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洪良
校本課程是一個“泊來語”,體現了教育的個性化和動態(tài)性。新課程改革使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以學校為本位,結合本土文化資源整合課程,并與國家和地方課程對應,從而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地方性特色。在初中閱讀教學中,針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加以思考,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才能使教育資源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閱讀教學的特點。
校本課程雖然在我國應用的時間不長,但是卻能夠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全新的生機和活力。目前,初中閱讀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通過改編、整合、補充和拓展,對原有的課程進行加工,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校的教學需求。第二類則是以學校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專門設計開發(fā)新的閱讀課程,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并考慮當地特色的本土化教育資源,開發(fā)適合當地學生個性特長的校本課程。
開發(fā)初中閱讀校本課程,是對學生個性差異高度關注的結果,不僅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而且還能夠對當地獨特的語文教育資源加以整合。開發(fā)語文閱讀校本課程,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自主性,學生的閱讀實踐不再由教師引導和過多干涉,而是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給予高度重視,根據校本課程的內容,突出學生的理解體驗和個人感受,不再束縛學生的書面表達或閱讀過程,而讓學生有更多獨立思考和憑興趣選擇的空間,對學生發(fā)展、個性提升、語文表達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而且還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意,使其閱讀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沿用國家統(tǒng)一的課程設置,全國初中語文沿用同一個教育計劃,一套教學大綱和一套教材,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沒有考慮因地域性差異所造成的語文學習需求差異。而今各學校響應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要求,逐漸開始合理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由于閱讀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個性化和人文性特點,因此,特別適合針對閱讀學習,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主體是教師,校本課程的服務主體是學生。
目前,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方面,很多學校的校本課程教研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按照以往的既定經驗,結合有關文獻和兄弟學校的教學實踐,按照自己所面對的學情進行分析,沒有太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人士參與,在編寫校本課程教材和開發(fā)課程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專業(yè)知識。由于缺乏專業(yè)的人才,目前的校本課程評估工作和校本課程開發(fā)組織和實施工作缺乏專業(yè)性。
長期以來,由于學生和教師都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教材應用方式,因此,對校本課程的價值定位組織與實施、內容的甄選和教育教學方式并不是非常熟悉。教師在組織和實施校本教材評估及編撰的過程中,雖然部分考慮了學生的意愿,但是對學生實際意愿的調查和應用較為隨意,并未真正了解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實際觀感和需求。大部分教師在課程實施之中或之后撰寫個人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用來作為教學的參考資料,對學生的志愿選課、選課人數基數的數據參考,應用力度不足,并未達到真正的反饋效果。
觀念的創(chuàng)新是初中語文閱讀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的源頭,課程開發(fā)者必須要樹立現代教育思想,秉承“雙減”政策減負增效的原則,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積極鼓勵學生廣泛的參與課內外的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應該有更加規(guī)范的結構和線索,能夠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自覺地提升個人的基本素質,認知學生的個性化潛能。當然教師一定要收集更多的資料,在提交評估之前,首先應進行縝密的思考和教育實踐的實驗,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因為閱讀校本課程而有新的收獲、體會和感悟。比如,整合校本課程《書香伴成長》,本校本課程圍繞的核心內容是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并結合傳統(tǒng)文化和經典名著,開展各類圍繞經典名著、名人傳記的朗讀、背誦、演唱、演講、講解等,親近古詩文和經典名著內容,使古詩文“活”起來。語文閱讀學習是一種將認知和思考相結合的人文性學習,其想象基于閱讀文章本身,又形成了更多抽象的思考。這種基于閱讀的想象和升華是他人所無可替代的教師,盡可能的優(yōu)化校本課程的內容,選擇學生更關心和感興趣的內容,成就校本課程,設計出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
組織主題讀書活動是目前初中階段語文閱讀學習的一個很好的展開路徑,教師將語文閱讀內容串聯在一起以主題的形式,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采用更為合理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以主題形式參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教材的線索,使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整本書閱讀和大單元閱讀的樂趣,使其如同身臨其境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對于閱讀興趣和閱讀內容有了更加中肯的認知。結合課外閱讀材料組織主題讀書活動,使得閱讀成為一場精神盛宴,語文教師想要高效完成課外閱讀,就需要讓學生的思維能更為深入校本課程以一定的線索,展開主題閱讀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愿望,并能夠使其愿意廣泛地參與到課外閱讀環(huán)節(jié)之內。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校本課程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能夠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拓展個人思維、擴大閱讀數量,了解更多的知識和領域,并且能夠對教師的校本課程內容本身有深入的反思。
在初中階段,校本課程所規(guī)劃的閱讀內容不應該是泛泛而談,而是應該依照一定的線索,結合學生的興趣,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立體式地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教學服務。換言之,教師為了能夠引導學生推進課外閱讀活動,既要求能夠在課堂之上給予點撥和技巧的傳授,又要在課后結合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豐富的教學網絡,還要引導家長參與到親子共讀和閱讀監(jiān)督的環(huán)節(jié)之內,以立體式的課外閱讀結構幫助學生細化閱讀目標。事實上,細化閱讀目標,記錄閱讀內容,完善閱讀常識,這才是良好閱讀所能夠達到的效果,只有經過記錄和反思的閱讀內容才能真正內化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之中,教師還可請同學利用互聯網資源,整合豐富的閱讀內容,了解時事熱點和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提高對各種文化現象的認知,足以闡述個人見解,提升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而得以提升,通過漸進式的學習,推動了校本課程的個性化應用。
在開發(fā)語文閱讀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實現了從單純教學角色向教學教研角色的轉化,帶動了初中語文教師的個性化成長,并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能力。