曲調卻以民歌的形式將擔經的元素流傳于民間以及后人,所以說《包楞調》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首口口相傳的民間音樂,更是對于歷史的傳承,意義非凡。
《包楞調》又叫《包楞戲》,唱詞很多,一唱就是幾十段,我們現(xiàn)在的《包楞調》只是其中的一首詩組成的詞。它的曲式結構為帶尾聲的非方整性四樂句單樂段結構,運用了山東小調慣用的“起、承、轉、合”,曲式結構圖如下:
先來說調式調性,這首《包楞調》運用了降B宮七聲雅樂,這在山東民歌中的七聲調式音樂作品中其實很少,究其根源,首先是受曲調出處的影響,如上述所說《包楞調》來源于“擔經”,也可以說受佛教音樂的較大影響,大家都知道,佛教音樂善用七聲音階及各種變化音,所以受此影響,該地區(qū)歌曲的曲調也尤為豐富;其次,受方言的影響,眾所周知,《包楞調》是魏傳經、孫嘯天二位老師在歷史流傳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編創(chuàng)的作品,為使唱腔、唱詞更好與山東地方語言特征相融合,使旋律更口語化,二位老師收集了大量的山東本土方言和地域特色為素材,使這首作品更加膾炙人口;第三,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雖為帶尾聲的非方整四樂句單樂段結構,但是也充分展現(xiàn)了山東民歌常用的“起、承、轉、合”,使歌曲在演唱時朗朗上口的同時又新穎好聽。這首作品的音樂材料雖然很精簡,但是旋律發(fā)展手法卻獨具匠心,就拿結束部分來說,如譜例第33-44小節(jié)是該作品的結束部分,旋律五度摸進了核心材料,變化重復,深化了歌曲的主旨情感,結束在調式徵音上,使人回味無窮。
歌唱藝術,就是通過人聲來表達情感和詮釋思想內容的一門藝術。古人曰: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們的嗓子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好的樂器。要想使歌唱藝術完美呈現(xiàn),既要有嫻熟的聲樂演唱技巧,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達到歌者與音樂作品靈魂的契合。良好的演唱源自兩方面:第一,是天生良好的嗓音條件和與歌唱相關的身體功能的敏銳度和協(xié)調性;第二,就是不可缺少的后天的努力和文化藝術修養(yǎng)。
山東的大多數(shù)民歌都豪爽潑辣,但又旋律婉轉,例如《沂蒙山小調》。但這首《包楞調》不僅有山東民歌標志性特點,還有一些佛教音樂的變化音,這些變化音的元素都集中表現(xiàn)在歌詞中的“楞”上,使這首歌曲具有風情又有特點。整首歌的故事線是循序漸進的,例如從“月亮”到“太陽”,從“棉花”到“高粱”,從“飛鴿”到“百花”。先是進行了一個景色的描寫,月沉日出,然后田里的葵花追隨著太陽的升起,雖然是描寫的景色,實際暗喻了共產黨就是歌詞中所寫的“太陽”,意思是共產黨領導著老百姓們過上了幸福又美滿的日子,讓人民的生活美好的同時又充滿了希望。思路進行得非常清晰,讓人很有畫面感,這些景象描寫,表達了老百姓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但最具有特點的是從“大姐”到“二姐”到“三姐”再到“大家”,給人的感覺是從一個人到三個人,再到熱熱鬧鬧的一群人,這種非常清晰的劇情推動,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腦海中呈現(xiàn)清晰的畫面,也表現(xiàn)了當?shù)卮迕褚黄徖镉押?,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曲中很多快速的跳音“楞”字,這就對氣息的控制要求非常高,容易高低不一致。演唱時要非常靈活,在此基礎上要保持輕松清晰的咬字,不可以因為節(jié)奏快歌詞密就對咬字疏忽。在演唱時可以稍借嘴唇著力,使聲音更靈巧華麗。這首歌曲從描寫景象開始切入,從皎潔的月色到火熱的陽光,此處應當身臨其境,聲音應稍柔和,到后邊“葵花多多向太陽,條條那個道路通北京”這里隨著音高升高,相應地灌入了感情,表達日子逐漸好了起來和老百姓對于共產黨的感恩之情,此處氣息應稍加流動,感情對比之前要略微起伏。
到后邊的“大姐”“二姐”這里,此處就不只是描寫景象和感情,還加入了一些情景,此處較多的“楞”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正是展示民族花腔的地方,是整首歌曲的華點,應當有非常強而有彈性的氣息控制力,才能唱出聲斷氣不斷的感覺,展示花腔技巧,渲染主題,給人一種村莊中勞作的女性在嬉戲的場景,和平美好,令人心中向往。
再就是到了整首作品的尾聲,尾聲這一句沒有歌詞,全部都用的“楞”字,但是這短短的幾個“楞”,將成武縣的老百姓對生活的熱愛,對現(xiàn)有生活的滿足,對共產黨的愛戴,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等等這些感情全部容納進來。這一句最重要的是做到氣息充沛的同時還要收放自如,前五個“楞”是在高音上進行的拖腔,演唱之前一定做好充分的氣息準備,才能感情最為充沛地將其唱出,如果氣息準備得不充實,音高可能上去了,但是情感的表達上會差點火候。氣口后邊這五個“楞”則是給人一種敘述感,這里氣息不用像前面那么飽滿,但是也不能松懈,否則就會像截斷式的變化,這種發(fā)展是非常不科學的,也不符合聽眾的音樂審美,還是要字正腔圓,像在回憶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一般,應當是像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自由延長之后也就是最后一個“楞”,又回歸到了斷音,寓意從回憶中回歸到當下,這時就照應了主題,同時以斷音結束,給人以回味無窮,新奇之感。
眾所周知,民族聲樂中演唱講究“依字行腔”,它與其他外國語言不同的是,漢字是單音節(jié),有聲母和韻母之分,每個咬字吐字的發(fā)聲過程都是旋律的進行。外國歌曲演唱時需要注意的是多音節(jié),這就對技巧比較重視,比如說哪些地方需要吞音哪個地方不需要,但是與此同時,情感方面的表達會有所削弱。一些外國人說中國人說話就像唱歌,因為我們的語言有平仄起伏,所以我們單音節(jié)語言的演唱,對于歌曲情感的要求就會比較高,這并不是說對技巧就不加以要求,而是在掌握成熟的演唱技巧的同時,情感的把握要更為透徹,更要打動觀眾。我們國家有長達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各地民歌藝術的發(fā)展相對成熟一點,中國的地方民歌統(tǒng)一特點就是襯詞較多,這首《包楞調》更是把這一特點體現(xiàn)得非常透徹,結合了花腔和結尾句的拖腔,但最后的尾音又是果斷結束,一改傳統(tǒng)風格,使這首歌曲別具一格。
這首作品曲式結構簡單,歌詞也簡潔,但是唱過這首歌的同學們都會有同樣的感覺,想把這首歌唱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們有了一定的作品積累之后,尤其是我們民歌演唱者,越是結構簡單歌詞簡潔的歌曲就會越難唱,對我們演唱者的聲樂技巧和對歌曲感情的理解要求會更高。我們在處理歌曲時,任何一個地方稍不留神,缺點就會放大,會讓觀眾聽得非常清晰,所以在我們學習處理這首歌曲時,一定要細致再細致,不僅要逐字到逐句再到段落,直至整篇歌曲,處理歌曲的呼氣吸氣,氣口的劃分,還有就是每段的感情理解,除了要遵循歌曲的原本的主旨大意,還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二度創(chuàng)作,這樣才是一首完整成功的表演。
老一輩的民族歌唱家大多數(shù)來自民間,素材都較為原生態(tài),所以歌唱時使用真聲較多。但沒有老一輩歌唱家打下雄厚的基礎,也不會有如此豐富的民歌寶藏。我們年輕一輩的民族聲樂學習者應當采用科學健康的演唱方式,結合美聲唱法中立體式咬字和上下通透的方法、新式民歌演繹方式,使聲音與氣息技巧、腔體共鳴訓練更加強化。在演唱民歌時從“聲、情、字、味、表”五方面入手,在遵從歌曲原本的情感主旨,增加自己對山東民歌演唱風格新的認識。也就是說在保留山東民歌本色的同時加入個人風格,增強情感內涵的個人修養(yǎng),做到科學演唱演繹民歌小調作品,才能前景長遠,源遠流長,我認為這是我們年輕一代民族唱法學習者需要做到的。
綜上所述,山東民歌的演唱與本地的地域風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藝術。山東民歌像是樸實溫暖的山東老百姓,真實,樸素,有力量,有價值,山東民歌以頑強的生命力,樸實的風格流傳于歷史,為中國民歌寶庫獻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群眾對于音樂的審美水平日益提高。一些民間小調在保持它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還要迎合大眾的口味,這其實對于民間小調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要擁有個性的同時還要容納多樣性,而《包楞調》就很好地融合了這些元素,所以它才能在眾多民歌之中脫穎而出,在人民群眾之間廣為流傳。這些元素決定了它可以在千變萬化的時代中生存下去,這對于文化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天道酬勤”,聲樂的學習需要一點一滴的提高。尤其是我們民族聲樂,更多的是細節(jié)上的處理,身處在中國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尤其是近幾年的疫情時代,讓我們更加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優(yōu)越性,也使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更上一層樓,引用最近比較流行的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這句話也適用于我們民族聲樂學習者,民族聲樂的流傳和發(fā)展,也是屬于我們的“長征”,我們應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走出屬于我們的“長征”,相信中國的民族聲樂一定會走向世界音樂城堡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